APP下载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利益表达问题研究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2013-02-05伍家旺范益民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西南表达能力

伍家旺,范益民

(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云南 临沧 677000;2.安阳师范学院 思政部,河南 安阳 455002)

大学生利益表达现状不仅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状况,也体现了当前高校利益表达渠道与平台建设的状况,关系着校园的安定团结以及高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维护。

与内陆其他地区高校不同,影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利益表达的因素错综复杂,在地缘政治方面处于与国外交流接触的前沿,民族结构复杂,在宗教信仰方面呈现多元化态势,这些客观因素必然要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利益表达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关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伦理性,为向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为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以及校园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1 现实利益表达的极端性呼吁表达意识及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与利益表达相关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影响,充分体现了提高当代社会公民的利益表达意识和利益表达能力的客观必要性。

在社会层面,我国先后发生了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以及增城事件和织里事件等影响深远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大都是由个体性独立事件引起,但由于地方主管部门以及公民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出现分歧才最终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与主管部门的回应能力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公民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但公民的表达意识与表达能力的不协调也是亟待深入考察的重要课题。

在高校层面,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学生弑师事件、大学生残害同窗事件呈现频发态势。仅2008年,广东省所辖的高校中有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另有5名大学生自杀未遂。大学生伤害教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杀害程春明教授,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学生李琦龙持刀扎伤环能学院教务科科长,2012年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吕某与同学发生矛盾迁怒老师并将老师杀害。大学生残害同窗的事件同样触目惊心,2004年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的暴力事件震惊全国,2008年10月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一学生被同学群殴致死,而大学生雇凶残害同窗的事件在近年来更是频繁发生。

无论是社会层面的利益表达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还是高校层面大学生的利益表达问题引起的伤害事件,都反映了当前我国各层面利益表达机制建设存在不足,也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公民的公民素质亟待提升。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公民素质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公民整体素质的水平,在高校扩招后这一决定性意义将体现得更为显著。“当前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效和阵痛,期盼着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在政治参与上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群体,也不同于自身以往时期的特征。”[1]因而对大学生利益表达问题开展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

2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情特点的客观要求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学情方面与内陆其他地区的高校相比有着较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生源结构方面,还体现在民族结构及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客观上导致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利益表达方面与其他地区高校大学生出现差异,因而对该地区高校大学生利益表达开展研究也是具体学情的客观诉求。

2.1 学生生源结构单一

生源结构单一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情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受到较大影响,这些地区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内陆地区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

本研究对云南省7个边疆州市的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省内生源所占比例高达86.4%,来自其他地区的生源仅占13.6%;对云南省省会所在地——昆明3所公办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的统计数据显示,省内生源占61.2%,省外生源占38.8%。

课题组对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出身状况进行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不考虑生源地情况,这些地区的高校来自农村地区大学生占81%,而省内生源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更高,为85.9%(如表1所示)。以上数据表明,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本课题所调查的省会城市昆明3所高校省内生源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占74.7%。

表1 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源地与家庭出身交叉分析统计表

比较单一的生源结构,决定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信仰多元化、经济文化欠发达等因素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情的深远影响,也对这些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能力、利益表达渠道及平台建设等有着直接影响。

2.2 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水平偏低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受历史因素的制约,云南省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滞后于沿海、沿江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又比城镇地区的发展水平更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有着直接影响。本研究分别对云南省昆明地区以及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昆明地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总体状况优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大学生: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处于“富裕”水平的为0.5%,而昆明地区的为0.7%;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处于“宽裕”水平的为4%,而昆明地区的为10.5%;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处于“一般”水平的为51.6%,而昆明地区的为62.6%;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处于“贫困”水平的为35.7%,而昆明地区的为22.1%;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处于“非常困难”水平的为8.2%,而昆明地区的为4.2%。

本研究假设,家庭经济条件、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利益表达意识以及利益表达能力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如下图所示:

仅从理论角度分析,以上假设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成立,但本研究对来自云南边疆民族地区8所高校100余名在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时大部分学生都提出:“家庭经济境况不好,除了上学外还需要尽力为家里干农活,这确实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以上因果关系存在合理性,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需要将部分精力用于帮助家里干活导致学习时间、社交机会受限,从而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处于低水平,而综合素质不高客观上将使得大学生利益表达意识以及利益表达能力较弱,这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学情状况。

2.3 民族结构复杂

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边疆地区的突出特征,云南省即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典型区域之一,省内民族结构复杂,其中少数民族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有15个。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主要为省内生源,因而复杂的民族结构特征在高校中也有体现。

本研究开展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中,共有少数民族28个,其中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白族、壮族、哈尼族等,汉族大学生占69.5%,少数民族大学生占30.5%。对昆明地区3所本科院校开展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这些高校的汉族大学生占78.9%,少数民族大学生占21.1%。

高校大学生民族结构对大学生利益表达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民族数量上,关键在于各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传统伦理道德以及思维习惯等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以及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方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由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结构比内陆地区更为复杂,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绝对数量较大,这些高校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并提高大学生利益表达意识及利益表达能力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也更具有挑战性。

2.4 宗教信仰多元化

在我国,边疆地区往往是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的交织之地。云南省是我国宗教多元化特征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既有道教以及佛教,也有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此外各少数民族还有众多的原始宗教信仰。因此,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宗教王国”。

根据本研究分别对云南昆明地区以及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开展的调查统计结果,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当前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15.5%,现在没有宗教信仰但曾经有过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3.3%,表示“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不过对宗教信仰有兴趣”的大学生占27.4%;在昆明地区的本科院校中,当前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13.2%,现在没有但曾经有过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2%,表示“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不过对宗教信仰有兴趣”的大学生占30%。

图1 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综合素质及利益表达关系图

宗教文化对有宗教信仰大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这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具有特殊意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利益表达意识和利益表达能力,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回避大学生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客观事实而“一刀切”式地开展公民教育,处理不当极其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甚至影响整个地区的和谐与稳定,这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又一巨大挑战。

3 关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利益表达问题的客观必要性

大学生利益表达意识以及利益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公民素质得以提升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问题、学生的利益表达意识以及利益表达能力问题不仅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紧密相关,还事关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未来社会的发展,事关西南边疆地区的国家安全以及民族的团结稳定。

3.1 维护边疆稳定与民族团结的客观要求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团结对全国的社会稳定及民族团结有着特殊意义,具体情况也更为复杂。云南省的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越南、缅甸、老挝三国接壤。云南省的边疆民族地区还是汉儒文明、东南亚半岛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交汇之地,处于与国际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交流的一线,地缘政治地位凸显。此外,云南省境内有十余个少数民族是跨境民族,由于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原因同一民族的群众被划分为不同国家公民,但本民族群众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跨境交流并没有因为国界的划分而中断。从维护国家安全、边疆稳定以及民族团结的整体利益出发,境内外的民间交流交往应当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开展公民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利益表达意识并提升大学生的利益表达能力,这是维护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的客观要求。社会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有着深刻地影响,“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大学校园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互动。因此,社会问题多少会在大学中投下阴影。”[2]本研究对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开展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了该问题的客观存在,政府的社会权威和公信力正面临着新挑战(见表2)。以上数据表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亟待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公民教育,而提升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基本途径即是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利益表达意识和提高大学生的利益表达能力。

表2 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官方信息信任状况分析统计表

3.2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社会形态也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市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整体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整体趋于平缓的时期,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逐渐由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后方转变为战略前沿,党和政府先后多次强调要加强云南省的建设,把云南省作为面向东南亚国际社会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此外,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正全面铺开,要实现社会公民从绝对数量上的“城镇化”向思想意识的“城镇化”转变,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不断提升全体社会公民的公民素质,高校是则是开展公民教育的战略平台。

无论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是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仅依靠物质文明的建设在经济绝对量上解决问题难以为地区发展提供持久推动力,更高层次的发展、持久推动力的创造必须有高素质社会公民的支持。当前,计划经济体制下被隐藏的各种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集中爆发的趋势,利益诉求成为普通公民耳熟能详的词汇,但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民素质之间、社会公民利益表达意识与利益表达能力之间并不协调。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具备适应客观环境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需要社会公民具备相应的利益表达意识,更需要公民具备相应的利益表达能力,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客观上要求党和政府关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公民的利益表达意识和利益表达能力。大学生是推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生力军,增强大学生的利益表达意识和提升大学生的利益表达能力是提升公民素质的关键,因而关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利益表达问题是地方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3 推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

增强利益表达意识以及提升利益表达能力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从这个层面来讲,关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利益表达问题也是推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

深入实际可以发现,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才“虹吸”问题比较突出。高素质人才——包括从这些地区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的人才以及本地区培养的优秀人才——不是向社会最需要的地区流动而是向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更为优越的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流动,导致边疆民族地区的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地区以及省会城市的高素质人才之间整体水平上存在层次差,加强这些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公民教育,增强他们的利益表达意识和利益表达能力体现得更为迫切,毕竟承担起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发展重任的依然是高校培养的人才。

本研究对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8所高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同样也印证了关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利益表达问题的客观必要性。本研究问卷题项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态度进行考察,其中对社会现实持消极态度的大学生所占比例高达32.9%,这一数据的背后既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在大学生思想中映射的原因,也体现了大学生个体在内心深处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状况以及对生活、学习环境中所发生事情的自我反思和思考。这一状况也给当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仅授予学生未来谋生所需的技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利益表达意识,尤其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利益表达能力,否则对我国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局是极其不利的。

3.4 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现实诉求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任何个体身上都存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也不例外。数据显示(见表3),大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总体上是充满信心和期望的,有41.8%的大学生表示对待生活持“快乐就好,微笑面对一切吧”的态度,40.1%的大学生对待生活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梦想终会实现”的态度;但面对真实的生活、学习等现实问题,被调查大学生却体现出较为消极的一面,当被问及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利益表达比较容易得到及时处理时,有19.4%的大学生是“私底下发发牢骚就完了,没有真正反映过什么问题”,有12.4%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我从来不反映任何问题”。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消极面对现实问题的态度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对高校教育而言则是体现为大学生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大学生自身难以形成成熟的权利意识,更缺乏维护权益的基本能力。

表3 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活态度分析统计表

就大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思想之于行动、理想之于现实、应然之于实然,它们之间距离的缩短离不开高校对学生利益表达问题的重视,离不开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能力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状况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充分关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利益表达问题更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 莫诗浦.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56.

[2] 张建伟.当代大学生校园利益表达问题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7):90-93.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西南表达能力
“潮”就这么说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Country Driving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