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拐角的烧饼摊

2013-02-01袁帅

关键词:卖烧饼案板拐角

袁帅

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拐角有一家烧饼摊,主人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伯伯,人们都叫他“老柴”。他总是扎着一个蓝色的围裙,红红的脸庞挂着淡淡的微笑。我经常去买伯伯的烧饼,他家的烧饼又香又脆,价格也公道。日子久了,我便和伯伯混熟了。我有时会在他的摊前待上一阵儿,一边看他做烧饼,一边跟他聊天。

别看烧饼很普通,可伯伯做起来很有讲究。他先洗洗手,然后捋起袖子,在宽大的案板上开始和面。他不断地用手掌心揉搓着面团,问或快速地拍打着,浑身充满了快乐的节奏。伯伯对我说,面一定要和到看着特别筋道才行。和好面以后,伯伯从面团上撕下一撮一撮的小面块儿,再揉成一个一个的面球球,整齐地摆放在旁边。接下来,他拿出一个小擀面杖,将每个面球球都擀成长方形的样子,再刷上一层油,撒点白芝麻,烧饼就做好了。最后,伯伯将每个做好的烧饼背面蘸点水,贴到火炉的内壁圈上烤熟。大约三五分钟用火钳翻一个面,再有两三分钟香喷喷的烧饼就出炉了。

有时候,伯伯会热火朝天地和面、烤饼,浑身是劲,看着就像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有时候,他又会坐在摊位前,眼睛一直盯着炉火,好像在想什么心事。有人来时,他便站起来热情地打招呼,帮别人装好烧饼。等到大家都收摊了,他才会把做烧饼的案板擦干净,拾掇好家当,然后推着车子回家。

这天下午,奶奶想吃烧饼,我放下作业,一溜烟儿地跑到烧饼摊前。伯伯麻利地给我装好烧饼,我突然心血来潮,对伯伯说:“今天让我采访采访您吧!”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第一个问题,请问您为什么要在这儿卖烧饼?”

“当然是为了过日子,过好日子,我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呢!”

“您的儿子在哪里上学?”

“在上海!他的学习可好了!明年就要毕业了,正准备考研究生呢!”伯伯的眉毛扬了起来。

“这么厉害呀!那您想不想您的儿子呀?”

“当然想!我手里只要一没活儿,就想,不过有好几天没有通电话了。”伯伯的眉毛又垂了下来。

“今天回去就打吧。第二个问题,您在这儿做烧饼有多少年了?”

伯伯举起两根手指:“小二十年了。”

“哇,这么长时间!”

“是啊,”伯伯陷入了回忆,“原先,我在一家食品加工厂上班。没想到厂子倒闭了,我和一大帮工友下了岗。那阵儿,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好好儿的一份正经工作,说没就没了。”伯伯叹了一口气。

“后来呢?”我小心翼翼地问。

“当时,我也就三十岁出头,心里琢磨着,自己正年轻,天无绝人之路,大不了从头再来!”伯伯使劲儿握了握拳头,“就这样,我卖上了烧饼,看现在活得不也有滋有味吗?”

我接着问:“那您一天能卖多少个烧饼?”

“生意好的时候能卖三百个,不好的时候也能卖两百个。”伯伯自信地说,“我手快,烧饼做得好,分量足,不坑人,做生意就是讲个实诚,不然我能做到现在吗?”

正说着,几个人围了上来,说:“老柴,给来十个烧饼,四个甜的,六个咸的,快点啊!”“好咧……装好了,给您!”看到伯伯又忙起来,我就跟他招了招手,默默地离开了。

伯伯依旧在拐角那儿卖烧饼。我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沟通的技巧

为了描写人物,小作者运用了娴熟的沟通技巧。默默观察摊主伯伯的言行是“单向沟通”,对摊主伯伯进行采访是“双向沟通”。小作者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着力描写摊主伯伯富有生活气息的动作和语言,使沟通从“单行道”走向“高速路”,塑造出一个平凡却不失伟大的当代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子推)

猜你喜欢

卖烧饼案板拐角
拐 角
价值连城的案板
Where Is My Home?
走过那一个拐角
每周都要给案板“洗个澡”
拐角遇到奇迹
你会卖烧饼吗?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厨房那些事儿:清洁案板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