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地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3-01-31耶晓东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工程动手课外

耶晓东

陕西理工学院物电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3

2007年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是“质量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问题。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办出适合自己特色的专业,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陕西理工学院也不例外,作为陕南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几十年来,已经为陕西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至今,经过30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电子行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就我校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介绍了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一些思路、经验及体会。

1 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的特色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企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电子人才,首先应准确了解市场需求。为此,首先,我们对近年来的电子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能力进行调查,这为我们方案的制订打下了基础。其次,我们对一些与我校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了调查走访,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再次,我们对一些兄弟院校进行了调查走访。经过多次调研、研讨,并结合学校所处位置的特点及学校的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最终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在特色上,强调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适应企业、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确定本专业今后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是:强化专业基础,突出工程实践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 围绕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2.1 以专业培养方向为导向,积极进行课程群建设

根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思路,并结合本专业的培养方向,我们积极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分别建立了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场类课程群以及电子技术课程群。并对这些课程群分别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建设,改变了以前课程规划缺乏有机统一,培养计划难以整体优化与协调的弊端。同时接合我校实际情况,站在课程群角度重新合理规划,安排各门课程,建立了一套适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群教学及实践培养体系,并对每门课程的学时、课程培养计划重新调整,并且站在课程群的角度对课程群中各课程的实验重新整合,更加突出了综合性及应用性。此外,在教学计划中,也安排了相应课程群的课程设计。

2.2 根据特色培养目标,积极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进行了大胆改革,例如:增加了以实践为主的电子制作、电路设计CAD等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行业技术规范的了解,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电子新技术的了解,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信息技术标准及工程规范、科研方法导论、电子信息新技术系列讲座等选修课程。

3 围绕专业培养特色,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结合多年经验以及多次对兄弟院校的考察调研,积极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践教学观念及各项制度的改革

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注重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教好课,还应结合课程特点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及企业的项目需求中去。不断关注企业的技术需求,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教授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教师,应加强学生课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各项比赛、科研活动、企业技术难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同时教师自身也会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教师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还应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以保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长期有效开展。同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保证课外科技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以及课外创新实验室的管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教学计划以及规章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补充与完善,如在教学计划中,对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了明确规定,并根据情况给予不同学分。在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实践环节,同时在相应课程计划中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积极改善实践环境

近年来,利用学校发展及我院建设的大好机遇,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改善实践环境。如,我校与中国联通汉中分公司合作,汉中联通在学校提供并安装200多万元的通信基站及附属配套器材,基站在为学院教职员工及学生提供优质网络覆盖服务的同时,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立了可供教学使用的大型通信平台;当然也方便了学院对公司开展科研、提供技术服务和职员基础知识培训等工作。此外,先后建成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实验室、单片机及DSP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现在正在筹建现代信号处理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成,将大大有利于相关课程实践环境的改善,同时,部分实验室对学生在课外时间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课程课外制作实践。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能充分反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验平台。这给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3.3 课程实验方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一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较大改革。改革后,课程考核更加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电路设计CAD课程,取消了以前通过试卷来决定学生成绩高低的方式,而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要求每人做一个单片机最小系统的PCB板,学生自己转印、腐蚀,同时提交一份制作过程的完整报告。通过这样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避免了以前应试教学高分低能的弊端。又如,对单片机课程实验也做了较大改革。单片机实验最早是在实验箱上,集中时间做实验,后来实验改为规定周数,规定时间段,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在限定时间内来实验室在面包板上自行完成实验。而现在单片机实验则进行了更大改革,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就统一购买板子及芯片(如网购),然后自己焊接并完成每个项目实验,如A/D,液晶显示等。这样使学生了解了每个芯片的价格,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及实际动手能力。

3.4 积极与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3.4.1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带领学生开展各项科研活动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企业急需解决的各项技术难题。茶叶、木耳、天麻等作为陕南特产,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如应陕南茶园发展需要,开展了陕南茶园土壤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构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陕南茶园发展土壤环境监测的一些关键问题。另外,还根据地方企业的一些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诸如传感器自动预载机研制、电解锌车间酸雾回收工程、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研发与设计等、这些项目的开展,极大地解决了地方企业发展的各项技术难题,同时学生与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3.4.2 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与沟通合作

为了加强学生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通过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解企业实际中的技术问题、产品设计问题以及设计中所使用的软件。从学生对各类报告的反馈信息来看,他们对这样的报告会兴趣最浓。教师深入企业实际,以实际产品及技术难题为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共同研究、实验、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通过这些实际措施的采取,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与汉中联通、中航电测、陕飞等十几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

3.5 大力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主要通过下面几种途径来加强课外科技活动开展。

3.5.1 积极开展科技活动讲座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常开展科技活动讲座;讲座分为两类。(1)由院系主办,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例如就学生关心的大学生创新实验(UIRP)立项、电脑鼠走迷宫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的赛制、规则、特点作介绍,对电子系统设计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进行讲解。讲座特别强调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科技活动要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融会贯通。通过讲座,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低年级学生尽早参与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2)由我院学生社团主办,如电子科技制作协会、嵌入式协会等,主要是学生自己制作的一些电子产品、仪器仪表等的展示及讲解,这些讲座更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欲望与信心。

3.5.2 加强课外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首先由院系提供场地,各种测试仪器保证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其次是师资的配备。由部分教师具体负责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由专任教师负责课外科技活动元器件的领取,并且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方式。最后是制度上的改革,教师指导课外科技活动在年底算入部分工作量,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也记学分等,这样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3.5.3 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以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汽车大赛、嵌入式比赛等课外科技竞赛为龙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除了这些赛事外,我院每年还承办全校电子设计比赛,通过这些比赛的宣传、组织,赛前的培训与指导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3.6 进行导师制与认证相结合的改革试点

积极进行导师制与认证相结合的改革试点。具体改革思路是,首先学生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在二年级时对报名学生进行测试,并从中抽出30多名学生进行改革试点,采用导师制教学方式,将这些学生分给每位教师指导,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是中级以上职称。每位教师带1~2名学生,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师科研,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修订学生的学习计划,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在课外,由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带学生去企业调研。试点班的学生要求熟练掌握本行业的常用软件,且毕业前必须通过一门认证考试,如电子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等。同时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及其他重点高校资深教师,结合一些新产品,给学生进行新技术、行业规范讲座。

4 结束语

经过最近几年特色专业建设,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各项比赛中获得了佳绩,如2011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陕西省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中,陕西理工学院参赛队获得光电组、电磁组、摄像头组3个全国一等奖,是全国唯一一所获得3个一等奖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本专业毕业生也因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1] 陈流汀.突出特色创新“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8)∶9-11.

[2] 孙盾,姚缨英.开设自主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21-33

[3] 李林,黄桂林,陆静霞.构建和谐的专业课程创新体系与实验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5-8.

[4] 瞿成明,陈晓红.创新培养模式,走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特色培养之路[J].中国电子教育,2010(4)∶11-16.

[5] 谢云,谷爱昱,王钦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7(6)∶19-20.

[6] 何亚银,彭玉海, 魏伟锋.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09(3)∶30-33.

[7] 张国云,李文,李宏民,刘翔,陈松,湛腾西,吴健辉.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90-92.

猜你喜欢

信息工程动手课外
我也来动手
小满课外班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践中信号处理系统的应用
动手画一画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
探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自动化技术实践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工程人才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