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思维在中医药发展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析

2013-01-31漆亚学朱向东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学中医药

漆亚学 朱向东

中医思维在中医药发展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析

漆亚学 朱向东

本文探讨了中医思维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医思维在中医教育、科研、临床方面的研究和运用现状,提出了中医思维是影响中医健康发展、创新、生存的重要问题,并针对中医思维弱化和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中医思维应该渗透到中医教育中、中医科研要以中医思维为指导、中医临床需要多种中医思维介入的建议,认为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根基,在中医药创新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中医思维研究和运用。借此抛砖引玉,以供同道商榷。

中医思维;应用;中医药;发展创新

1 中医思维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性

思维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人类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的关键之一。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门学科、一门技术,乃至每一个人,其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生存状态和发展[1]。中医药要发展,必须要患者接受,才能有生存的空间;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让西方人理解,中医药才能真正走出国门。可是,中医不如西医容易接受、理解,尽管很多中医学者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十分深刻,认为中医有巨大优势,疗效显著,可是,很多百姓、患者真正理解感到困难,甚至一些中医从业者也不理解。如此,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受到挑战,年轻中医从业者应该有危机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其关键问题是中医思维的传承与运用问题。比如,中医学“气”的概念,是动态的、功能的,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们就容易理解,受到西方物质实体寻找思维教育的人,就会说气是看不见的,无法理解。人和人见面,中国人会说,你的气色真好,这就是运用了中医的取象思维,判断了人体健康状况。而按照西医思维,不经过检查化验,无法判断健康状况。所以,中医思维是独特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上形成的,用独特的视角去感知和认识生命、世界,并以这种思维方式结合中医理论认识和诊治疾病。这种思维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中医学重视宏观整体,西医学重视微观分析;西医学以“生物医学”为主;中医学则强调“天人合一”;西医认为微生物的侵袭是病因;而中医学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西医学重视局部病变,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西医学强调要找物质结构,采取“对抗”、“剿杀”,如抗菌、消炎等;中医学重视“调和”、“从化”,强调人体自身调节能力等。中医药要大发展、创新以及走出国门,首先要普及和传承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有很多种,如“辨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思维”、“经验思维”、“取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等,也有很多具体思维方法,诸如“顺势”、“求同”、“求异”、“逆向”等。掌握了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中医药涉及的气、阴阳、五行、气化等理论会十分容易。反观近年来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医思维的运用重视程度不够和缺失,导致中医药在一些方面的发展失去了固有的特色和优势,甚至违背了中医发展规律。近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中医思维”对于现代中医界变得生疏,并直接影响到了中医理论教学、科研和临床。由于中西医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完全用西医思维方式诠释、理解中医理论体系无疑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如此不同,是因为中、西医诞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医思维是中医文化的灵魂,深深刻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比如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辨证思维。要达到“和”,其重要法则是要掌握好“度”,过或不及都不为美。“中和”是一种模糊而崇高及含蓄的美。“和”同样是中医治疗的最高目标。欣赏字画要看其意境、看其气势,这和中医望气色断病情同出一哲。中医思维的形成直接影响着中医从业者的素质修养和成才,是决定其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一部分中医大学生和青年中医,对中医缺乏信心,中医思维欠缺,临床能力不足,其中有少部分中医毕业生甚至背叛中医、攻击中医,或成为伪中医、庸医,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和生存。

2 中医思维研究与运用的现状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教育、科研和临床,应该说,中医药教育、科研和临床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高等中医院校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药人才、中医科研973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诸多领域的资助,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医养生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中医临床名家辈出,但是认真分析目前中医的发展现状,确实存在中医思维弱化的问题。

2.1 中医思维与临床中医界的名老中医、国医大师都是运用中医辨证思维的典范,所以临床疗效显著。但是,中医临床也存在中医思维,特别是中医辨证思维弱化的问题,例如,治疗普通的感冒,患者自行购买速效伤风胶囊退烧,甚至很多中医师也不辨邪气之寒热,必用抗病毒药物,使用银翘解毒丸。癌症就必用抗癌中药,炎症则必用清热解毒中药,上火就用泻火药物,而按照中医思维方式,如姜汤散寒退烧、扶正固本治癌、引火归源治火、疏通气血治疗炎症等方法却被弃之不用。这说明中医临床上存在不运用或不会运用中医辨证思维的问题。没有按照中医辨证思维开方,只能叫做“中药的处方,西医的灵魂”,其作用于人体的药物效应已不能完整地体现中医的整体辨证论治系统理论的效果,而副作用却大大彰显。如“日本小柴胡汤事件”、“英美马兜铃事件”、我国的“木通致肾脏损伤事件”,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现在的中医医师不能完整系统地运用中医系统思维的方法,不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而仅凭辨病对症的方法错误地使用中成药而引起的严重后果。

张仲景强调“有是证、用是方”,黄帝内经提出“有故无陨,亦无陨”,都强调中医临床首先是辨证,根据证下药,而不是根据病开方。懂中医思维,砒霜、乌头虽然毒性大,但会用其救人,不懂中医思维,人参、灵芝虽为上等补品,但也能草菅人命。现在临床上真正具有中医思维、辨证论治的中医人才匮乏,造成中医临床阵地萎缩,所以中医思维的问题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2.2 中医思维与科研中医的科研到底应该怎样开展,一直是中医发展的困惑。多年来,中医药的科研,多是以现代临床医学的观念、方法和技术,对传统中医学进行验证、诠释和创新性的研究,寻找中医药诊断治病的物质基础成为主流。而真正能为中医临床服务、体现中医特色和中医思维的科研成果比较少。比如脾虚、肾虚证的研究,只是证实其与多系统都有关系,经络的研究,因为非要找出物质实体而最终失败。虽然这种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特别是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中医,便于西方人的理解和认识,但同时对中医学术发展却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有学者说[2]:“传统中医学的当务之急并非是去想方设法的求证自己是否合乎现代科学,更不是去采用线性科学的方法找寻验证自己本身的物质基础,而是要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地去考虑清楚自己本身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以及怎样好好地去发扬、去利用这个优势来宏扬传统中医学,不要处处与现代临床医学一争短长。否则,目标错误,精力分散,舍本逐末,很有可能在下个世纪传统的中医就再也无法在医学立足了”。真正的中医科研应该按照传统中医学自身几千年传承下来固有的创新体系、思维模式开展,为临床疗效提高服务,而不是盲目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阐释其科学性。

2.3 中医思维与教育在“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医化”思想影响下,中医教育方面因为缺乏中医思维的教育与传承,导致学生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比如“肝生于左、肺生于右、肾主生殖”等中医理论的理解,很多学生会受西医思维的影响陷入实体器官的误区。由于高等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中、西医各半,其教育结果是造成了学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虽然硕士、博士论文也可见到一些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的研究,但是精通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硕士、博士更多,国家师承措施虽然是非常好的导向,但是其传承面不宽,中医大部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依然缺乏中医思维的根基,一些颇有权威的中医老专家们说:“中医研究生教育只是培养了大批为老鼠治病的医生”。为此,很多老中医药专家十分忧虑传统中医未来的命运。虽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是终究折射了在中医教育中存在的巨大危机——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的弱化,中医将失去灵魂。

3 中医思维在中医健康发展创新中的思考与建议

3.1 中医思维应该渗透到中医教育中50年代以来,我国前后在全国各省市陆续成立了数十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确立了传统中医教育的现代科学体制和系统的理论加实践的课程体系。虽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历经变革,但整体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遵循着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技能相结合的知识教育模式,而对于中医思维方式、方法的系统训练非常之缺乏。

中医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科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阐释和结晶,呈现为系统整合型的意象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有着本质的差异[3]。对于学习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学生而言,从小到大接受的均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系统基础非常薄弱,因此导致中医学学生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反差,理论认知上的偏颇非常显著,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和整体辨证论治诊疗方法在理解、接受上异常艰难,对传统中医学的认同性、理解能力明显降低,专业思想不稳固,难以树立起充分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中医理论思维方式训练,造成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医者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系统思维,直接影响了传统中医临床上的辨证论治效果。

同时,由于对传统中医与西方医学、现代临床医学及其它现代科学之间思维方式的异同点缺乏明确的认知、系统完善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中医教育中,从本科阶段就要设置中医思维教育和训练课,硕士研究生、博士阶段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与中医理论、中医思维角度,深层次认识中医思维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开展中医思维的必修课,就像博士研究生必须学习分子生物学一样,必须掌握中医思维方法。当然,中医教育的真正发展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如果从小学生开始就加强中医文化、中国哲学的传承,必然会为中医教育增色。

3.2 中医的科研要以中医思维为指导

3.2.1 中医理论研究用西医理论诠释中医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特别是用系统生物学等具有整体特色的手段研究中医理论是有价值的。例如临床上较有影响的“肾阳虚证的研究”、“活血化瘀的研究”、“脾实质的研究”、“肝藏象的研究”、“经络实质的研究”等。但这些研究项目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研究项目是借用现代临床医学的手段与方法来描述、阐释中医理论体系的物质实体,从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方面而言,基本上还属于诠释学的研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发展根本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有时甚至出现把简单模仿现代临床医学模式当成学术创新的现象,造成传统中医学术水平一直徘徊在一个低水平上,一直循环重复,而没有进一步新进展。传统中医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巨大,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有根本上的不同,中医偏重综合整体,着意功能虚体,目的在于物与人、自然之性,共存共荣。因此,对中医理论的研究,还必须坚持中医研究的取向,以中医思维为指导。张景岳,因为四十岁后饮酒经常腹泻,提出命门学说,创制右归丸;李东垣,发展脾胃学说,创立补中益气汤;清代温病大家提出温病学说,都是中医理论研究创新的典范,这种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就是临床应用,百姓受益,中医发展。当然,可以吸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如运用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手段研究中医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生克制化”的机制,也是有价值的。但是,完全脱离中医思维指导的理论研究导向是有问题的。所以,中医理论的研究、创新,必须坚持中医思维的系统整体与辨证思维的特点,适当吸纳现代科技,重视总结中医临床经验以及理论思维方法,对临床、实验以及理论思维的成果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建构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传承结合的理论体系,实现中医学的自主性发展。

3.2.2 中药、方剂研究不能唯成分论西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十分明确,这是西药治病容易被理解、被接受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受该种物质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学者开始思考中医药为什么能治病、治病的机理是什么、中药治病的活性成分和物质基础是什么?于是中药的活性成分和物质基础研究百花齐放,从研究的结果看来,确实有很多可喜的结论,比如人参皂甙、枸杞多糖、当归多糖、芍药苷等,都是中药研究中发现的活性成分。但是,这些活性成分是无法代替人参、枸杞、当归、白芍等整体功效,换句话说,这些物质基础的运用已经背离了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和辨证思维,已不是中药。从古至今,中药都不是以成分作为其治病的依据。虽然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并发现了很多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对中药的认识和功效的拓展是有意义的。但不能因为发现了成分和物质基础,就以为掌握了中药治病的规律,偏离中医药的理论依据,把精力与钱财花在研究一药或一方的有效成分上,把中药与西药强行接轨,尽量使中药“西化”的研究创新模式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中药到底怎么治病,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呢?清代名医徐洄溪的论述:“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这就是说,中医历来是从中药的形、色、气、味、质、时、地、性等诸方面来研究中药药性和功能的,中药治病的基础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其性能是取天地之精华,本自天成,个别活性成分无法解释其整体效用的[4]。又如地龙、代赭石、皂角刺等中药的研究,不能一味找其物质实体,因为古人发现其功效是用取象思维和临床时间的结合,地龙能通络,是因为其性善钻;皂角刺能透脓,是因其势善通;代赭石降胃气,乃因其重而势下行。所以中药研究者,特别是中青年中医学科研工作人员与临床工作者的任务,主要就是去探寻和发现这些中草药的“理”与“情”,寻找摸索它所最适用的病机,从而运用于临床。要重视“借方药之力,触发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求达到阴阳自和,其病自愈的目的,这也是传统中医治疗疾病与现代临床医学治病的根本区别。

王孟英说:“用得其宜,硝黄可称补剂;用失其宜,参术不异砒硇”。所以,研究发展中医药,不能一味从药理研究、化学成分,以及现代科学的角度来阐述分析中医药,更加不能作唯成分论者。

3.2.3 中医临床需要多种中医思维的介入现在,国内的很多中医药专家都已明确认识到,完全使用现代医学的检测、化验的手段来评价评估中医药的治疗效果问题,非常的不符合传统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那么,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中国传统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疗效评价体系,就是当前传统中医药发展形势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遥远的古代,并没有现代这些高科技支撑的化验、检测仪器和各种的新型手段,那古代的中医药学家们到底是在运用什么方式来判断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呢?或者说古代中医疗效评价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综合的、充满民族集合智慧的科学,其重要的特征是中医有自己的独特思维。中医学的发展,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出真理,其本质是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中医思维应该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石。比如,按照中医思维,取象思维在中医临床疗效判定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人的生命处于健康状态,必然有健康的征象,当生命处于病态,必然有病态的征象。那么,哪些是病态的征象,哪些是健康的征象呢?

笔者认为,对于病态征象的把握,既要有医生自己的客观感觉和判断,更要结合患者本身的主观感受和体会,中医临床如能采用征象思维判断疗效,应该是一个较为合理的途径:如医患借助征象思维共同体察患者的七种能力。一曰:趋轻能。“轻身延年”是历史的结论,是气胜形的表现,是正气得到补偿和恢复,而邪气消减的表现;因此,可以认为此项治疗是产生了趋佳效应,是有效的。二曰:趋柔能。柔者生之途,抟气可以致柔。“僵”与“脆”都是“器”少“气”的表现。婴幼儿富有生生之气,故柔;老年人则生气已亏,故肢僵骨脆;动物皆然,植物亦然,病者何其不然?反之正气得复,邪气衰退,骨正筋柔,故而其自应被认为是治疗趋佳效应之一。其它如趋衡能、趋展能、趋味能、趋趣能、趋便能,也是判断疗效的途径。

此外,如医患共同勘对五种生命条件,滋润德、温欣德、安定德、出入德、升降德;共同检验精、气、神三宝等,均需要象思维的介入。七能趋佳、五德渐回、三宝来复,自为疾病向愈之象,在此基础上再以现代医学的检查化验为参考,中医的临床疗效判定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1] 张登本,孙理军.中医基础理论中概念的困惑与思考诠释[J].中医药学刊,2004,22(9):1573-1575.

[2] 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8.

R2

A

1673-5846(2013)06-0049-04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中医学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