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经典课程教与学探析※

2013-01-31陈桂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1期
关键词:杂病方用病证

陈桂敏 刘 茜

(海南省海南医学院,海口571101)

中医经典课程教与学探析※

陈桂敏 刘 茜*

(海南省海南医学院,海口571101)

金匮要略;教与学;方法

古称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现代所谓的四大经典课程包括中医经典理论学的《黄帝内经》和中医临床经典学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自我国成立中医院校以来,四大经典课程一直作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药的高级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对经典的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经典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少与临床的联系,而古代中医教学大多是师带徒的形式,从学习之初就跟老师出诊,他们不仅能熟背四大经典,而且能直接观察到运用经典理论辩证用药等诊治全过程,且令终身难忘。现代中医院校由于学生众多,不可能象古代那样一带一传授,但是教学阶段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及临床应用能力的优劣。

中医经典著作来源于临床实践又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对中医理论的高度概括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升华的结果;《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中医最重要的特点;《温病学》创立的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等内容补充了仲景治外感病的不足。这些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之所以谓之“经典”,说明内容是人们公认的具有指导作用的著作。不能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无视其不朽的科学价值。而且中医经典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前瞻性与不朽性,表现为它所提出和阐述的问题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所具有的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它所包涵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对其有必要深入开展教学法研究。如何教好是作为经典课教师团队重点研究的课题:以《金匮要略》为例总结如下。

1 讲通

《金匮要略》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是介于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且偏重于临床的一门综合提高课。以内科杂病为主,涉及外科、妇科等40多种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和治法、方药。但原文散乱且详略不一,给学习者带来一定困难。作为教师首先要以原文为核心,讲通仲景原意;其次讲通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联系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医临床各科及西医药学知识相关内容,与时俱进;同时还要抓住课程本身特色及科学内涵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病与辩证论治相结合的整体恒动观;第三还要结合文献、理论、临床、实验研究认真梳理本书疑点,实在不通的存疑待考,不要强释。

2 讲透

首先讲透医理,沟通中西。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要医理与文理结合,以医理演绎经典之精华。其次要吃透精神,注重鉴别。

3 讲精

首先精讲要点,把握辨证与辨病论治规律,特别是对亚健康、疑难病要经典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要精讲特色,升华理论。

4 讲活

第一活跃思维,勇于创新;第二组织教学要灵活多样。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后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每位中医学子对本课程的学习都是很必要的,然而由于书籍年代久远,以及书里面条文文法特殊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中医学生对本书的领悟不是很深,如何学好本文做出如下总结:

4.1 扎实古汉语功底

《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体,字体亦为繁体字。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学生和学者望而却步,成为学好《金匮要略》的一大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打好文言文基础,学习古汉语中的多种语法形式,如“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主”等,这样才能在字面上看懂、读懂原文,为学习和理解《金匮要略》奠定基础。

4.2 熟读、背诵原文

首先,掌握文法特点,熟读原文是学好《金匮要略》的基本功,掌握汉以前“省文”、“倒装”、“插叙”和“借宾定主”等文法才能读懂弄懂文章。

其次,读熟有方有证的条文,重要的辩证条文等。《金匮要略》在治疗杂病中,既有理论又有临床,是最切合实用的书。如有条件,应该把它熟读背诵,最好第一篇至第二十二篇398条,能读至“背诵如流”的程度,因为它和《伤寒论》的条文一样,每一条都有“辨证论治”的实际内容。能把它背得烂熟,临证时才能左右逢源。例如各病篇中应牢记其各证的脉象、辩证、方药和治法,其各类证治的原文也应列举出来。

第三,掌握规律,分类背诵。原书对于疾病的分篇,有以数病合为一篇,以病机相同、证候近似或病位相近为依据;也有一病分为一篇的,根据此篇的独立性较强或临床表现有鲜明的特点而单独成篇,为后世学习和研究《金匮》提供方便。

4.3 掌握各类病症之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

《金匮要略》中论述了众多内科病症及疑难杂病,只有系统地掌握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等才算真正了解了此病症,才能为学习和运用提供依据。

例如肺痿病篇中,“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是为肺痿病的病因,其病因为上焦有热,“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可知肺痿病的脉证为数虚(浮大无力),其证候为咳嗽、多唾浊沫,此为虚热肺痿,治宜选用益气养阴清热法,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而对于肺气虚寒的肺痿,则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治之。

5 善于总结和比较

5.1 掌握一类病中的各种证治与方法《金匮要略》中在各类病证中又分为不同方药病证,通过对比同类病证中的相似病证,找出异同,可更有利于对各类病证的学习、了解和记忆。如腹满病篇中,腹满病辩证为寒、热、虚、实,其证治又分为①里实热证兼表寒症,方用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行气除满;②里实热证兼少阳证,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以攻下为主,兼解少阳之邪;③里实热证胀重于积,方用厚朴三物汤,行气消胀,通腑去实;④里实积胀俱重,方用大承气汤,峻下燥结,荡涤实热;⑤脾胃虚寒夹饮逆,方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散寒止痛;⑥脾胃阳衰者,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⑦脾胃素虚而寒实内结,方用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以治标,寒实去再调理脾胃以治本等。

又如在痰饮咳嗽病篇中,痰饮病又包括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虽然它们都为水气饮邪停于身体某处而致病,但又各有不同,其中痰饮为水走肠间,水饮由上到下;悬饮为水在胁下,病邪不上不下;溢饮为水溢四肢,支饮为水气凌心射肺,由下入上,病势较重。所以其证治中的各治方和治法又各有不同。

5.2 掌握每一种病证的治疗特点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在表,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湿邪而不骤汗伤阳,则风与湿邪俱去。治疗内湿则通阳化气利小便,运化功能恢复,湿邪无所留之地。

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以生肾气,故名肾气丸,所以肾气丸是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

5.3 牢固中医学思想,强化中医思维,感悟其中真谛《金匮要略》是重点研究疑难杂病的著作,我们学习它要以中医基础作为根基,以中医学的眼光和态度去刻苦钻研,要善于联系所学过的所有中医学知识,深化五行和阴阳学说,结合临床去思考和感悟,要对杂病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力求找到正真的病因、病机;此外还要善于提出问题,找到原文中的精妙之处,加以解决和运用,这样方能提高和进步,不能简单、片面的看待问题,妄下结论。

《金匮要略》是临床实践的指南,只有诚心诚意,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有收获。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一心一意的学习、使用、研究,信而不弃,方可成功。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和思考,悟出其中深意,真正体会其中真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多实践,多付诸行动,指导临床实践,从中总结经验,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才是学习《金匮要略》的真正目的。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38

1672-2779(2013)-11-0058-02

��杨 佳

2013-05-20)

海南医学院教育科研课题[No:HYZ200104]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杂病方用病证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从瘀论治男科杂病验案三则
国医大师刘祖贻杂病调中思想探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导师应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经验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