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藏经》“阴阳否格论”浅析※

2013-01-3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1期
关键词:清气内经气机

曹 文

(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东丰136300)

《中藏经》“阴阳否格论”浅析※

曹 文

(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东丰136300)

中藏经;阴阳否格论;气机升降;阴阳互根

《中藏经》认为:“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气上而不下曰否,阴气下而不上亦曰否;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阴阳否格,则诸病乃生。《阴阳否格论第六》统论阴阳失调之病机,可谓提纲挈领。那么临床怎样辩识阴阳否格?现不揣浅陋,参考同仁堂孙光荣大师《中藏经》教案,结合经典和各家学派

思想,简述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1 从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看“否格”

1.1 阴阳互根从“易”论《中藏经》开篇讲:“阴阳否格者,谓阴阳气机不通顺也。”阴阳讲的是阴阳二气。何谓“否格”?“否格”者,不相从也。就是说阴阳二气的摩荡、交感、化生、变易,出现了异常。周易中有否卦,否者,闭塞不通也。象曰“天地不交也”。《易经》所重视的是物的德性,也就是物在宇宙整体之中所贡献的价值。采取这个观点,泰卦乾下坤上,从宇宙整体来看,天(乾)是阳气,要上升才有动的作用。地(坤)为阴气,应该下降才算动得合理。现在阳(乾)在下,向上升起;阴(坤)在上,向下降落,于是阴阳交易,天地交泰。否卦坤下乾上,天(乾)的阳气向上升起,地(坤)的阴气向下降落。阳在上,愈升愈向上;阴在下,愈降愈向下,于是阴阳不交易,上下不相交,失去阴阳互根,对立依存,形成否格当然为否。《中藏经》将易象思维施之于医,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之中,其理深、其意广、其功著。

1.2 消长转化《伤寒论》《内经》(《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此“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阴阳转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造成阴阳否格的一种展现形式。《伤寒论》(331)条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病,下利清谷”,清谷就是完谷不化,说明阳虚而寒已到了极点。阴盛里寒,阴阳发生格拒,阴和阳不相顺接,就会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反映阳虚之甚。外热表现为“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这就是格阳,因为阴寒很盛,而阳气根于少阴,阴寒就格拒弱小的阳气,这叫无根之阳,又叫虚阳外浮。这个热正是无根之阳的一个反映。阳气在下焦藏不住了,被寒邪格拒而上戴于头面,脸上发红,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张仲景把这个叫外热。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里寒外热的病理变化。里寒是本质,外热是假象。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病理叫做“戴阳”或“格阳”,是“阴阳否格”的一种很典型的表现。

2 以气机升降出入话“否格”

2.1 半夏泻心汤论“否格”《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状老已;非升降,则无已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可见气机升降失调是造成阴阳“否格”的又一格局。《伤寒论》(157)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如果这个人心下满没有其他硬痛的问题这个叫心下痞,为什么叫心下痞?因为胸属于阳,腹属于阴,“胸为阳,腹为阴”,心下是个夹界,在中的夹界,上不承上,下不承下,不上不下,这个地方是阴阳交换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易发生痞塞也是造成阴阳“否格”的重要场所,阴阳之气痞塞了,造成阴阳“否格”之机,具体说是脾胃升降之气在这里堵住了,交通不利,治疗得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调和脾胃,脾胃之气足,升则升、降则降,否极泰来,是调节阴阳气机升降一张很好的方子。

2.2 《内经》取类比象阐释“否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内经》用大量自然界的例子,阳主升向上,阴主降向下的规律,而后,取象自然反观于人,落实到人体,生命活动之所以能正常进行,就是由于阴阳清浊升降的结果,由此建立了气机升降学说。结合人体,原文中所言清气即指清阳之气,清阳本应上升外达,若当升不升则为清气在下,从现象来看,主要指水谷不得运化,精气不得上承而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浊气是指浊阴之气,浊阴本应下降,若当降不降则为浊气在上,从现象看,食入得水谷当下降于肠。若水不降聚而为湿,谷不降聚而为滞,使腹部胃脘满饱瞋胀。

当然,飧泻与瞋胀在这里只是举例而已,目的在于以此说明:人体阴阳清浊若反向运动则产生痞塞,也是阴阳“否格”的具体体现。李东垣以《内经》理论为依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著成《脾胃论》一书,被后人誉为“补土派”而名扬医界,把阴阳升降落实到脏腑,明确升清降浊当由脾胃来完成,创立了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指出清气之升在于脾气之升,浊阴之降在于胃气之降,这是人体生命活动关键,脾升胃降,阴阳调和,水火即济“否格”得化,疾病得瘳。

2.3 一气周流评述“否格”“先天一气为太极,太极生生谓之易,易中造化为阴阳,分出阴阳运不息”。阴阳二气合则为一气,《四圣心源》阴阳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升,阳升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已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已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其中已土不升、胃土不降是造成阴阳“否格”的又一态势,阴虚地魄汤、阳虚天魂汤,在于调理脾胃升降,以求水火相济,使“阴阳否格”化而为泰,阴阳恢复平和态势。可见《中藏经》“阴阳否格”思想彰显在一气周流的理论中,也凸显注重脾胃,调济水火是治疗阴阳否格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3 贵阳贱阴议“否格”

《中藏经》推崇贵阳贱阴的思想,其思想对后世扶阳温补之医学流派启迪甚巨而又影响深远,卢氏(卢崇汉)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阴降阳才能正常地升。如果没有阳气布运阴阳升降就不可能,它是阴阳升降的必备条件,失去这个条件,以阳气为主导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破坏,脏腑功能失调,造成“阴阳否格”,诸病迭生。火神派潜阳丹一方临床应用广泛,其运用机理是阴盛、虚阳浮越,阴阳二气“否格”,阴阳平衡格局被打破。沪上火神派名家祝味菊经多年研究,谓之“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由于阳虚者,则阳不能秘潜在肾水之中,虚阳上越乃阴盛所致,故而潜阳丹一方,纳气归肾,潜阳入水,以复常人之“阴平阳秘”的状态。故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中藏经》的“阴阳否格”论对后世扶阳温补学派的以阳气为主,阴阳失衡的学说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中藏经》虽不过两万余字,哲学思想源于道家,取类比象源于《易经》,羽翼《内经》,补仲景之学,有很高的理论临床价值,特别是“阴阳否格”学说对后世诊断、治疗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是病因、病机学说的总纲,贯穿于各种疾病发生发展之中。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03

1672-2779(2013)-11-0006-02

��苏 玲

2013-05-10)

吉林省中医管理局“长白山杏林新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孙光荣传承工作室项目

猜你喜欢

清气内经气机
《清气满乾坤》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清气满乾坤》
清气满乾坤
书画
便携电子打气机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