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凳妈妈”的报道热度何以三年不衰——“老典型”如何实现新超越

2013-01-31陈冠军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感人板凳事迹

□ 文/陈冠军

“板凳妈妈”的报道热度何以三年不衰
——“老典型”如何实现新超越

□ 文/陈冠军

在人们习惯于对正面典型心存质疑和挑剔的当下,无论是有着非凡壮举的“瞬间英雄”,还是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人生的先进人物,能在数年时间内保持报道上“恒温”的情况并不多见。3年来,只有半截身子,义务照料弃婴数十年的许月华在媒体上的热度经久不衰,她的事迹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传颂,她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时代。究其原因,就是这个典型的挖掘、推介、跟踪,始终紧扣了时代脉搏。

2010年以来,“板凳妈妈”许月华成为媒体“明星”。她先后为300多名孤残孩子送去拳拳母爱,用两条板凳走出了一道美丽绝伦的人生道路。她也因此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荣获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诸多荣誉。涵,必须找到其鲜明的人物特质,并且这种特质要与时代的需求相融合。

许月华身上的闪光点很多,最根本的特质是什么?身残志坚吗?母爱无垠吗?敬业和奉献吗?这些精神当然能从她身上得到

立意:让人物特质契合时代需求

许月华是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的供养对象。她命途多舛,幼年时父母先后病故,7岁时就以拾破烂为生。12岁那年在铁道上拾煤渣时饿晕在铁轨上,被火车碾断双腿,从此只剩下了臀部以上的半截身子。17岁时,她被当地政府作为特殊供养对象安排进了湘潭市福利院。在福利院里,她不甘坐享照顾,顽强自立,用一对板凳代替双脚,义务护理福利院的婴幼儿。39年来,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先后悉心照料过包括许多畸形儿童在内的300多名弃婴,其中长时间照料的有138名,被誉为“板凳妈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许月华就作为当地的先进典型被媒体报道过,还举办过报告会。此后,她并没有更多的新鲜事迹,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瞬间壮举。因此,要将这个已经宣传过许多次的老典型变为新时代明星,要让这个传统意义上的优秀人物成为当代社会的道德标杆,就必须发掘这个典型人物的时代意义。给这个老典型注入新的时代内体现,但全国范围内这些题材的典型已经报道过许多,有些单个方面的情况比她还要突出,因此这些都不是足以使她成为超越曾有典型的个人特质。

□ 许月华在照料福利院里的弃婴。(康军/摄)

在对许月华进行深入采访,并对她的成长脉络和心路历程进行分析和探讨之后发现,是“感恩”的力量让她无休无止地从事这艰难而光彩的事业,感恩之心在许月华身上无时不在、无处不显。

从懂事起,她就感激日夜操劳的残疾继父,因而努力分担家务;她感激左邻右舍给予她家的帮助,尽可能以自己的力气回报他们。当自己被人从铁轨上抱进医院救活,并得到更多好心人的捐助与关爱之后,她对人们的感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程度。最令她感动并让她把全副心身融入到感恩之中的,则是被政府安排进入福利院。作为农村人口,她是当地政府作为特例安排进院的。

她清楚地记得,1973年正月那个风寒雨冷的日子,当继父背着她走进福利院时,一位阿姨把她抱到了火炉旁的椅子上,关切地问她冷不冷、饿不饿,用热毛巾为她洗去脸上的泥渍,温暖冻麻的双手。不久,那位阿姨又为她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饭菜:没有掺一点杂粮的白米饭,香喷喷的红萝卜炒肉和豆腐汤。这是她多年没有吃过的丰盛饭菜。当天晚上,躺在舒适温暖的被窝里,许月华久久不能入睡,热泪不止。她一次次告诫自己:我要牢记这份恩情,要一辈子感恩这个社会,要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回报大家给自己的关爱!因此,终身感恩,感恩整个社会,这就是许月华身上最鲜明的特质。

感恩,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是,这个最普通、最基本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被忽略,甚至呈现出日渐流失之势。时代太需要人们的感恩之心了。而许月华身上,感恩的美德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而是与日俱增。找到了许月华身上这个切合时代需求的个性特质,我们便迅速采写了长篇通讯《她不感动中国,谁还感动中国?——探寻“板凳妈妈”许月华的感恩人生》,以通稿的形式投寄各级媒体。很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全国许多省市的主要媒体和网站,纷纷前来采访报道。《人民日报》在刊发许月华的通讯时,还配发了《常怀感恩之心》的短评。这样,许月华的特质得到彰显,其感人的效果也初步形成。

报道:以感人故事体现时代特点

许月华39年照料数百名弃婴,但她照料的是孩子们一日三餐,关注的是他们的病痛与成长,并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大事和奇事。而一个典型的成功推出,必须以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感人故事作为引领和支撑。

为了突破僵局,我们深入到福利院去,尝试着像许月华一样与院里的孩子们一起生活。我们看到她每天与这些没有亲人的孩子在一起,给他们喂食、换洗,逗他们止哭、开心,教他们说话、走路,这需要多么博大的慈爱之心啊。特别是那些身体残疾和痴呆的孩子,也许会令常人产生厌烦甚至恐怖之感。但许月华对他们每个人都疼爱有加。当她用两条小板凳“咯噔”“咯噔”地走进育婴室时,“大妈妈”的稚嫩童音就接连不断,孩子们迅速围拢来,还不能行走的孩子也在床上伸出了小手。而她,总是把所有的孩子都抱一抱、亲一亲。有的孩子脸上流着口水和鼻涕,她也不嫌脏,这足以看出她和孩子们是那样情意融融,也足以证明她这个平凡人物的非凡与伟大。

我们从福利院供养条件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改善这个易于交谈的话题入手,与许月华交谈,以此开启她的话闸。于是,一个个有着时代特色的感人故事逐渐从她身上浮现:起初,福利院房间和床铺非常简陋,为了方便照料孩子,她请人把自己的床铺加宽,1米宽的床铺最后变成了5米宽的大炕;孩子们尿床,她半夜起来换床垫,床垫不够就把自己的干燥处让给孩子们睡,还不够,就让孩子睡在自己的心口上;那时院里买不起奶粉,为了给初生的婴儿喂食,她将米饭捣成糊状再熬成汁来喂;为了让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的女婴存活,她买来注射器,把米糊糊做成流质用注射器滴进其食道;福利院里原来没有院医,小孩有病就要送医院,为了抢救先后7次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的社湘秋,她坚守医院107天,将孩子抱在手里打吊针,搂在怀里过夜,配合医生将她从死神手里拽回……

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逐渐被发现和汇集,再一次次被深挖和拓展。于是,许月华除了心无旁鹜、不求回报地照料孩子之外,她真心关爱和悉心照料福利院里其他供养对象的一些故事也被牵出,包括她像妹妹一样地为全身溃烂的痴汉赵保泡澡、搓背、涂药;像女儿一样照料性格古怪、又因严重妇科病而全身腥臭的孤寡老人肖德佑婆婆,让她躺在自己怀里安然而逝,等等。这些故事,使许月华的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她对孩子、对每一个人、对整个社会的不加任何掩饰、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全方位的爱。我们把许月华细腻而纯朴的情感融入到这些故事中,读者随着我们的笔触走进许月华的内心,与她的血脉相融,与她的情感共搏,从而使心灵受到震憾,产生共鸣,收到催人泪下的效果。根据我们提供的故事线索,各新闻媒体结合传播特点,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真实再现,于是许月华这个普通人物迅速成为让人牢记、让人感动、让人钦敬的时代典型。

启示:用现代手段开展立体报道

许月华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许多人为之感动。我们抓住这个机会,以媒体报道为主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各方互动、整体推进,努力让她的事迹家喻户晓,并通过她与受众的直接交流,使其教育人、感化人的功能得到提升。

媒体一直是报道的主导。3年来,除本地媒体深入报道许月华的感人故事和及时报道有关她的各类动态消息外,央媒、省媒、其他外地媒体和境外媒体,也从不同视角和侧面进行了深入报道。透过不同报道侧重和表现手法,许月华的形象、品格、精神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和有根据的升华。

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策划和组织了有关许月华的各种报告会、访谈会和交流会,请她给机关干部、大中学生、部队官兵等各界人士作报告,让她在“社区大讲堂”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场解答市民提问,通过她自己的事例来感化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对一些认识偏激和有失足行为或消极心理的特殊对象,我们安排他们与许月华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让他们看到许月华是如何自强自立、乐观生活和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看到她灵魂的高大与品格的纯粹,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心灵受到感化,重新回归了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县一位因事业受挫而一度颓废的“问题青年”看了许月华的电视访谈后,专程来到湘潭福利院了解许月华事迹的真与假。当他亲眼目睹了许月华日复一日地真诚感恩、快乐生活后,留下一封对许月华的感谢信后回到家乡重新创业去了。而我们所策划的这些活动,又无一例外地成为新闻素材,再一次被媒体传播。同时,我们制作了一些介绍许月华先进事迹的精美卡片、日历、台历和漫画手册,免费赠送给顾客和市民,让人们加深对许月华事迹的了解。此后,我们又在“雷锋传人话雷锋”“道德模范手牵手”等多项活动中,让许月华和广大市民交流互动,增进大家对她的认知与认可。

2013年1月,我们又组织开展了“让好人圆梦”的活动,由湘潭市内的文明单位帮助市级以上道德模范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作为全国道德模范的许月华,也和普通人一样提出了“希望为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这个非常朴实而又非常现实的请求,并受到社会的关爱。这样,许月华的事迹更加真实可信,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这个先进典型的教育和感化作用也更加凸显和深远。

湖南省湘潭市新闻中心)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感人板凳事迹
送你一张小板凳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抗“疫”感人瞬间
爱板凳腿儿的老韩
人物与事迹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感人的一幕
小板凳
板凳板凳摇呀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