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同期书热销及其文化反思

2013-01-30文/张

中国出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影视剧影视

文/张 莉

影视同期书是伴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而出现的,其通常意义上是出版社在影视剧热播的过程中或其刚刚结束不久,利用观众对于影视剧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的“好奇”和“先睹为快”的心理,及时出版发行的影视剧的文字“克隆版”。[1]随着影视同期书的不断出版和热销,人们对影视同期书的定义有了更为宽泛的内容,如先影视后图书(如《闯关东》),先图书后影视(如《甄嬛传》),还有图书影视同步发行(如《乡村爱情》)等,这几种类型统称为影视同期书。随着影视剧的热播,相应的书籍便迅速挤占了各大书店最为显眼的地方,畅销一时。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影视同期书的热销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也有着需要反思的一面。

一、影视同期书热销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影视同期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如在电视剧《步步惊心》上映的时候,如果某个人没有看过电视,也没有读过这本书,不知道桐华是谁,那么很有可能被身边的朋友嘲笑落伍,这便是影视的力量。影视小说本身的名声和影响力使其搬上银幕成为可能,而影视的热播,又再次将作品推向高潮。

出版社对市场发出的信号是极为敏感的。在很多影视热播的同时,出版社就开始联系一些作家进行影视同期书的创作,来满足市场的需要,获得经济上的收益。美国在20世纪初期就出现了类似于影视同期书的“电影—小说”模式,如“加勒比海盗”系列等。而中国的影视同期书的出现相对较晚,一般以六位作家为张艺谋创作《武则天》的事件来作为标志。[2]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使得原著小说由原来的默默无闻摇身一变,跻身畅销书榜。

影视同期书中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但是也有很多属于“速成品”,质量堪忧。读者由影视作品而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的阅读指向,成为出版商对文本的选择的一个标尺,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在影视作品火爆之后,不同的出版商争相抢夺影视作品的文字版权,甚至书店里一度出现某影视作品的小说版、剧本版等不同版本的闹剧。这显然是满足大众趣味的商业性投机行为,以文学的标准来说,这种热销则是一种虚假的文化繁荣,对文学创作和出版业发展无益。

二、影视同期书对文化的影响

影视同期书的热销带来的影响不一而论,影视同期书的热销,本身就是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它对文化有着双面影响。

1.影视同期书促进大众文化的传播

影视同期书相对于纯文学而言,更能体现和满足着大众文化的需求。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看,每一次文学的变革和进步都是从大众文化中发展而来的。“词”曾经是下里巴人的文化,是大众的、民间的文化,但是随着词的发展,这一写作体裁变成了风雅之物,成为中国文化中与“诗歌”并驾齐驱的重要体裁。毫无疑问,影视同期书有积极的一面。有很多曾经被埋没的优秀文学作品,就是因为影视作品的热播而重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2010年,姜文将一篇默默无闻的小说改编成为英雄主义弥漫的电影作品——《让子弹飞》,它的热映使得原著重新焕发了光彩。这部作品改自马识途小说《夜谭十记》之《盗官记》,是作者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并不为大众所熟知。《让子弹飞》的热播让原著《夜谭十记》一时洛阳纸贵。[3]重印后,一个星期内又加印了3次,并且两天内被抢购1万册。这便是电影热播带动同期书热销的成功案例。

影视同期书的热销,与消费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普及是分不开的。大众文化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传媒所承载、传递的产物, 有标准化和类像化的特点。[4]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视觉文化的繁荣, 通过幽默的故事, 令人眩晕的视听为人们创造了一种表浅“拟态世界”, 受众借此得以宣泄内心的焦虑。纯文学强调其深刻和含蓄,这种深刻和含蓄使其高高在上,缺乏满足大众的基本需要。仅仅从影视作品来说,它是受人欢迎的,令人感兴趣的,是大众可以接受并喜爱的,这使影视同期书在最初便拥有着一定的受众群。影视同期书在影视热播的基础上将其文字化,或者是将文字出版后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推向大众,从声像的影视走向文字,其大众化和娱乐化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而观众对于影视热播中的人物命运的关注以及先睹为快的心理,使得影视同期书变得炙手可热。

2.影视同期书易造成文化的速食

影视同期书的影响有优有劣,而一旦只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收益,只是为了短期的视觉迷恋的满足,而不是对优秀的作品和文化的传播,那么其性质就变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如湖南卫视在“超级女声”热播的同时,很多书店也推出了不少与超女题材相关的书籍,以“超女”为主题的有《我为“超女”狂》《超级女声宝典》《超级女声写真系列》等 7 种图书,一些读者毫不吝啬地将它们全部收入囊中。这种现象从表面来看似乎是一种文化的繁荣和昌盛,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热销,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迷恋,而那些精美制作的书籍,在短期的热潮过后,只能落得被压在仓库中的命运。

此外,影视同期书里面良莠不齐,有优秀作品,也有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这些作品作为影视节目的补充来说,有着娱乐的功效,但是不能算作文化艺术作品。如随着影视的热播而快速上市的同期书,并没有将之转化为文学的小说语言,而是将剧本改头换面一番就当做同期书进行出版。但是,影视同期书与文学作品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小说和剧本有严格的区分,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地点转换是需要语言的描述和提示的,但是镜头语言则不需要这种提示。小说是语言艺术,描写很重要。影视剧本是视觉艺术,对话是视觉工具。影视同期书严格说来不算纯文学小说,因为它的文学性是有疑问的。[5]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虽然有着共通之处,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东西是影视作品难以企及和无法替代的。

三、影视同期书的发展思路

影视同期书对于文化有着双刃剑的作用,它有助于推动图书市场的繁荣,但是其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对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利的一面。一旦影视作品热潮过后,相应的书籍难免尘封。从影视同期书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影视同期书应提高其艺术性和文化影响力

影视同期书如果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将之粗制滥造就仓促上架销售,固然可以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收益,但是,随着读者对书籍的要求的提高,这类作品势必会造成经济和名誉的损失。所以,在影视同期书的出版和发行中,应该考虑到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区别,不能单纯的将影视作品克隆一下便包装为影视同期书出版,而是需要将影视作品转换为文学的东西,使其具有语言的魅力,富含文学的色彩。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精品,避免昙花一现,成为联系影视和文学的独特艺术作品。如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在电视剧火爆的同时,同名书的出版,也因为其故事情节的环环相扣和文学性,而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赞赏。

2.影视同期书应体现文化的独特性

有的书籍出版为了搭上“影视热播”这班顺风车,所以不停地加班赶进度,一切以吸引眼球、满足观众的心理为目的,马马虎虎就写完了。这导致在影视同期书的出版中,有些拙劣模仿的痕迹。在2011年宫廷戏走红,于是导致影视作品的一窝蜂全部扎根到了清廷戏中,导致到处都是“九子夺嫡”的电视剧,以至于有人戏谑“四爷很忙”。而影视同期书的发行,也导致严重的题材重复和审美疲劳。

在影视同期书的出版和发行中,应该避免和降低这种个性化不足的局面,凸显影视同期书的创造性和个性,开发和出版一些具有特色的影视同期书。如随着穿越剧的热播,一窝蜂地去做穿越的图书,而随着谍战剧的热播,大家又都去做谍战剧,这种急功近利的恶性竞争,不仅无法打造出版社的品牌,而且也难以赢得长远的经济效益。简单跟风、注重短期的市场效益,而忽略出版的策划工作,忽视对于自我品牌的开发,这也是制约我国的影视同期书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语

我国的影视同期书在文化的争议和现实的热潮中不断的发展着,我们要正视目前的影视同期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不断提高其的质量和水平,而不是仅仅将之作为市场上的一件赢利工具。这需要作家和编辑共同努力——作家打造出更好的作品,编辑把关一部书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扩大受众群的同时,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水平。

[1]薛月兵.“影视同期书”现象的冷思考[J].沧桑,2008,(02)

[2]张文明.透视影视同期书的出版热潮[J].编辑之友,2010,(03)

[3]欧阳沛.影视给力图书观影视同期书的销售之道——以《盗官记》改编成《让子弹飞》等为例[J].今传媒,2011,(04)

[4]魏萍.文学与影视之间——就“影视同期书”现象采访葛红兵教授[J]. 电影评介,2006,(12)

[5]卢佃明.新时期小说的“影视化”焦虑[D].延边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影视剧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影视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