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救援人员的心理伤害与预防*

2013-01-30张金川孙硕

灾害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救灾灾害救援

张金川,孙硕

(1.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4;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0 引言

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论是救援人员还是受灾群众,他们应对灾难采取的处置行为直接取决于对事故风险的感知判断[1]。面对灾难和恶劣的环境,有些人,特别是救援人员因不能合理的响应或者不能善于适应环境的激烈变化,则显得更为脆弱[2],从而出现严重的心里问题;有些则严重影响到现场救援决策、或对救援绩效等产生重大影响。

地震是典型的自然灾害,其巨大破坏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的经济损失,而且表现在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尤其重要的是它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强烈和显著的影响,特别是身临其境的受灾者与救灾者。当灾难过后,强烈的惊吓和悲恸刺激会使地震灾害现场的人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这是经历了地震灾害的人在生存环境的变异及其身心创伤的体验后导致的心理伤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对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在我国,地震灾害对人的心理伤害以及相关的心理救助问题研究在唐山大地震后一段时间得到注意。董惠娟等[3]发表了《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一文。这是唐山地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类研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研究结果。董惠娟作为地震灾害的幸存者与灾民相伴,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心理帮助,并作了大量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将近2 000份有关地震社会问题的问卷进行了重新统计、整理,了解灾害造成的心理伤害程度,同时进行了灾害心理统计与分析,归纳提炼出了与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相关的内容。

2008年的汶川8级地震是现代条件下地震救援的实例。我国初步建立的应用现代救援技术的地震救援体系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开展了一场全民动员的立体救援活动。在参加救援者中,除国家和各省市的专业灾害救援队伍之外,还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大批救援志愿者队伍。救灾现场也在现代传媒参与下广泛传播,给人造成了更加身临其境的震撼。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害引发的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各界高度的重视,地震救援者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汶川地震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总结了专业地震救援队员、应急医疗队员和地震救援志愿者等不同类型地震救援人员在救援后心理伤害的特点。不同的人因为参与地震救援的经历与实际工作的经验不同,受到的心理伤害各有特点。事前受过训练与有过救援经历的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据此,提出了事前干预的建议。

1 不同类型地震救援人员的震后心理伤害

灾害心理是灾害条件下产生的心理现象。它是灾害发生之后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异及其身心创伤的体验和心理行为异常的反映。不仅身临其境的人可能受到心理伤害,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的人,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受伤或去世,也会在心理上产生恐慌、不安全感,甚至带来持久的精神创伤。不同类型地震救援人员在救灾过程中及灾后的心理伤害问题有各自的特点。

1.1 应急抢险救援人员

目前,我国不仅组织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世界范围的地震灾害紧急救灾工作,各省市也组织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专业的地震紧急救援队基本上都是以消防、武警和军队人员为基础骨干,配备一定数量的地震工程专家组建的。因此,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成员主要是现役军人和地震救援专业技术人员。

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他们在地震抢险救灾中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汶川地震的抢险救援过程中,他们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的,持续面对罕见伤亡的凄惨场面。因为救援能力的原因,他们有人亲眼看着救援对象在自己面前缓慢地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束手无策,有的非医护人员为了救人,不得不亲手将救援对象的肢体截去。面对震后大量的尸体和大片倒塌的建筑,心灵受到了冲撞,意志经受了煎熬。尽管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有些人甚至曾经受过专业的救援训练。但是,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部分人不可避免地由此引发了心理问题。

统计表明[4],因为心理压力的骤然加大,救援队大部分人员的睡眠饮食受到影响,常做恶梦,会出现急躁、恐惧、厌倦、抑郁等心理反应,约2%的救援队员会出现较重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些人在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在睡梦中惊醒。

尽管如此,专业救援队员受到的心理伤害应当是现场人员中相对较轻的群体,这与专业救援队员事前接受的相关业务训练、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有关。

1.2 医疗救护人员

地震灾区救援中的医疗救护人员主要来自军队和地方的在职医护人员。这部分人在日常的医疗救护过程中通常已经有了一定的医疗经验,对伤员现场处理可能碰到的血腥场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

尽管这些人已经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仍然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在这个群体中,护士群体因为年轻和医疗救助经验相对不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对军地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护士调查结果[5-6]表明,在地震救援一线的护士心理反应主要有4个主题。

(1)震撼和恐惧。一些人说,“灾区余震不断,而我们要到废墟里去抢救伤员,如果跑慢了点,说不准哪天抬出的尸体就是我”。

(2)悲伤和自豪感。典型的议论有:“看到一个个伤员,两手空空,身体残疾了、亲人失去了、房屋倒塌了,他们流泪,我们也流泪”;“白天穿着工作服,明确责任、压抑感情,晚上脱下衣服,躲在被子里痛哭”。

(3)不可控感。感觉到地震等重大灾害的强有力和严重性,个人能控制的事情很有限。

(4)创伤后应激反应。参与地震灾区救护的护士们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反应。“从灾区回来后经常做恶梦”,“一触及关于地震的图片、声音就会不安”,“回来后不想说话,不想看有关地震的报纸及电视,不愿参加汇报会,总想逃避,不愿再被带入到地震那不稳定的环境中去”。

现有资料表明,在医疗救护人员群体中,医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于护士和其它医务人员。这归结于医生在入职前接受的相关业务训练和实际工作中熟悉了相关的场景,对救灾中出现的场面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1.3 地震救灾志愿者

目前,我国缺失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灾害救助志愿者队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所以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有序管理的灾害救助志愿者组织。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志愿者队伍大多是由有社会责任感和有爱心的社会各界人士临时组成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因此,地震救灾志愿者的心理问题在一些人身上会显得特别严重。

由于地震救灾志愿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地震灾害现场场面又太残酷,他们身处现场时最典型的反应之一就是[7]“彻底崩溃”,“蹲在墙角哭个不停”;“咬紧嘴唇,闭上眼睛,不去看那些场面”;在见到太多的死者之后,“最后的表情都是僵硬的”。

在这些地震救灾志愿者中,许多人经历了和专业救援人员一样的场面,付出了和专业救援人员一样的精力与体力,因为强烈的刺激,工作量过大又缺乏休息,缺乏他人的指导,对自己期望过高等原因,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心理崩溃。

地震救灾志愿者在救援过程中和灾后一段时间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方面。表现为与他人交流不畅、情感迟钝缺乏自制力,愤怒,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

(2)失去对公平、善恶的信念,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

(3)在生理上也引发问题,头痛,睡眠不好,做噩梦、注意力不集中和决策困难,肠胃不适等。

有些受创伤特别严重的人,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

2 事前心理训练是减少地震救援队员心理伤害的有效途径

地震救援人员面对的是复杂惨烈的地震灾害环境,还有无法预料的次生灾害威胁,会导致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压力增大而产生消极心理,最终产生心理伤害。对地震救援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可以使其在事前养成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地震灾害环境下救援工作的需要。

2.1 事前心理训练

目前,我国对震后灾民的心理求助和救援人员的心理治疗与帮助问题进行了许多有效的工作。对于参与地震救援的人员,事前的心理训练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分析汶川地震后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组成可知,事前经受过相关培训,有过类似训练的人员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小。专业地震救援队员和医生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报道相对较少。这也证明了,事前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地震救援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对参与救援的军队力量,相关心理训练工作已经起步[4]。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军队心理训练中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在救灾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疾病治疗与政治思想工作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对出征执行地震救灾这样的急难险重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必须加大心理学训练、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的力度,不断提高参与救援工作的指战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针对医护人员在地震救援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事前心理训练的观点也已经提出[5-6]。相信随着各界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提高,医护人员与灾害相关的心理训练工作也会得到开展。各级医院应当加强应对灾害的各种训练并使其常规化。

最困难的是地震救灾志愿者的事前心理训练。因为这部分人员的组成有很大的随机性,事前培训的难度很大。如果有可能,应当尝试在事前编制的《地震救援手册》中,把救援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和心理训练的内容等予以突出和强化,这可能是地震救援中减少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2.2 事前心理训练的内容

事前心理训练内容应当包含救援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现场救援的基本知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救援中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等。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并增强救援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职业道德品质,爱岗敬业,使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甚至是有一定生命危险的时候,都会集中精力义无返顾地完成好救援任务。

现场救援的基本知识培训中,应当进行专业、业务、体质的综合心理训练,全面提高地震救援人员的心理素质。通过学习如何解决现场可能面对的救援问题,受训人员可以对未来可能面对的场景有一个事前的学习过程,这可以提高现场救援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心理伤害的程度。

事前地震救灾模拟综合演练,可以培养救援人员的顽强拼搏、协同工作、相互配合的集体协作能力、地震现场救援的技能等。在综合演练的现场,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模拟技术布置出身临其境的现场环境,让救援人员事前感受地震救援现场的残酷与惨烈,磨练救援人员的意志,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灾情的需要。在未来真实灾区现场环境下,这些事前的感性认识可以增强救援人员在心理上的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地震救援现场复杂情况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一种对未来灾害现场的“脱敏”作用。

在一些国家军人的心理训练中,真实的战场图片、模拟战场实景布置断肢残体的血腥环境,都会出现在模拟教学的环境中。这可以让军人体验战争的残酷,降低心理伤害的可能性,其训练目的也是一种“脱敏”作用。

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培训可以帮助参与救援的人员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的训练应当既有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也有一些针对地震救援过程中会遇到的针对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调节的知识训练。当参与救援的人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在地震中帮助灾民解决类似的问题,从而从生理与心理上救助灾民,提高抗震救灾的质量和速度。

地震救援中释放心理压力方法的培训可以认为是心理学基本方法的一部分,单独列为培训内容是因为相关的常识可以更好地帮助救援人员释放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已有的经验表明,在地震救援现场,比较有效的释放心理压力的要点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争取获得良好的休息和饮食,加强与同事沟通、相互支持和适当的情绪宣泄。

良好的心态、休息和饮食可以使参与救援者保持良好的精力和体力去面对碰到的问题,能得到良好的救援效率。

良好的心身状态需要正确的情绪引导,以幽默语言和善意玩笑与同事进行沟通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与同事间的沟通还可以获得心理归属与情感寄托。适当的个人方式的有效宣泄方法可以把心理压力发泄出来,这才是最好的心理调节。心理健康者会主动采取一些积极的或至少是无害的应对措施,转移心理压力。否则,如果不是处于良好的心身状态,在灾害面前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应对措施或者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如否认、退行、回避、压抑等,其结果往往是可能暂时缓解痛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应对不当甚至会导致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及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躯体化症状。

3 结论

地震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会受到心理伤害,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在地震救援过程中已经发生过的事实,也为相关的研究所证明。

分析了不同类型地震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心理问题的特点,认为不同类型的救援经验和事前的救援培训会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对参与地震救灾的人员进行适当的事前培训会降低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同时,在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以后,也可以在救援过程中帮助受灾的灾民缓解心理问题,更好地参与救灾活动。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相关的教材或手册,争取让参与地震救援的人员有更多的事前训练的机会,至少在救援前有机会自学相关的知识,减少救援人员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1]周忻,徐伟,袁艺,等.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J].灾害学,2012,27(2):114-117.

[2]孙成权,林海,曲建升.全球变化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董惠娟,李小军,杜满庆,等.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l6(l):153-158.

[4]环球网.军人不是“冷血动物”我军应重视心理训练[EB/OL].(2011-05-12)[2012-03-18].http://www.bamaol.com/html/JRJCXLZ/JRXLJK/96880201141217646403.shtm.

[5]李莘,罗艳华,瞿丽玲,等.地震灾区救护护士心理反应与应对方式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070-1072.

[6]潘菲,王玉玲,刘钰,等.急诊护士灾害救援时心理健康善的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7B):34-36.

[7]80后救灾志愿者日志,我们都要好好活着[EB/OL].(2008-06-02)[2012-03-18].http://bbs.zyue.com/showtopic.aspx?forumid=142&forumpage=1&topicid=3299&go=prev.

猜你喜欢

救灾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以雨为令,防汛救灾中的“橙色身影”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3D打印大救援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