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吸食新型毒品戒毒人员防控对策的探索

2013-01-30邓泽江蒲云华四川省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

中国司法 2013年8期
关键词:毒品民警人员

■邓泽江 蒲云华 (四川省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

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作为场所收治的特殊人群,对他们的管控与矫治是场所一大难点,由于这部分人员除了具有吸食传统毒品人员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对抗性大、自卑和孤独心理重、兴奋性高、认知力低下、精神障碍乃至引发心理疾病等特点。四川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题调研,借鉴省内外兄弟单位的先进管教经验后,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此调研论文,供同仁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新型毒品的定义

新型毒品主要是指相对鸦片、大麻、可卡因这些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是人工化学合成的精神类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 (毒品)。有些地方也把新型毒品叫做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同时由于新型毒品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又被称为休闲毒品、娱乐毒品等等。在我们国家新型毒品被滥用最多的有两种:一类是冰毒,以苯丙胺类为代表;另一类是K粉,它真正的名字叫氯胺酮,是一类麻醉品,同摇头丸等类似。

二、吸食新型毒品戒毒人员行为特征表现

(一)对抗性较强

吸食新型毒品强戒人员大多较吸食传统毒品强戒人员年龄偏小,70后、80后占大多数,还有90后的,大多为第一次到强戒所,他们个性较张扬,个人表现力较突出,脾气急躁,性情易冲动,行为规范意识较差,尤其到强戒所后,民警对其批评教育时,他们往往心不在焉,爱理不理,有时语言顶撞,甚至与民警“端起”。

(二)兴奋性较高

从我所收治吸食新型毒品人员调查分析,这部分人员首先表现为亢奋、兴奋,主要有躁狂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妄想症、幻听幻视症等,过一周左右有的表现为焦虑、抑郁甚至自闭状况。由于特殊的心理表象使这部分人员经常伴有胡乱猜疑、胡言乱语。如强戒人员朱某经常在夜间睡不着觉,半夜三更起床敲盆撞墙。

(三)安全风险大

这类人员性格较孤僻,有时思维混乱,一旦发病情绪异常暴躁,行为有所失控,个别并有暴力、伤害他人、冲所绝食、自伤自残乃至自杀倾向,很难约束其言行,有时对民警教育和管理置若罔闻,甚至对民警有仇视心理,严重的可能侵害民警;春天或者气温变化显著时,往往容易情绪波动,难有规律可循,容易发生不可预测事故,其危险性高,潜在安全风险大。

(四)自卑心理重

吸食新型毒品的强戒人员吸食毒品后,感到身份卑微,今后出所难以面对亲朋好友。有的多次吸了戒,戒了吸,父母厌恶,配偶离婚,子女不认,觉得无家可归,没有任何出路。因此他们混天度日,滋生逃跑、自杀思想。

(五)孤独心理强

有的吸食新型毒品的强戒人员到强戒所后,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平,亲友对他们冷淡,民警对他们不信任,其他强戒人员瞧不起他们,整日精神不振,并伴随产生错乱思想,孤独感强。

三、管控对策思考

由于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具有以上特征,加上强戒所存在安全隐患突出、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考核失范、执法风险加大、鉴定标准不一、所外就医不易等诸多管理隐患,因此,强戒所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将吸食新型毒品强戒人员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按照“特殊对待、隔离管理、严密监控、积极治疗”的思路进行集中管理,根据病情的轻重和发作态势,采取行为管控、护理管控、包夹控制、约束管控、药物管控、隔离管理即“六管控”方法防范危机状态,实施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直接管理,在确保场所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严防非正常死亡的前提下,全力实施救助和医疗戒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

(一)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实施管教

1、在发病阶段,包括新入所精神异常人员,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思维、情感、意志活动不能配合,自制力缺乏,易产生自杀、自伤、兴奋躁动、饮食障碍、睡眠障碍等问题,应采取以下特殊监护措施:(1)建立“一人一册”治疗档案,管教民警将其作为重点人员严格管理、重点关注,实施“定置定位”和相对隔离管理。严格限制活动范围,严格管理必须体现强戒所强制隔离职能,做到制度从严、要求从严、训练从严、管理从严,加强夜间等重点时段的管理;(2)加强安全排查。严格落实省局“四级”排查,重点抓好值班民警每日安全大排查,消除隐患。(3)加强民警直接管理,严格做到民警“十个亲自”,民警要监督服药全过程,并密切观察对象服药后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对症处理。(4)落实包夹控制,明确每名重点人员落实两名强戒人员实施24小时监护,强化强戒人员同宿舍、同级、同桌强戒人员集体督促监控,同时加强信息员的秘密监控,对发生自伤、自杀、情绪冲动等情况,及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保证无任何管理上空挡。

2、缓解康复阶段,推行“适度宽松”管理,对活动区域适度限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减少外界的刺激,恢复正常活动。(1)组织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并做好有关记录;(2)组织其进行一些文体活动,如唱歌、看电视、下棋、打球等,合理安排作息制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落实专职心理咨询师适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根据不同对象特点,开展心理护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运用科学管理、文明管理手段来消除强戒人员的对立情绪,缓解管理民警与强戒人员关系,以降低吸食新型毒品强戒人员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二)恰当运用医疗脱毒疗法进行戒治

新型毒品戒断后出现致幻、妄想、狂躁等精神症状,此症状一般在戒断新型毒品后一周内比较常见。随着毒品在体内的代谢血药浓度逐渐降低,精神症状也逐渐减轻。然而用药中止1个月以上,尽管体内并无此药存在,有时却突然出现用药时的兴奋和致幻症状,这种现象叫做闪回现象。新型毒品戒断后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幻觉 (以幻视多见)感觉过敏、牵连观念、被害妄想,妄想内容虽然零乱但与现实有联系;常常伴随有严重睡眠障碍,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差,胆子大、烦躁、易激惹,过度兴奋会产生伤害他人和自杀倾向。在临床上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十分相似,但戒断者情感生动以及幻视多见,活动增加,是与精神分裂症相区别的要点之一。案例:朱某,戒断新型毒品3天后出现精神症状 (既往无精神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自认为他的行动被周围的人监控,他跟管教干部的谈话内容,其它房间的强戒人员都听见了,总感觉这些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把他当成敌人,要致他于死地,曾多次不明原因和其他强戒人员打架,关系非常紧张;平时组织纪律的遵守较差,总是漫不经心,习艺劳动完成的质和量都较差;夜间睡眠较差,经常被一些噩梦惊醒后难以入睡。治疗上采取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和对症治疗:(1)出现幻觉、妄想、谵妄症状者:使用利培酮3-6mg/日或舒必利0.3-0.9/日口服,需注意,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可能有多巴胺受体敏感性改变,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更易出现椎体外系反应,因此在抗精神病症状的治疗同时加用安坦,预防锥体外系反应。当幻觉、妄想、谵妄等症状消失后抗精神病药物应逐渐减量停药。(2)出现兴奋、躁动、狂躁者:这类患者一般不配合治疗和管理,可给予氟哌啶醇2-4mg肌肉注射,视病情轻重可重复注射。(3)出现睡眠障碍者:选用舒乐安定1-3mg或氯硝安定2-4mg晚睡前30分钟服用,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改善精神症状,待症状缓解后停药。(4)出现攻击性、自伤自残行为者,做好包夹控制,必要时使用医疗束缚床约束治疗。(5)可选用药物支持、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功能。(6)心理辅导与行为矫治,有利于患者获得身心全面康复,并为最终回归社会和预防复发奠定基础,方法:(1)应用认知治疗法,重点是改变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认知方式,改变对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的错误认知,帮助患者应付急性或慢性渴求,促进患者提高生活技能和强化患者不吸毒行为,帮助患者增加自控能力和信心。(2)应用行为矫治法,强化“两个规范”,即“日常行为规范”和“日常卫生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卫生习惯。(3)应用集体治疗法,使患者有机会发现他们之间共同的问题,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增进理解、促进健康。通过以上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的症状都能缓解。如果通过治疗症状无缓解者,建议进行精神司法鉴定以明确诊断。

(三)建立心理治疗综合矫正体系

有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不正常是吸食新型毒品强戒人员最为常见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状态逐渐转变为不健康状况,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认知方面表现为,病理性的消极态度,主观意志强,是非不分,善恶不分,道德沦丧。二是情感方面常以悲观、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为主。三是意志特征为一方面在寻找毒品时表现出病态的意志亢进、坚韧不拔。另一方面在戒断毒品时表现出病理性的意志缺乏、自制力差,无法用自己的力量戒断毒瘾。四是个性方面表现为脾气暴躁、敏感、多疑、优柔寡断、耐受性差、自信心不足、心理康复能力减弱、贪图享受、消极怠惰、适应环境能力差、社会交往不良,丧失事业心责任感,伦理感和道德感水平低下,甚至存在反社会人格等。这些心理异常和人格变化,阻止了他们戒除毒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存在对抗行为,不能与其他强戒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到改造秩序的和谐和稳定。因此,需要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强戒人员的吸毒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并对每个强戒人员的具体诊断给予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个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行为——认知——人格的心理治疗系统,按照强戒人员心理障碍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及内在联系进行多元化的干预。由吸毒行为本身到吸毒者的认知结构、人格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矫正治疗,形成心理治疗的综合矫正体系。同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采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程序,分别逐次进行矫正治疗。首先对吸毒行为本身进行矫正,然后根据不同求助者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当然,这一程序的排列结构也并非是绝对的,科学的方法应是互相穿插,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四)培养健康兴趣与合作之道

对于戒毒人员我们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变堵为疏,逐渐培养其良好的习性和健康人格,引导其逐步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层面。例如,我们应掌握所有吸食新型毒品强戒人员的真正兴趣和爱好,然后根据他们的喜好分别成立音乐、美术、体育、手工艺、文学等兴趣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到两名指导老师负责有关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具体活动的组织学习。这样,我们便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强戒人员组织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和训练,通过集体合作,促进其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和人生信念的重塑。此时,他们将注意力大多集中于积极的兴趣和爱好之上,对毒品的兴趣和依赖自然会减弱。因为他们从中会体验到社会和群体的认可,重新感受到健康需求的萌生。最终,选择积极生活而抛弃毒品也将成为可能。

四、就目前的管教现状提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此类人员的强制医疗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监护管理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生活保障制度等,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此类人员违法犯罪、危害社会这一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要保障民警和看护人员的权利,消除后顾之忧。

(二)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配备相应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民警,建议上级部门招录公务员时,加大和统一调配精神病学、专业医护、心理学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坚持所院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派民警到合作医院进行跟班学习,熟悉管理做法、工作流程,加大基层民警心理知识培训,普遍提高心理矫治能力。

(三)切实解决治疗疏通出口。对符合所外就医条件的戒毒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疏通出口渠道,家庭条件困难的,积极与该人员所在社区街道、派出所、定点医疗机构联系,争取纳入社会医保体系,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妥善安置,提前做好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毒品民警人员
销毁毒品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火烧毒品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