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山县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御

2013-01-27何义勇

中国水利 2013年18期
关键词:霍山县山洪防洪

何义勇,王 祥

(安徽省霍山县水务局,237200,霍山)

一、霍山县自然概况

安徽省霍山县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大别山北麓的江淮之间,属东亚季风较湿润气候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北部丘陵棋布,西南部群峰巍峨。

霍山县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属长江、淮河两个流域,淠河、杭埠河两个水系。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霍山县流域面积50 km2以上河流18条,5 km以上河流56条。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 391.2 mm,全县境内雨量分布自北向南递增,大化坪镇青枫岭村天河为霍山县雨量中心,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 725.0 mm。由于气象降雨的规律特点、地貌的千姿百态以及人为活动的社会因素,全县水力资源丰富,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二、洪涝灾害情况和防治背景

1.洪涝灾害情况

据《霍山县水利志》和县防办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大的山洪灾 害 年 份 有 1954、1963、1964、1969、1975、1984、1991、1998 和 2005 年,其中城关、下符桥、漫水河、磨子潭、大化坪、诸佛庵、落儿岭、黑石渡等乡镇为灾害易发地区。霍山县雨量丰沛,境内暴雨主要发生在5—9月,暴雨频发,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尤其是6月下旬到9月上旬。山区地形决定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局域性洪灾时有发生,24小时内降雨量150 mm以上即构成破坏性天气,在前期降雨土壤水分饱和时再遇到强降雨 (2小时内降水50 mm 以上)即有可能形成山洪或泥石流。

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①暴雨强度大,次数多。淠河流域上游为安徽省暴雨高值区,加之本地区地处山地,西部地形较高,山峰高程达1 774 m(白马尖),因地形造成霍山县局部强降雨频繁,前期降雨稍微饱和,再降暴雨极易引起山洪暴发。

②河流及山洪沟断面窄,河槽曲折,比降大。洪水陡涨陡落,突发性强,冲击力大,历时短,造成转移和抢险可利用时间短,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③两山夹一沟狭长地形。城镇和村等的建设布局大多是建在沿河两岸或山洪沟两侧地带,极易遭受山洪的袭击。

④防洪工程标准低。主要河段防洪工程标准低,山洪防御工程措施缺乏。

⑤森林和植被遭人为破坏。流域上游林地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度采伐、开荒,致使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差,极大削弱了森林的防洪效益。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植被有所修复,但因修复期很长,目前难以发挥其防洪效益。

3.防汛薄弱环节

一是城市防洪能力薄弱,遇超标准洪水时城关圩堤防洪能力亟待考验。淠河城关圩防洪能力不足,遇超标准洪水时堤防决口时有发生;县城老城区地势低洼,唯一的排涝设施——小河口排涝站排涝能力有限,遇强降雨时内涝严重;位于县城高处的淠源渠泄洪能力不足,遇特大暴雨时漫坝、破堤隐患依然存在。二是水库防洪任务艰巨,县内有3座大型水库和53座在册小水库,其中大部分小水库年久失修,成为病库险库,一旦发生垮坝,后果不堪设想。三是山区特殊地形决定了山洪灾害易发,山洪泥石流对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中诸佛庵镇、落儿岭镇、黑石渡镇、下符桥镇、磨子潭镇、大化坪镇防汛压力尤其巨大。

4.防治背景

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7年国家防办明确安徽省岳西、霍山和歙县作为全国试点县。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初,三县山洪灾害防治系统试点通过国家防办初步验收,并投入试运行。2010年省水利厅明确霍山县作为防治县之一,根据国家防办编制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要求,参照《霍山县山洪灾害防治试点详细实施方案》,编制了《霍山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山洪灾害防御主要包括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

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

霍山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主要有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责任制组织体系建立、防御预案完善以及宣传培训演练等。主要针对防御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方案在霍山县扫帚河等23个小流域中建设24个自动监测和82个简易监测站点,共享水文、工管、气象等部门64个已建的自动监测站点,组成雨水情监测站网;架构集网络、数据库、地理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由71个无线预警接收站和6个RTU式自动预警站组成的,从预警平台到重点防治区域的预警体系;建立82个人工预警站的群测群防预警机制与组织体系。防治区扫帚河等23个小流域面积1761.06km2,人口25.68万人,分别占全县土地面积和人口的86.5%和69.4%。

21世纪初以来,六安水文局在霍山县境内先后建设了38个自动雨量站、4个自动水位站;2009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项目建设了8个自动雨量站、5个自动水位站 (千工堰、烂泥坳、高河在建)和3个自动雨量水位站。在漫水河、深水河和霍山县城3个小流域建设了山洪监测预警系统。霍山县初步编制了67个重点易受洪泛、山洪、泥石流威胁村的防洪预案和6个镇区的防洪预案;重新核实了全县130个村雨水情信息员;编制了“霍山县防汛抗旱物资准备情况统计表”,明确了物资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存放地点、数量;编制了“抢险设备和运输车辆负责人通信明细表”等。

但同时霍山县防洪非工程措施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防山洪预测预警体系还没有形成全覆盖。全县大部分地区监测信息依靠人工来观察,凭经验预测山洪,预警由责任人逐户逐人通知。二是防治流域内雨量、水位观测站设置数量不足,水文信息量少,难以满足防御山洪的实际需要。三是乡(镇)、村、组级防御山洪预案的编制还不够规范、详细,可操作性还不强。

四、把中小河流治理作为山洪灾害防御一项重要工程措施

霍山县的防汛任务主要是水利、水电工程本身的安全度汛和洪水危及区域内的防洪抢险。主要有堤坝、城防堤加固、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措施。县水务部门在加强城市防洪、病险水库建设的同时,把中小河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决定对漫水河、但家庙河、黄尾河、深水河等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治理,设计防洪标准20年一遇,着力提高山区乡镇的防洪能力。以漫水河治理为试点对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措施进行了探索。

1.漫水河现状

霍山县主要河流东淠河,也是全县最大的一条河流,主要源流有西支漫水河和东支黄尾河。其中漫水河发源于霍山、英山、岳西三县交界的李家寨,干支流贯穿西南山区,在大冲口以北与黄尾河汇合,干流途经霍山县大化坪镇、太阳乡、太平畈乡、上土市镇、漫水河镇等5个乡镇及重要居民区,主河道从上土市至佛子岭水库回水线(午旗河)全长44 km,流域面积350 km2,主要分支流有五桂河、清水河、马槽河、安家河、石羊河。由于山脉的走向和发育以及降雨的地域分布规律,干支流河道比降大,年降雨量充沛,是水力资源最丰富的一条河流。

2.治理原因和主要内容

漫水河两岸堤防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年久失修,防洪标准严重不足,多年来灾害不断,遇强降雨时溃堤崩岸时有发生,沿途集镇、学校、居民点常受山洪泥石流袭击,沿途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011年9月安徽省水利厅对漫水河治理工程进行了批复,决定对该流域5个乡镇境内的集镇附近河段进行治理。该工程是漫水河流域的重要防洪工程,主要建设任务是加固5个乡镇的集镇堤段,新建护岸挡土墙6 327 m,另贴坡混凝土280 m,累计加固堤段6607m,安装栏杆2117m。通过工程实施,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堤防护岸挡墙按4级标准设计。保护漫水河流域面积872 km2,保护人口8万人,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600万元,在社会折现率8%的情况下,经济净现值5 296万元。

3.治理措施与方法

(1)严格实行“四制”管理,明确职责与分工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严格把握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①项目上马后,立即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复并报县政府同意成立建设管理局,局长由县水务局局长兼任,明确了管理机构人员的职责与分工。②通过招标投标程序确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工程质量委托上级水利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工程建设期间,质监单位对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的质量及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监督管理,审批项目划分,原材料检验、过程检测和竣工质量检测,对隐蔽工程、关键部分实行重点检查和联合验收。③工程合同管理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该工程严格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管理来保证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④项目法人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的规定,切实加强重点工程财务及资金的管理,规范收支行为,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财务和资金管理。

为加强统一管理和核算,实行到县财政“报账制”的资金管理模式,做到账账、账表、账证、账实相符,价款结算严格按照程序执行。

(2)严格程序,规范施工,提高管理水平

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精心组织,合理调度,在组织机构上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在质量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施工上实行目标管理,在生产要素上实行优化动态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体现了较高的施工管理水平,较好地完成工程施工任务。为保证工程质量优良,建设单位严把材料进场质量关,并且有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和检测证明。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认真听取当地群众和政府的意见,对要求增减内容或存在异议的地方进行谨慎论证,并因地制宜由设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变更设计报告,经上级主管单位批复后实施。按照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要求增加了河道疏浚清障、岸墙衬砌、台阶、涵管、仿石护栏以及恢复灌溉渠道等,部分挡墙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由C15提高至C20。

(3)落实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

建设单位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工程接受质检单位的监督,工地建立了“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复检、检测单位抽检”一套完善的质量检查体系,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质控体系健全。为了保证工程按设计和有关规范施工,监理单位严格按标准和要求对工序质量进行控制和检测,施工单位严格执行“三检制”,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上级水利质检部门对工程进行过程检测和竣工检测。工程按批复内容基本完成,单位工程、分部工程通过验收,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工程档案、资料齐全,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为合格。

(4)专项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①做好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在工程建设之前确定堤防建设永久征地面积,按程序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批复征地并落实补偿投资款。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下,积极与地方群众沟通、协调,完成永久征地、临时用地和附属房屋拆除工作,工程征地及拆迁工作专项验收与工程建设同步完成。

②做好环境保护工程与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环保投资和水保投资并按批复确定资金。工程施工时,对工地周围临时环境有影响的,由施工单位包干实施清理。在水土保持方面,采用植草和植树结合措施对临时取土区予以植被恢复,由施工单位包干实施。

③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程完工后及时整理档案,并按建管、设计、监理、施工类材料归档成卷,施工设计、竣工图纸整编成册,在上级主管单位验收后由建管单位统一保管。

(5)管理与建设并重,运行并发挥效益

工程的管理机构为受益区各乡镇人民政府,5乡镇政府抽调人员与当地水利工作站一起管理工程,办公地点设在水利站。人员工资由县财政预算支付,工程运行维护费用由县水务局和乡镇政府共同承担解决。工程竣工验收后即移交给各乡镇政府管理。

工程完成一年后,经过2012年汛期的洪水检验,运行正常,已初步发挥了防洪、排涝、交通等社会效益。2012年汛期,洪水位均低于设计水位,最大淹没深度约1m,堤身内外均未发现损毁、变形等现象,运行完好,得到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肯定。漫水河治理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流域范围内的防洪能力,对以后山洪灾害的防治起到了明显的借鉴作用。

下一阶段,霍山县将以漫水河治理工程为样板,吸取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方法,在未来三年内对但家庙河、黄尾河、深水河进行进一步整治,提高防洪标准,增强霍山县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1]安徽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霍山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R].2010.

猜你喜欢

霍山县山洪防洪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小小书画廊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优雅地表达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山洪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湖北省山洪沟治理思路浅析
“慧图杯”山洪灾害防治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