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景观设计

2013-01-26饶婧婧

中国水利 2013年14期
关键词:盐城市水源地水源

饶婧婧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200434,上海)

近年,江苏省盐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和供水安全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重要保障,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重要的发展机遇。盐城市区饮用水水源近年污染事故频发,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城市供水水质,也是增加洪涝滞蓄能力、减轻下游地区防洪压力的需要。

一、项目背景

盐城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临黄海,西接淮扬,南与南通市相连,北与连云港市毗邻。全市人口804.73万,总面积1.70万km2,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数量第二的城市。由于盐城市区饮用水水源受上游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局部时段城西水厂取水口水质不稳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保障目前市区60万、规划100万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供水水质,盐城市人民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实施市区新饮用水水源工程,将城西水厂西侧的取水口西移至盐都区龙冈镇境内蟒蛇河南岸,建设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让市区居民早日用上优质水。新建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位于盐都区龙冈镇境内,蟒蛇河南岸,东侧以通冈河为界,西南侧以朱沥沟及东涡河为界,占地 3 342 亩(222.8 hm2)。景观规划设计范围为大堤两侧及主要出入口景观节点,景观面积共计913亩(60.87 hm2)。

二、景观规划理念

水、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在地域空间上的融合渗透,是水生态景观工程最具个性和魅力的根本特征。根据盐城市总体规划,新建成的饮用水水源地将成为盐都区市郊生态示范的亮点,然而水源保护地的特征决定了景观设计的尺度,保证水质安全为第一要务。按照《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规定,水源保护区不能开展城市景观湖泊常规水上项目,如垂钓、水上餐饮等娱乐项目,对亲水平台等临水设施也加以严格控制。本次设计旨在通过景观措施提高水源地工程的格调和品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注重体现水、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在场地设计上的融合,塑造和表现出生态、自然的主题。设置一处生态化的水陆交融的边界,在保证水质安全的情况下,以多种形式展现绿、水交融之美。饮用水水源地工程不仅是一项环保水利工程,也是一处拥有亮丽风景的景观工程。

三、景观设计目标

盐城市区饮用水水源地工程的景观设计,遵循以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合理构建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元素,如水体、水文化等的表达和点缀,达到生态、景观和人文和谐统一的目标。由于基地为新建,在生态分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景观空间,充分挖掘水源文化的不同方面。西方著名学者斯宾格勒说过:“将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文化之核——城市精神。”盐城历史悠久,海盐文化、红色文化、湿地文化、淮剧杂技文化等历史积淀的丰富遗产,都决定了景观设计的内涵,应当加以提炼升华,使得盐城市区饮用水水源地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示范工程。

四、景观设计内容

1.总体布置

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占地面积222.8 hm2,工程共分为预处理区、生态湿地净化区、生物氧化区、深度净化区等4个区块,同时包括生态引水河道、堤防、泵站、滞洪退水闸、溢流堰调节闸及管理区等。4个区块之间以大堤形式分割开来,大堤两侧共1 m宽的绿化带及堤顶道路交会处开放空间节点,主要出入口广场等成为景观设计的范围。根据各区域的不同形状、功能进行相应的详细设计,根据景观生态学及景观构造分析方法,对区域的景观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整理,实现生态景观内外的协调。基地选址四面临水,整个区域被水环抱,大堤两侧景观绿化以保护护堤稳定性、保持水源清洁度为首要原则,采用低矮固土类草灌木,彩色植物带模纹布置,既具有观赏性,又保证了生态功能的完全发挥。随着几大净化分区的布置顺势而生,相应设置景观节点,作为连接交通、布置构筑物的场地。结合生态植物群落,把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有机融为一体。

2.分区设计

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态水源地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水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达成最为理想化、最为人性化的互动关系,营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生态、和谐的城市水源地。几个节点的设置也应运而生:“水之源”“源之彩”“源之灵”“源之韵”,将整个库区串联起来,画龙点睛。

(1)“水之源”——水与绿共塑景观生态性

“水之源”位于基地西南面,是整个景观区域面积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管理房的所在之处,这里是景观源头,大片开阔的草坪以及草坪上华盖的大树,让人联想起古老的庄园,结合周围流通的河水,绿与水两种自然介质和谐地穿插于环境之中,营造出浑然天成的碧水风光。自然的地形设计配合不同植物群落的天际线变化,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氛围和极好的视野。水滋养了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也涵养了水源,水源净化修复离不开植物的选择和应用。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对增强水源地的生态修复功能,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保护区水面的水生植物到陆地的乔灌木,都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从水到陆的立体植物绿化体系,为周边形成可持续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有了植物群落的和谐生长,生物的多样性也会逐渐完善。管理区用房隐藏于这片生态绿林之中,人的参与融合在大自然环境中,体现出尊重水源文化,以绿色为主导的理念。

(2)“源之彩”——展示水文化内涵

“源之彩”位于水源保护区南面主入口,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入口,圆弧性的入口广场设计以水滴作为元素,形式上圆润对称,层层圆弧形花坛采用青蓝色花岗岩贴面,与绿色植物融为一体。在中心大广场上设置两座石雕塑,上刻有水源地渊源文化,给人们提供了解水文化的平台。多彩的植物更增添了景观性,植物的绿、水面的蓝、花卉的彩共同展现水源地多姿多彩的自然气息,流动的花坛和植物相依相靠赋予生命的跳动,水源的活力由此展开,此处自然的纯净与城市的喧嚣形成对比。

(3)“源之韵”——人文与水文的结合

“源之韵”位于取水泵站处,作为引水起点,场地中除了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之外,建筑物也成了视觉的一部分,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文情怀在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小青砖、素瓦配合青竹林、蜿蜒小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在水源的起点显得格外空灵,宛如一幅水墨画,伴随着水流潺潺,韵味十足,人、水、自然之间相互依赖共生互助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形式。材料多运用青砖、素瓦、木材、石材等天然属性的材质,与周边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

(4)“源之灵”——亲水是人的共性

“源之灵”位于基地中央,三条大堤交会处,除了联系交通,此处面向三面不同观感的水面,可以看到水质由浊变清的过程,这种水的流动和变化展示了水源地的灵动之美,地面铺装的变化和周围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灵动的音符,景观平台的设计成为此处的亮点,清澈流动的水面激发起人们与生俱来的亲水感情,观之,闻之,听之,调动所有的感观回归自然。

3.景观设计要素

①植物是除了水源之外另一个重要元素,不同植物群落的搭配,不仅在功能上满足生态景观构建的要求,也提供了形式丰富的景观元素,是人、水、构筑物之间最好最天然的黏合剂,赋予了水源新的生命力。盐城湿地文化传承已久,水绿结合、净化水源的形式是对湿地文化最好的解读。

②水文化的表达成为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入口广场处带有水文化印记的雕塑、小品、水滴形的半圆花坛,管理区建筑人文与水文环境的结合,自然配置的植物群落在周边水系的包围之中突显生态性。“水之灵”节点处放置亲水平台,提供了人与水亲近、观赏、水绿交融的景观空间,水生态的美在人的参与中提炼出文化的精髓。

五、结 语

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水有关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饮用水水源地作为一种独特的水文化体系,它包括有关水和水生态建设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环境审美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景观意识也逐渐增强。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建设在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前提下,表达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塑造出属于城市的独特生态景观,提倡水文与人文的融合,为探索饮用水水源生态景观工程提供了借鉴。

[1]王志高.论城市防洪景观工程及其质量控制[J].湖南水利水电,2003(4).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姚洪林.,郝星海,杨树林.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1(1).

猜你喜欢

盐城市水源地水源
盐城市扛起使命担当 锻造应急铁军
盐城市开展重点钢铁企业全面体检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