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通基源考证、药用沿革与资源

2013-01-26黄和平黄璐琦汪电雷

中成药 2013年11期
关键词:通草木通马兜铃

黄和平,黄璐琦,王 键,黄 鹏,汪电雷

(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3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木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为通草。具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之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然而,历代本草对木通记载比较混乱,加上同名异物现象,引起了长期的名实混淆,其品种应用古今变化甚大,来源不同,功效则有异。为确保用药安全,避免误用,搞清木通的来源,还正品木通的本来面目,十分必要。作者通过本草学考证,以澄清木通的古今品种、沿用历史,为规范临床用药提供依据;通过资源现状及生物学特性考察提出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以保证正品药源供应,为规范临床用药奠定基础。

1 木通基原考证

据宋·唐慎微《证类本草》[1]记载,木通名称始见于《药性论》,《新修本草》及以前本草中却称之为通草。《神农本草经》[2]将之列为中品且记载如下:通草,味辛……通利九窍,血脉……生山谷。《神农本草经》只对其功效与生境进行了描述,而对植物形态特征并未作出说明。梁·陶弘景曰: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从彼头出者良……。据陶氏的描述,可知其为藤蔓植物,枝叶含白浆,且茎中有细孔,两头互通;并对其品质作出了评价标准。唐·苏敬在《新修本草》中描述了其茎粗细有三寸,每节有二、三个侧枝,每一枝有五片小叶,似掌状复叶;还对种子的长度,核、瓤的颜色及其味道都做了详细说明[3]。以上所述符合木通科木通Akebia quinata基本特征。宋《图经本草》[4]云:通草……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今人谓之木通。所述产地与今川贵、陕西、湖广、江浙的木通分布区相符;形态特征亦同《新修本草》所载。但“颇类石韦,又似芍药”,表明木通不只是一种来源。“三叶相对”与“枝头出五叶”为两种不同的叶型,“三叶相对”即三出复叶,“枝头出五叶”即掌状复叶。通过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所载的木通科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及木通Akebia quinata进行比对,叶型、叶基、叶缘等主要植物形态特征均较相符。明《本草纲目》[6]承袭唐、宋本草描述,且附图一幅,经考证为木通科木通Akebia quinata。清《本草疏证》[7]依然以木通Akebia quinata为药材正品来源。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清代以前木通药材的用药主流一直是木通科木通,同属近缘植物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和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作为木通药材来源亦有典可出。

2 木通品种混乱原因

造成木通品种混乱,是因古有混淆,今有误用。名实不一,效用则有异,澄源清流,避免误用,十分必要。

2.1 本草记载混乱 木通科木通实为本草传统药用木通,其名首见于《药性论》,而在《新修本草》及以前本草中称之为通草。宋《图经本草》虽认识到通草与木通有别,但所述不明,通草与木通依然混称;至元《汤液本草》[8]通草、木通分称;明《本草品汇精要》[9]以木通为正名,然《本草纲目》复用古称,仍因时珍出于遵古;清《植物名实图考》[10]所载木通皆来自于毛茛科铁线莲属Clematis,与现今所用川木通类一致。

2.2 同名异物混乱 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古时因交通不便,地域相隔,正品药材难得时,往往就以当地类似品,甚至其他有关种类混充之。药名也是各地有各地的叫法,多数与正品药材之名混同,或与其别名混同,形成同名异物,久而久之就形成地区习惯用药,且积习难改。对于木通,长期以来就有以相似藤本混同的情况,性状皆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有细细孔,两头皆通”,地方习用品不断涌现,药材品种较为复杂。上世纪60年代,有学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市场上除了来自于木通科正品木通外,还发现有来自于毛茛科铁线莲属、防己科、茜草科、猕猴桃科等二十余种植物藤茎作为木通药材在各地出售[11]。

2.3 功能相类而混淆 木通具利尿通淋,通经下乳之功。前人根据药象理论,认为藤蔓之梗,玲珑通彻,能贯穿经络,通利九窍,如“藤本能利水者,多以木通名之”[11]。以具利水功效藤本与木通混同或作为替代的现象在各地并不鲜见。马兜铃科的关木通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作为木通来源可能属于这种情况。功效相类,并不等于可以通用。从用药安全角度,应规范用药,分而用之。

3 木通品种变迁

木通科木通在清代以前一直是木通药材的正品和用药主流,其品种变迁应发生在近现代。《中国药典》1963年版对木通科木通、毛茛科川木通、马兜铃科关木通同时收录,但1977年版只收录毛茛科川木通、马兜铃科关木通。直到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等成分有致肾脏损害的毒性被证实[12-13],关木通被禁止使用,退出市场后,木通科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白木通 A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木通Akebia quinata再次收录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国药典》对木通品种收录变更其实是基于对药材市场现状及安全认识的反应。近代以来,木通的主流商品一直是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及毛茛科的川木通,而正品木通逐渐淡出主流市场,仅在当地自产自销。

木通品种临床应用的变迁,从本草文献也可看出端倪。吴其濬在《植物名实考》中介绍了5种木通,除滇淮木通外,其它4种分别来自毛莨科,为山木通Clematis finctiana、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和大木通Clematis argentilucida。而原来的正品木通却不叫木通了。

近代文献表明市场销售及使用最广泛的为关木通[14-15]。清代以前本草未见关木通记载,其作为木通应用可能源于功效引申。陈自明在《妇人良方》中用天仙藤治疗妊娠水肿,可使小便利,气脉通,肿渐消[16]。《本草从新》[16]曰“天仙藤,一云即青木香藤”。青木香藤即为马兜铃藤。至此,马兜铃藤便以利尿著称,以此引伸,同科的木通马兜铃就被当成有利水功能的木通[17]。清·《通化县志略》亦如是称之[18]。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因“其味实甚苦”实际上指出关木通与其它品种区别[19]。

木通之所以出现品种变迁,除因本草记载存在名实混淆,各地习惯用药导致同名异物外,也与药源供应相关。在我国,木通科木通主产江浙,南方多用,受自身生长习性所限,药源有限,大多自产自销;而关木通虽在历代本草文献中无明确记载,但因高产、低价,且对其毒性认识不足[20-21],80年代便广泛应用于全国并有出口[22-23]。

4 木通的资源分布与生物学特性

4.1 资源分布 木通属Akebia共有4种,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3种1亚种[24]。本草记载的正品木通来自于木通Akebia quinata。另外,《图经本草》将同属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和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也作为木通药材的来源加以收载。从物种进化角度看,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所含物质基础越近似[25],因此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和木通Akebia quinata作为木通药材的法定来源加以收录。从资源分布上看,木通Akebia quinata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西至四川,南至广东,北至陕西,生于海拔300~1500 m山坡灌丛、林缘、路边、沟边阴湿处;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分布于山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四川及甘肃,生长于海拔10~2800 m溪边、山谷、林缘、路边阴湿处或稍干旱山坡;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籍河南等省[24,26]。从药材产销信息看,木通(药材)主要产于东、南部地区,且多为产地自销,其中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主产于浙江等地;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主产四川等地;木通Akebia quinata主产于华东地区[24]。

4.2 生物学特性 木通科的3种木通均为多年生藤本,喜凉爽湿润的环境,常生于半阴处的林中。近年来,有关木通属Akebi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常被报道,但多集中于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e[27-29]。根据野外调查,木通 Akebia quinata生长于丘陵、平原地区,且可成片生长;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野外很少见到成片生长,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一般是生长在山区阴湿处,长到一定高度时需半阳生环境;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类似于三叶木通,分布区域广但资源蕴藏量少。从形态特征看,木通Akebia quinata藤茎直径0.2~0.5 cm,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藤茎直径0.2~1.5 cm,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subsp.australis藤茎直径5~8 mm,藤茎移栽5~6年方可采收[23]。从资源开发利用角度看,因3种植物对生长环境皆有一定要求,生长周期长,且生物量不高,因此木通药材蕴藏量有限,野生资源实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5 讨论

木通为降火利水,宣通湿滞的常用中药。然而在古本草中存在着名实混淆现象。收载于《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和《本草纲目》草部蔓草类的“通草”,实即木通科木通。木通在历史上除了与通草之名有瓜葛外,其品种古今变化很大。古代正品木通科木通,一度在各地多不作木通用。近几十年来,市场销售的木通,与古代应用的木通不同,多为马兜铃科的关木通(2003年被取缔)和毛茛科的川木通。从安全及规范用药角度,恢复木通科木通的传统正品药用地位十分必要。

同名异物的木通在功效上差异很大,应按其功效分别应用。木通科木通临床适用于一切实邪所致的经脉不通、气化阻滞诸证,毛茛科川木通适用于湿热瘀血所致的经脉不通、气化阻滞诸证,而马兜铃科关木通适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经脉不通、气化阻滞诸证[30]。然关木通因其肾脏毒性,2003年已被禁止使用[31-32]。

药材品种要想实现稳定延续,除了具有确切的疗效,充足的药源供应亦必不可少。为了实现木通资源的永续利用,我国学者已做了大量探索性研究[33-36]。根据木通资源现状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出以下保护对策:①开展资源调查,实施就地保护。对我国现有的木通分布区、蕴藏量进行一次详查,在此基础上,把资源数量相对集中的地区作为木通保护区,对资源进行集中保护。根据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合理改造,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木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扩大有效生长地的面积。②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实现规范化生产。高产优质的关键是种源,因此可在主产区华东地区或四川等地建立规范化的良种繁育基地,长期、稳定地为全国木通药材生产基地提供优良种源。按GAP要求,在道地产区建立规模化木通药材生产基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木通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③开展动态监测,实现科学预警。定期观测木通资源的种类、数量、生态环境变化和群落演替规律,并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为国家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④加强基础研究,建立生态药业,实现药材生产与自然生态的平衡。

[1]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200-201.

[2]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骥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9-60.

[3]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M].辑复本.2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2-123.

[4]宋·苏颂.图经本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5.

[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技出版社.1972:757.

[6]明·李时珍撰,尚志钧校注.本草纲目[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88-801.

[7]清·邹澍撰,张金鑫点校.本草疏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29-231.

[8]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9.

[9]明·刘文泰等撰,曹晖校注.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0-161.

[10]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57:461-462.

[11]孙守祥.木通药材基原考证[J].中药材,2007,30(7):875-877.

[12]孙莉华,安儒峰,庄文选.关木通的肾毒性及其防护[J].中药材,2002,25(5):369-371.

[13]裘 奇,刘志红,陈惠萍,等.木通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实验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9,8(1):15-18.

[14]任仁安.商品木通的生药学鉴定[J].药学学报,1954,2(1):23-50.

[1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57-358.

[16]清·吴仪洛撰,朱建平,吴文清点校.本草从新[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93.

[17]黄胜白,陈重明.本草学[M].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8:70-71.

[18]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71.

[19]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0.

[20]林爱华,刘奕明,欧润妹,等.关木通提取物诱导的大鼠慢性肾毒性变化及与血药浓度的关系[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0):139-142.

[21]张忠臣,菅向东,杨志银,等.关木通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J].新医学,2011,42(5):347,350.

[22]王玉琢,孙维刚.木通的本草记载及其混乱品种[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9):760-761.

[23]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三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29-334,477.

[24]傅立国,洪 涛.中国高等植物:第三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585-587.

[25]李 骁,王 佩,赵 龙,等.铁线莲属蒙药材的rDNA-ITS序列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325-330.

[26]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第二卷[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354-356.

[27]张小波,陈 敏,郭兰萍,等.我国三叶木通生态适宜性等级区划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8):122-125.

[28]熊大胜,熊 英,郭春秋,等.三叶木通茎藤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4):28-31.

[29]李子辉,万海清,龚 勋.三叶木通茎生长特性的初步观察[J].中药材,2006,29(3):214-215.

[30]马红梅,张伯礼.木通的本草考证和临床应用思考[J].浙江中医杂志,2001,12:533-534.

[31]谢 放.马兜铃酸肾病(中草药肾病)40例临床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538-1539.

[32]胡 玥,江振洲,张陆勇.中药中马兜铃酸肾毒性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1,9(6):447-450.

[33]李 丽,陈绪中,姚小洪,等.三种木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资源调查[J].武汉植物学研究,2010,28(4):497-506.

[34]曹 岚,黄璐明,邵爱娟,等.三叶木通扦插育苗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22(1):3-6.

[35]雷 可.白木通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江西科学,2011,29(4):496-499.

[36]熊大胜,胡红梅,郭利双,等.三种木通属木通栽培密度与修剪技术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1):60-63.

猜你喜欢

通草木通马兜铃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 测定细辛中的4种马兜铃酸
基于ITS2序列的市售木通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猜谜游戏谜底
通草画:穗版《清明上河图》
UPLC-MS/MS检测马兜铃属药材中4种马兜铃酸的含量
含马兜铃酸中药在畜禽疾病治疗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马兜铃酸
论述木通科木通人工栽培的研究概况
“海丝非遗”通草画的传承教育
白木通醇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