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病人肠梗阻的高危因素分析

2013-01-25张劲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23期
关键词:胆碱能精神科肠梗阻

张劲松

吉林洮南市神经精神病医院,吉林 洮南 137100

精神病人肠梗阻的高危因素分析

张劲松

吉林洮南市神经精神病医院,吉林 洮南 137100

目的:对精神病患者肠梗阻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32例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的整理统计,调查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疾病种类,服用的精神科药物等对肠梗阻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关注危险因素,及时给予干预。

精神病;肠梗阻;高危因素;分析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合并肠梗阻的几率很高,尤其是处于封闭式病房中,没有家属护理的患者。由于患者意志活动的减退,导致活动减少,多吃多睡,卧床的时间增加,胃肠蠕动在药物的影响下更加缓慢,使大便秘结,肠道排空时间相对延长。患者缺乏必要的主诉,如果护士观察不仔细,及时给予必要的干预,很可能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本文收集我院住院32例肠梗阻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3月份至2013年5月份,我院封闭病房住院患者中,明确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共3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2例。年龄在20岁~65岁,平均年龄37.65±8.1岁,病程5.1±4.6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腹部胀气明显,腹部压痛轻,无固定压痛点及腹膜刺激征,未触及包块,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腹部立位片可见小肠、结肠肠管明显扩张,散在液气平面。超声检查小肠及结肠均扩张并充满大量液体,肠蠕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并可见“气液平面”,肠腔内容物回声呈斑片状强回声。

1.3 方法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精神疾病的类型,服用的精神科药物情况,以及患者是否合并有躯体疾病等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年龄因素 20~30岁2例(6.25%),30~40岁5例(15.63%),40~50岁12例(37.5%),50~60岁13例(40.63%)。性别因素:女性22例(68.75%),男性10例(31.25%)。病程因素:5年以上20例(62.5%),5年以下12例(37.5%),其中首发精神疾病者5例。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26例(81.25%),器质性精神障碍5例(15.625%),抑郁症1例(3.13%)。住院时间:<15天者2例(6.25%),其中入院前肠梗阻1例。15~30天5例(15.63%),30~60天25例(78.13%)。服用精神药物种类:老一代抗精神病药物20例(62.5%),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7例(15.63%)。其中氯氮平15例(46.88%),氯丙嗪5例(15.63%),利培酮5例(15.63%),奥氮平2例(6.25%),合并用药5例(18.8%),2例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3例氯氮平合并碳酸锂。躯体疾病合并情况:合并糖尿病者3例,脑梗塞者3例,腹部手术史1例。气温因素:春秋两季发病患者27例(84.4%),其他季节发病患者5例(15.6%)。

2.2 疾病转归 经禁食、胃肠减压、热敷等治疗痊愈者28例,2例患者因胃肠减压效果不好,到专科医院救治,后好转。2例治疗无效,自动出院,未能随访成功。平均胃肠减压禁食天数为7~15天,9名患者肠梗阻2次以上。

3 讨论

精神病人的肠梗阻多数是麻痹性肠梗阻,和外科病人的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病机理不同,多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关。本文研究发现,肠梗阻与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种类,服用精神科药物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年龄40岁以上,女性,病程5年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服用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是麻痹性肠梗阻的高危因素。

本研究与临床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尤其是在封闭的女性精神科病房。封闭病房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小,娱乐活动少,很多精神分裂症的女性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缺少主动性,大部分时间在病房中无所事事,卧床的时间较多,食欲增强,而且由于抗精神病药物抗胆碱能作用,导致胃肠蠕动减慢,使肠收缩无力,粪便的水分丢失,粪便干硬,形成粪石,加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镇静作用,患者服药后产生疲倦、思睡,抗精神病药物多具有与5-HT1和H1受体的亲和力,使得患者血脂增高,体重增加,均对正常肠蠕动造成影响。便秘是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引发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病情较隐秘,患者缺乏主诉,很难及时发现,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给病人增加经济负担和痛苦。

本研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肠梗阻的比例较大,占62.5%。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以氯氮平导致肠梗阻的人数最多,为46.88%。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的胆碱能效应比经典抗胆碱能作用轻微,肠梗阻的几率下降。奥氮平抗胆碱能作用仅次于氯氮平,理论上发生的肠梗阻的可能性大,但是临床上并不常见。推测可能是药物对不同受体和不同亚型受体作用的差异。

年龄因素和季节的气温变化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本研究中年龄大于40岁的病人发病率高,为37.5%(40岁~50岁)和40.63%(50岁~60岁)。推测可能与病人的生理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反应能力减弱,中枢系统传递机制和周围神经内的冲动传导功能减退,对痛觉感应和应激反应迟钝,伴有消化功能减退和习惯性的便秘。同时年龄大的患者合并多种躯体疾病,不同程度的使肠系膜血液循环受损,引起肠道耐受膨胀能力差,屏障功能弱,加速了肠梗阻的发生和发展[2]。同时本研究发现,在早春和初秋季节,肠梗阻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这与北方的气温变化有关。早春由于停止供暖,病房的温度降低;初秋季节,由于秋雨等因素影响,温度下降快,这个时候人体免疫能力下降,病人为避免寒冷,活动比冬季供暖和夏季炎热时候明显减少,卧床时间增加,加之上述因素更易触发肠梗阻的发生。

精神病人的肠梗阻预后一般较好,在积极对症治疗后基本可以康复,但也有一些患者由于梗阻时间长,治疗不及时,肠粘膜缺血坏死,甚至使机体严重脱水,血容量下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肠内细菌和毒素吸收等因素引起休克,导致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所以在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对用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如氯氮平或合并抗胆碱能药物者及胃肠功能紊乱者,活动较少(如长期卧床),反应迟钝者,不能正确主诉者,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者,更要注意防止肠梗阻的发生。医生、护士、护理员都要重视患者的主诉,一旦诉及“痛、吐、胀、闭”,特别是腹胀的情况,应考虑到麻痹性肠梗阻的可能,要加强观察,反复询问排便情况,以去伪存真,对疑有麻痹性肠梗阻的精神障碍患者,要进行反复和细致的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之,我们在临床中要重视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种类、服用精神科药物等因素,有针对性的施治,避免和减少肠梗阻的发生。

[1]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30-841.

[2]尹秀敏,林瑞明.河北精神卫生[J],2000,4,221-222.

R656.7

A

1007-8517(2013)23-0102-02

2013.10.25)

猜你喜欢

胆碱能精神科肠梗阻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益智醒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认知能力及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内侧隔核胆碱能神经元维持慢性炎性痛的神经通路机制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