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浐灞河流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2013-01-25孙睿霖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滨河河流西安

孙睿霖 王 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城市林业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1

古都西安市自古便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在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基于整个市域尺度开展以林为主、林水结合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这是关系西安可持续发展能力、城乡居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性民生事业。河流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森林共同构成城市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形成城市特色景观,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2012年《西安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特别加入了对西安主要河流的景观保护规划。

1 浐灞河流域背景分析与开发利用现状

1.1 浐灞河流简况

浐、灞二河流是位于西安市东部的2 个主要水系,涵盖了西安八水中的五水(浐、灞、沣、潏、滈),流域总面积约3 300 km2,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上游以农林用地、防护绿地为主,下游则有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公共用地、生态用地等多种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灞河是渭河南岸最大的支流,全长109 km,发源于箭峪岭南九道沟,沿白鹿塬北侧流入灞桥区、未央区。浐河于浐灞三角洲汇入灞河,是灞河最大支流,长66.4 km,流程短,坡降大,水流湍急,冲刷切割显著[1]。

浐、灞二水是西安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也是接纳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的主要河流。水质曾一度降至严重污染水平,管理水平低下造成河流两岸10 余处河段垃圾成山,过度挖沙造成浐灞河床严重下切,地质灾害隐患严重。2003年后,西安市加大了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尤其是浐灞生态区的建立,促进了对浐、灞二水的治理,使河流污染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

1.2 自然与人文资源

目前浐灞河流域特别是灞河中下游流域随着以世园会为主导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不断开展,河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湿地及河流沿岸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共有种子植物83 科、2 845 属、410种。较为常见的植物群落有杨柳群落、芦苇群落、荻群落、拂子茅群落等。近自然的人工湿地以及天然湿地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动物。据统计,在西安地区湿地栖息的野生动物种类可达309种[3]。

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如珍珠般散落在浐灞流域广阔的土地上。半坡遗址、米家崖新时期遗址、蓝田猿人遗址记载着远古先民聚落而居留下的痕迹,灞陵、杜陵、蔡文姬墓讲述着汉代辉煌的历史,东岳庙绚丽的壁画和历尽沧桑的建筑展现了宋代的宗教艺术。除此之外,祓禊迎春、灞柳风雪等与灞河有紧密联系的传统文化,白鹿塬民俗文化、鲸鱼沟风景区等也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1.3 河流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00年以来,西安市逐步加强了以渭河、浐河、灞河为主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其中浐灞区域累计新增水面超过1 060 hm2,完成水岸绿化450 hm2。浐灞流域范围内湿地总面积达到5 418.7 hm2,占到西安市湿地总面积的1/5。其中位于灞河下游的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两大重点湿地,总面积就达到1 396.6 hm2。

灞河东岸多为城市新建区域。东岸世园会会址以北和绕城高速北段之间地区为广运潭生态景区,河道修建生态驳岸,河东岸有大面积绿化和人工湿地。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景色宜人,适合市民进行游憩休闲。灞河西岸毗邻西潼公路段设立灞桥湿地公园,内设专用自行车道,环境优美,受到市民欢迎。

由于浐河流程短,坡降大,季节性水流湍急,河流中上游冲击切割强,造成浐河水质泥沙量大。城区段河岸完全渠化,基本丧失自然河道特征和生态功能。滨河道路紧邻河流堤岸,大部分沿河绿化为沿河岸(道路)的行道树,仅满足城市绿化需要,但不具备游憩条件,市民难以亲近河流,缺少观赏景观。具有游赏价值的区段有绕城高速以北河滨大道西侧的雁塔区都市水乡开发区雁鸣湖生态湿地以及半坡立交与穆将王立交间河流东岸与河洲园林景观等。

总体来看,受世园会带动和城市东部新城建设影响,灞河河流治理总体水平明显高于浐河,河岸形式生态化程度高,滨河绿化面积也远高于浐河,水量充沛,水质较好。浐河市区段两岸多为老城区,渠化程度高,水量、水质情况不甚理想,游憩空间少,生态化水平低,改造难度相对较大。通过调查发现,对河流驳岸和滨河环境进行人工、硬质化处理的城市段河流,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河流环境近自然地城郊、农区或山区区段。如果能够适当保护和恢复浐灞河流的自然属性,区域内野生动植物数量和丰富度也可以得到极大提升。

2 浐灞河的发展定位与规划原则

2.1 发展定位

根据西安市十二五规划(2011-2015),西安未来城市发展将向东推进。新区规划灞河东岸将建成以现代物流业为主要产业的国际港务区,城区内浐河西岸流域和浐灞三角洲以北的灞河两岸流域作为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浐灞生态区,而浐灞三角洲以南将在现有工业区基础上发展成为纺织城。绿地建设中,灞河流域主要有浐灞湿地生态系统、灞河人工造林、三环路全线两侧30 m 宽绿化林带、灞桥滨河湿地生态公园(二期)和西安世园会项目。目前这些项目正在落实或已经实施完毕[4]。

浐灞河流域是西安城市向东推进的核心区域,需要保护其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使之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延续历史文化传统和服务于新区居民的又一特色休闲游憩场。这里,将浐灞河流定位为“城市东部的绿色走廊,贯通古今的文化之水”。

2.2 规划原则

1)流域性原则。从整个流域的角度对城市河道的景观进行规划,结合城市化进程合理规划并为未来发展保留绿色空间。

2)生态性原则。在规划时尽可能为生物创造富有多样化的生境,拓宽水际带,恢复生物栖息地,尽可能形成具有连续性的河流廊道。

3)人文性原则。通过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形成优美的河流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同时成为展现历史、体现文化的载体。

3 特色景观分区规划

结合对浐灞二水的现状勘察和对自然、文化景观资源的分析2 方面因素,重点划定了9 个特色景观区段。

3.1 蒲香鹭影

位于灞河汇入渭河的交汇点,现为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该区是距离西安城区最近的大型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可在保护区外围及边缘地带,适当增加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的游步道及服务设施,并设置湿地生态主题科普教育系统,使游客和市民能够在此感受历史古都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3.2 灞桥垂烟

目前灞河下游两岸种植垂柳作为行道树,绿化单一,绿化带基本没有保护河流的生态功能。同时,新城区开发建设强度不高,滨河道路车流量较小。可考虑沿河修建独立步道,扩大绿带宽度,并进行生态种植和硬质坡岸改造。春季举行祓禊迎春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宣扬地方传统文化,带动新区发展。

3.3 世园胜景

2011年西安世园会建设了灞河国家湿地公园、广运潭湿地等一批绿色生态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该区域以保护世园会建设成果为主。

3.4 郊野体验

灞河滨河湿地公园为郊野公园类游憩地,由于道路桥梁的阻断,路桥两侧的植被、湿地完全不能延续,破坏了河流生态廊道的连通性,降低了其生态功能。因此,需要利用先进的生态恢复技术,恢复和联通路桥两侧河流通道的自然属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两个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

3.5 半岛清音

浐灞三角洲坐落着地标性建筑——凯宾斯基酒店和欧亚大道。半岛也是浐灞欧亚论坛所在地,在此浐河汇入灞河。因三角洲的重要视觉位置,该区域成为展示西安现代城市风貌的窗口。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浐河由于上游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水量小、水质差,不能形成壮丽的两河交汇景观,并且交汇口有不甚美观的堆积土方。为了让三角洲呈现引人注目的景观效果,需要加大浐河上游保护和生态恢复力度。

3.6 半坡故里

浐灞河是半坡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人类文明也是西安众多历史古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古人类考古遗址的特殊性,半坡遗址这一景点似乎往往被游客忽略或舍弃。在保护规划中划出专门的主题文化建设区,目的是提高半坡文化的知名度,使游客能认识到河流与人类文明进程的紧密联系。可通过采取沿河增设相关景观小品、加强河岸自然植被的恢复等手段,让人们参观此区段时能够有机会了解并感悟半坡文明的灿烂辉煌。

3.7 鹿塬春望

沿浐河向南是西安南部的城市边界,经过绕城高速,便可远远望见具有西安乡土特色的白鹿塬。台塬景观所带来的不光是视觉的震撼更能唤起人们对西安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白鹿塬西侧流淌的浐河目前正受到纺织城新城开发建设的影响。为了避免走“一硬了之”的河岸处理方法,渠化自然河流,必须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护河流生态健康,采用生态护岸并预留一定宽度的缓冲带。建议塬下、塬坡适宜性地带等种植春季观花乔灌木,以白鹿塬为景观背景,建设洁净、环保、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城。

3.8 田园风光

浐河下游流经农区进入主城区,近郊河流还保持着一定自然属性。建议对农区段岸高坡陡的河道进行适度改造,改陡坡为缓坡,增加植被盖度,营造一定宽度的景观防护林;依据河水洪水水位影响范围设计缓冲带宽度,按照丰水、平水、枯水不同时期水位设计植被类型和利用类型,适当扩大河道宽度。通过对河流自然属性的保护,使河流发挥生态廊道作用。保持水流的自然性,河岸的生态性,植被的地带性,生境的多样性,建设贯通的、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

3.9 原生态保护

保护下游城区段河流的优美景观离不开对中上游河段的有力保护。建议在尚未受到西安城市化进程影响的河段加大河流生态安全保护力度,禁止挖沙、倾倒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4 滨河游憩系统规划

4.1 滨河绿道

沿浐、灞河沿岸设置城市绿道,以湿地保护区作为滨河绿道起点。灞河东岸新区沿河岸线预留缓冲带,将下游部分单坡硬质驳岸改造为复式驳岸,使生态恢复与城市发展同步。进一步保护浐灞湿地景观,并结合硬质驳岸进行设计,增加游憩空间。

加强绿道步道系统的连通性和可达性,连接沿河绿地、公园,方便市民走近河流。绕城高速以外,修建滨河郊野公园作为绿道景观节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于白鹿塬上结合景点设置慢行道,途径村落设游客服务站,联通台塬地两侧河流绿道。充分挖掘白鹿塬民俗文化,发展观光农业,丰富游憩体验,避免对鲸鱼沟风景区和台塬农田景观的干扰。

现有农区及城市未开发区的自然式河段河流两侧规划预留不少于1 km 的河流缓冲带,除修建简易滨河游步道外不设过多的人工设施,保留河流的自然属性。

4.2 文化景观塑造

浐、灞二水在西安建城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古诗句、史书中有许多与灞河相关的记载。在保持河流的自然属性同时,注重体现人文元素,也是河流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方面。中国古典绘画、诗句无不透露出对自然的崇尚,现在人们对生态景观,特别是湿地景观的美学理解较为单一,缺少地域特色。景观设计可以参考古代风景绘画和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相应种植设计,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使河流景观体现更多的乡土特色。

4.2.1 历史景观(植被与景观细部)的恢复

现代城市滨河景观中常用成排、成片种植单一树种。颜色艳丽的夜景照明以及大型水景喷泉不但会破坏河流的历史气息,更会造成河流地域特征的缺失。因此,保护未开发河段的自然河道及植被,还原河流历史风貌对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特殊意义。

在植物造景方面,建议在保留现有植物的基础上新增植被选用西安乡土植物,进行自然式种植,增加堤岸、滨河绿带的绿量并提高树种丰富度。植物配景除在树种选择方面加以考虑,还可从古典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尽力营造自然、富有诗意的河流景观,充分体现浐灞河

流域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王维《辋川二十咏》中,各个题咏分别体现了灞河上游辋川山水景色的不同特色,更提到了丰富的植物素材,可为塑造人文意境提供借鉴,如《斤竹岭》“明流纡且直,绿筱密复深”中描绘了河畔的茂密竹林,《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描绘了河滩生长着蒲草的湿地景观等等。这些诗句描述了古典园林和自然景观的美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生动感受。

4.2.2 数字化游憩引导系统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旅游的信息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为公众提供旅游信息的服务方式也越来越多,其中,手机等移动媒体的旅游信息服务也将成为旅游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通过智能应用软件为游人导游、提供历史知识、普及生态常识等信息已经非常普遍,而在国内这一传播途径尚未受到重视。

建议搭建数字游憩引导服务平台,内容包括将景点的天气变化、交通情况、活动组织情况通过网络发布,将景点介绍、科普知识等信息通过移动媒体传播供游客查阅。还可提供信息检索、咨询服务,设立游客互动板块。这样不仅让旅游信息用户感觉到旅游目的地的体贴服务,更能很好地传播景区的人文关怀。

5 结语

浐灞河作为西安城市东部的重要河流,与北部的渭河、西部的沣河共同构成了西安城市发展的生态景观轴线。从其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的特点来看,浐灞河既是城市的生态之水,也是城市的文化之脉。本文将其定位为“城市东部的绿色走廊,贯通古今的文化之水”,并划分成不同区段进行特色景观规划,就是要把浐灞的综合功能挖掘出来,为西安的发展、为居民的福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毕雅静.浐、灞二水历史变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史念海.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5-22.

[3]赵红斌,宇文娜.“八水绕长安”的景观生态演变及规划利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20-126.

[4]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R].西安,2011.

猜你喜欢

滨河河流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昌平滨河森林公园健身绿道系统建设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河流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流放自己的河流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