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并脑梗死一例

2013-01-25武新焕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26期
关键词:先天性水肿肾病

张 萌,武新焕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由一组疾病构成,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出生后(3个月内)即出现符合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和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的疾病间差异很大[1],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甚至一些血栓合并症。合并脑梗死的患儿危险性更大,本文就1例此病患儿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临床医生有所借鉴。

1 病例简介

患儿,女,生后20 min,主因“皮肤发绀、呼吸困难20 min”急症收住院治疗。患儿系第三胎第三产,胎龄36+1周,不明原因出现早破膜、羊水Ⅲ度污染,宫内窘迫,立即行剖宫产术出生,产时发现脐绕颈2周,胎盘质量1 kg。出生后1 min、5 min阿普伽新生儿(Apgar)评分均为7分。入院体检:体温不升,脉搏140次/min,呼吸50次/min,出生体质量2.25 kg,经皮氧饱和度85%。意识清,反应差,发育不良,营养差,哭声弱、发直。皮肤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三凹征明显,鼻翼扇动伴呻吟,口腔白色分泌物多。前囟大小为2.5 cm×2.5 cm,平,张力不高。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干性啰音。心率14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右下腹部皮肤瘀斑,面积10 cm×3 cm,不规则。肝右肋下3 cm,剑突下4 cm,质韧,边缘光滑,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女性外阴,大阴唇未遮盖小阴唇。四肢松软,生理反射消失,腘角>90°,肘过中线,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诊断:(1)早产儿;(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新生儿窒息;(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入院后给予吸氧,保暖,抗感染,改善呼吸、循环等治疗。患儿第2天出现频繁尖叫,三凹征明显,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水肿,呈体位性,皮肤青灰,给予新鲜血浆营养支持、利尿剂等治疗,尖叫症状渐消失。患儿嗜睡、水肿渐加重,发展至全身水肿。实验室检查:入院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5.0×109/L,红细胞计数4.47×1012/L,血红蛋白179 g/L,血小板计数73×109/L,中性粒细胞分数0.187、单核细胞分数0.023、淋巴细胞分数0.79、网织红细胞分数0.082。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18.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8.1 s、纤维蛋白原(FIB)3.2 g/L、凝血酶时间(TT)13.6 s。心肌酶谱:肌酸激酶1 553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46 U/L,乳酸脱氢酶2 090 U/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氨酶38 U/L,总蛋白30.7 g/L,清蛋白13.1 g/L,清蛋白/球蛋白0.7。血糖1.89 mmol/L,尿素氮2.56 mmol/L,肌酐57 μmol/L。血钾5.76 mmol/L。血钠140 mmol/L,血氯110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2 mmol/L,血钙2.35 mmol/L。大便黄稀,镜检无异常。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TORCH)检查阴性。乙肝五项阴性。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梅毒抗体阴性。第2天尿常规:PH 6.5,尿糖(+),隐血(+++),尿蛋白(+++),比重1.010。第3天行颅脑CT检查示双侧额顶叶、右侧颞叶、均匀低密度区,纵裂池高密度影,中线向左侧移位。结论:右侧大面积脑梗死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胸部CT示,双肺下叶片絮状影,左侧胸腔积液。第4天尿常规复检:尿隐血(+++),尿蛋白(+++),镜检白细胞(0~2),红细胞(++++)。建议进一步行肾脏活检,患儿家长拒绝。常规脱水利尿,营养脑细胞,改善脑循环,输注新鲜血浆、清蛋白等支持治疗,血浆蛋白一过性升至总蛋白58.3 g/L,清蛋白31.5 g/L。后再次血常规复检:白细胞计数17.4×109/L,红细胞计数5.45×1012/L,血红蛋白211 g/L,血小板计数53×109/L。尿常规再次复检仍为隐血(++),尿蛋白(+++)。复检肝功能总蛋白35.3 g/L,清蛋白17.8 g/L,清蛋白/球蛋白1.0。血糖3.45 mmol/L,尿素氮2.98 mmol/L,胆固醇6.7 mmol/L,三酰甘油6.49 mmol/L。明确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家长放弃进一步治疗。7 d后患儿死亡。家系调查:患儿父亲34岁、母亲36岁,均为高龄,无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记载。第一胎女,10岁,已上小学,成绩好;第二胎8个月早产,住院20 d死亡,死亡原因不详。

2 讨论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指生后3~6个月起病的一种肾脏疾病,具有肾病综合征的4大特点,即(1)大量蛋白尿,定性检查≥(+++),定量逐日超过0.1 g/kg;(2)低蛋白血症;(3)高胆固醇血症,血清胆固醇超过5.72 mmol/L;(4)水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主要是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继发型可继发于围生期感染[2](先天梅毒、巨细胞病毒、艾滋病、肝炎等)、中毒(汞)、其他如溶血尿毒综合征、肾静脉血栓形成或伴其他先天畸形等。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位于染色体19q12~13.1的NPHS1是致病基因[3-4]。患儿发病早,约26%于出生时即有水肿,在生后3个月内出现明显水肿;蛋白尿也出现甚早,19%出生时即出现,70%于出生后1周出现,88%于生后1个月内出现,很快出现水肿和腹腔积液,母亲常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大,占体质量的25%~40%,胎盘水肿,宫内受累者表现低出生体质量、早产率高,73%有羊水污染,生后窒息者占75%,且多有鼻小,鼻梁低,眼距宽,肌张力差。并常有脐疝,患儿喂养困难,易吐泻,生长发育迟缓[5]。患儿因丢失Ig致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继发感染[6]。出生时肾功能多正常,但随年龄增长肾功能逐渐缓慢减退,患儿常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栓塞合并症,多见于外周动脉、矢状窦、肾、肺和其他静脉。另外易继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本例患儿出生后即发病,1周左右诊断,具有肾病综合征的4大特征,且胎盘重,符合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TORCH、梅毒等病毒检查均阴性,原发可能性较大。新生儿脑梗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肌张力低下、嗜睡、惊厥,有的患儿可以无症状,也可在出生几天、几个月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误诊率较高,多被误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此患儿血小板两次检查均处于低水平位伴出血倾向,考虑同时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能,高凝期血小板黏附性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发生栓塞;继而出现消耗性低凝期,血小板减少,加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本身即具高凝状态,有发生脑梗死的理论基础且颅脑CT检查结果证实脑梗死的诊断。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比较少见,并发脑梗死更少见。该病无特异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维持营养,限盐利尿,防治感染,有报道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来减轻蛋白尿,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7],各种对症治疗等虽可暂时减轻症状,但预后差,大多6个月左右死于并发感染,如能存活至2~3岁多死于尿毒症,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为肾移植,有报道表明肾移植后预后较前有很大改观。本例患儿并发脑梗死治疗上亦对症处理,控制惊厥、降颅压、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循环及应用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肝素抗凝溶栓等都具有争议,目前尚未见这方面治疗的经验报道。多数患儿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综上所述,对于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应及时向家长讲明预后,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支出,以免给患儿家庭造成不必要的负担。目前产前检查技术越来越成熟,可借助于羊水中的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对曾分娩过本病小儿的孕妇于再次妊娠11~18周时,检测羊水的甲胎蛋白(AFP)可有助于产前诊断。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一旦出现异常结果,立即采取终止妊娠等切实可行的措施。

1冯锦红,孙东.降纤酶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628.

2肖丹夏,傅万海,游楚明.先天梅新生儿毒伴先天性肾病综合征1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4):555-556.

3Badoe EV,Kumoji R.Congenital nephritic syndrome of the Finnish type[J].Chana medical journal,2008,42(1):42-44.

4林慧佳,陈雪峰.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症1例报告[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79-80.

5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09.

6吴巧燕,吴昕.丙种球蛋白预防肾病综合征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8):879-880.

7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96.

猜你喜欢

先天性水肿肾病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