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

2013-01-25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年8期
关键词:体病肌肉注射病猪

(云南省陆良县马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陆良 655605)

该病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被发现以来,已成为猪场的常见多发病,临床上易与猪胸膜肺炎、链球菌、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混合感染,引起猪只的大批死亡,繁殖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及育肥猪生产力下降,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曾对191例病猪诊断及性治疗,收效良好,治愈177例,死亡14例,治愈率达92.6%。

1 病原体

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被列为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形态为圆形、卵圆形、月牙形、逗点型、短杆型、花生型,大小约为0.2~2.6μm,多积聚在红细胞的表面,少则3~5个,多则20~30个,也可游离在血浆中。附红细胞体在血浆中活动灵活自如,可以做前后、左右、上下等多个方向的活动,如伸展、旋转、翻滚等。附红细胞体侵蚀红细胞后,会使红细胞失去正常形态,导致边缘不整,呈现齿轮状、波罗状、星芒状或不规则多边形。显微镜观察,姬姆萨染色时,附红细胞体为红色,瑞氏染色时,呈紫蓝色。

2 流行特点

2.1 感染广泛

附红细胞体对动物具有广泛的感染性,可以在猪、牛、马、骡、驴、骆驼、鹿、绵羊、山羊、鸡、兔、犬、猫、鼠类、鸟类等多种动物血液里寄生,也可感染人。附红细胞体具有相对的宿主特异性,对猪和绵羊致病力较强,临床较多见。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高,且不分年龄、品种、性别。通常以2~5月龄、体重在30~60 kg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母猪的感染率也较高。

2.2 季节性强

猪附红细胞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高湿高温的夏、秋季为高发期。从每年5月份开始出现,7~9月份达到顶峰,10月份逐渐减少,11月至第2年4月偶有发生。

2.3 隐性感染率高

在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猪场,其它未发病猪的隐性感染率为100%。应激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抵抗力下降的猪,如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及其它疾病感染时,猪群就可能暴发此病。在呼吸道和肠道疾病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如治疗不当,病猪死亡率几乎达100%。

2.4 传播途径多

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方式有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媒介昆虫传播等。接触传播是长期或短期接触病原体发生的传播,患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公猪可通过交配横向传播。血源性传播是交叉使用被附红细胞体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器具时发生的感染。垂直传播是指母猪通过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昆虫媒介传播途径,已知的有吸血昆虫和扁虱、刺蝇、蚊、蜱等,小型啮齿动物也是该病的传播媒介。

3 致病机理

附红细胞体寄生在血液和骨髓里,可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内增值,并随血液分布到全身,引起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导致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呈现皮疹、休克、脑神经症状;附红细胞体的内毒素属于致热源,可引起体温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血压下降、血管内弥散性凝血;附红细胞体可以游离在血浆中,也可寄生在红细胞内,产生的外毒素具有细胞毒作用,寄生和毒素都可以破坏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崩溃,引起溶血性变化,出现贫血、出血、黄疸、缺氧、血红蛋白尿等一系列症状。

4 临床症状

4.1 一般症状

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粪便干燥,喜卧,钻草堆或卧水坑,呼吸困难,流清鼻涕,打呵欠,类似感冒症状。幼猪发抖,步态不稳。母猪外阴水肿,不发情或屡配不孕。怀孕母猪流产,产出死胎、弱胎。产后母猪无乳或乳量减少,易发生乳房炎。病猪后期体温降至正常,但出现贫血、虚脱、异嗜等,病程长达1月有余,仔猪自然康复后多形成“僵猪”。

4.2 特征症状

主要表现为出血和黄疸,发病猪全身发红,成为“红皮猪”,胸腹下及四肢内侧更加明显。有的耳尖、四肢末端等部位出现紫色斑块,指压不褪色。后期粪便带血,肌肉注射或有皮肤损伤时,注射处和损伤部位会流血不止,流出的血液稀薄如水。尿液棕红色或浓茶色,皮肤、黏膜苍白黄染。

5 综合防治

5.1 治疗

5.1.1 对因治疗 广谱抗生素可以抑制附红细胞体的繁殖,磺胺类药物对附红细胞体无效。

(1)首选药物当属贝尼尔,它对初、中期的病猪疗效较好,7 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隔24 h重复用药1次,除极少数病程长、病情重、红细胞破坏严重者外,一般都能治愈。(2)食欲废绝患猪,用血虫净5~7 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间隔48 h,重复注射1次,可取得较好疗效。(3)新砷凡纳明(九一四),用量为15 mg/kg体重,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5%~10%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3 d内症状即可消除。(4)土霉素或四环素。剂量为15 mg/kg体重,分2次肌肉注射,24 h即有好转,可连续应用。(5)伊维菌素。用1%伊维菌素0.02 mg/kg体重,颈部皮下注射,隔5~7 d再用1次。(6)据报道,抗锥虫药萘磺苯酰脲(那加诺、那加宁),抗血孢子虫药黄色素(锥黄素)对附红细胞体病也有一定疗效。(7)氯喹或伯氨喹。用量为5 mg/kg体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发现症状,及时诊断,尽早治疗,才能取得明显疗效。

5.1.2 对症治疗 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恩诺沙星等,用于解热、预防继发感染;肌肉注射补铁王、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进行调理;出血者可配合使用止血敏。

5.2 预防

5.2.1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使用优质饲料,在本病流行期,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药物进行预防,用150 g/t阿散酸,或土霉素500~600 g/t,或四环素500~600 g/t拌料混饲,连用一周。

5.2.2 强化卫生消毒 注意搞好畜禽和饲养用具的卫生,彻底清理圈舍,定期消毒,喷洒驱除吸血昆虫的药物,防止昆虫叮咬,驱除猪体外寄生虫。同时注意猪舍通风。

5.2.3 严把检疫关 规模猪场应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确需引种时,应严格进行检疫,到场后必须隔离45 d后方可入群,对阳性猪场应加强猪群净化,定期对猪群进行血清检测,一旦发现阳性猪应及时隔离,并做无害化处理,并对全群猪只采取防治措施。

猜你喜欢

体病肌肉注射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治猪流感有妙招
病猪喂药有办法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链球菌感染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
金黄膏外敷缓解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疼痛39例
肌肉注射给药致臀部大出血1例
腹腔镜术后肌肉注射天花粉蛋白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7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