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视角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创新

2013-01-24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张永雄

财会通讯 2013年4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导向应用型

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永雄

会计专业通常被认为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求才难”的“两难”现象也出现在会计人才市场上。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绝大多数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实务工作无从入手,对会计招聘提出要有“两年以上会计工作经验”的条件,这对毕业生来说是个严峻考验。本科会计专业在就业市场面临的困难,说明当前本科会计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以致未能使学生适应市场有效地就业。“两难”现象使高等教育面临挑战,促使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如何让学生适应市场有效就业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首要问题。2011年,教育部就明确强调高校日常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高校纷纷开始加强实践教学和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本科教育过去一直奉行“精英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实践教学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经验和研究,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两难”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从就业视角探讨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本科就业导向分析

(一)就业导向的内容 开展就业导向型教育首先要确定就业导向的内容,以就业导向的内容作为实施的基础。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是一种“倒逼式”的教育模式,希望通过结果改造过程,即从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出发,倒过来看应如何改造培养学生的过程。因此,要确定就业导向的内容必需分析就业导向型教育需要那些“结果”,其“结果”就是大学生能适应市场有效就业。有效就业应具备相应的条件,即“就业适应性”。就业适应性一般指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本文的就业适应性是指大学生从事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的适应性。就业适应性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具备就业适应性表明已达到参与工作实践的状态,当大学生参加工作实践,就业适应性就会变成工作能力。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具备工作能力就是满足其用人的需求。因此,分析大学生具备就业适应性的内容就可以确定就业导向的内容。按照需求驱动的运作模式,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以就业的结果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就业需求。就业适应性的内容来源于就业需求,就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的需求。

(二)就业需求的解读 就业需求的信息源于学校以外的社会,正确地解读和识别就业需求就成为构建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的关键一步。

(1)就业需求涉及的是能力范畴而非技能范畴。本科会计专业的就业需求是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或者说是大学生要具备的会计职业能力。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知道的知识,加上经验的累积所粹炼出来的可以判断、抉择和实践的力量,进而得到他人肯定的一种成果。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能力,是指在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徙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而专业技能是指完成单项或综合的专业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从职业能力的范畴看,职业能力包含专业技能。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就业需求涉及的是职业能力范畴,而非仅仅是专业技能范畴。专业技能会随时代进步而更新或淘汰,而职业能力会伴随终身,并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

(2)就业需求的对象是职业群而非岗位群。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属于专业应用型,就业需求面向的是职业群,职业群是指工作性质相通的若干职业集合。当分析本科会计专业就业需求时,考虑范围不应只局限于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如会计岗位、出纳岗位等的能力需求,而是要扩大到整个会计职业群体的能力需求。在识别就业需求上,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与高职高专的教育有所不同,高职高专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属职业技能应用型,大多对应的是岗位群。将就业需求定位职业群,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市场的需求会不断变化,使职业预测越来越不准确,而职业能力的衰退失效程度会日趋加剧,一个人终身处于一个工作岗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意味着要更加强调劳动者的生存、转岗换岗以及继续教育的能力。

(3)就业需求既要关注现在也要关注未来。本科教育的周期较长,这决定了本科会计专业的就业需求既要关注现在的职业能力需求,也要关注未来的职业能力需求。大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要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又能满足将来可能的需要,为既能立足于社会,又能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就业需求的分析要有前瞻性,要根据会计学科发展趋势,分析将来可能出现的职业能力需求,使职业能力培养领先于需求。

二、基于就业视角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设计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转换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或者因为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技能。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时代的结束及“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本科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已发生转变,由研究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会导致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变化,传统上验证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目标已不适应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在就业的视角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时代,用人单位普遍要求选用具有一定经验的会计人员,希望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能立即进入角色,独当一面。因此,培养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其次,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中所学的会计知识是有限的,毕业后只能说是基本能胜任会计实务工作,达不到马上从事会计研究工作和成为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因此,实践教学可以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但不是实践教学的目标。最后,实践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一般技能的获得,而应该是完整实践能力的形成。一般的操作技能并不能成为大学生将来参与工作实践的有力保证,而只有获得完整实践能力才是大学生将来顺利参与工作实践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就业视角下,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实践教学目标能与就业导向的内容相一致。笔者认为,就业视角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构成 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决定了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应由传授实践知识和转化理论知识构成。

(1)传授实践知识。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的学习,既包括理论知识,还应包括实践知识。掌握会计实践知识是形成会计实践能力的基础,单靠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是难于形成实践能力的。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会计人员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的市场功能着重体现为基于反映对象的信息输入功能和基于服务对象的信息输出功能。从会计的信息输入功能角度来看,要求会计人员将原生信息运用科学合理而具有创新性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以实现通用性的二次表达,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基本的会计学科知识,还应具有判断和应付不断变幻着的新生事物对会计处理系统影响的实践能力;从会计的信息输出功能角度来看,会计信息主要满足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时的信息需求,作为会计人员不仅要能够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输出信息,还应具有及时清晰地提供有用有效信息的实践能力。实践知识只能依靠实践教学传授。实践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具有缄默性,不能像理论知识那样通过课堂教学获得。See R.J.Brownhill(1982)在《教育和知识的性质》(Education and N ature ofK nowledge)中指出:实践知识“仅存在于实践中,并且获得它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学徒制来掌握,这并不是因为师傅能教给他,而是因为这种知识唯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与长期以来一直实践它的人相接触才能获得。”因此,实践知识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传授,传授实践知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2)转化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重视实践教学并不排斥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发展的后劲。但理论知识必须转化为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活动结合时,才具有现实性。大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这一过程可在大学生参加工作之后进行,由用人单位给一段可能相当长的时间让大学生慢慢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但在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用人单位已很难提供这样的条件,转换过程必须在大学生的就读期间完成。在就业视角下,本科会计教育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

三、基于就业视角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从就业导向内容的确立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适应性包含的内容,以就业需求为驱动,驱动源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即大学生应具备的会计职业能力,从而确定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就业视角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核心思想。在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确定就业视角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为培养完备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传授实践知识和转化理论知识。就业视角下的会计职业能力分析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核心。对职业能力的分析要从多个角度展开,筛选出符合就业需求的内容。就业视角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如图1。

图1 就业视角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图

(二)基于职业群的会计职业能力分析 会计本科就业需求面向的是职业群,分析该职业群人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及其支撑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加以系统组合,是就业视角下会计职业能力分析的立足点。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应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复合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同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导致了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这些要求和变化,对会计职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职业一直以制造业会计为主,但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金融等一些新兴行业的会计职业显得日益重要,会计职业群日益扩大,职业流动愈加频繁,对会计职业能力也有更多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要给学生更加宽泛的职业能力,以利于他们日后的就业、转岗换岗和继续深造发展。就业视角下的本科会计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群的专业能力需求为立足点,既要保证其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同时要更多地考虑职业群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职业的态度、终身学习能力。基于职业群的本科会计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如表1。

表1 基于职业群的本科会计职业能力结构分析表

(三)面向项目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式 培养符合会计职业群需求的职业能力是就业视角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体系的支撑。当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普遍采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即按会计学科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设置课程,学生按课程进行学习和实践。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不利于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在于结合实际环境和过程,通过刺激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最有效的技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并进而形成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

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式,其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可借鉴情景教学理论。情景教学理论首先认为学习是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进行的,参与应该是真实的,因此要给学习者一个合法的角色或真实的任务;其次,身份不仅是一种角色或标志,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联结,即学习者必须参与共同的实践并成为共同体的一员,置身于真实的实践情景中,承担任务和责任,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习者才能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真正获得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应用情景教学理论,需要创设若干个实践情景点,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到每一个实践情景点进行学习,而当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模式很难满足其需要。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对职业群需求的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若干个实践情景点,以每一个实践情景点设立一项目,根据项目的需要设置课程,即面向项目进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以项目为单位开展,每一项目有一实践情景点,按项目设立教研室组织教学,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体会式的情景学习和实践。面向项目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式见图2。

图2 面向项目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式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2]杨晓华:《基于就业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构建——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9期。

[3]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导向应用型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偏向”不是好导向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