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医学贫困生工作 构建学生和谐发展体系

2013-01-23史仕羽张洪梁海珊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生医学生

史仕羽, 张洪, 梁海珊

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医生、护士或药剂师,还须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病人的尊重和爱。当前,高校贫困生现象日显突出,数量庞大[1]。以笔者所在医学院为例:贫困生比例约为20%~30%。加强医学贫困生工作,使其成为和谐发展的医务人员和现代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医学贫困生工作中的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取向严重,重目标设置和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技能、轻人文价值素养的教育模式,不仅阻碍了医学贫困生的和谐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其他医学生的成长。

1 当前医学贫困生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1 缺乏正确的帮扶理念,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医学贫困生工作着重于经济扶贫、关注资助款项的具体数目和分配,重视管理效率和形式上的公平,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使人能够自我发展。物质资助固然为医学贫困生所需要,但启迪理想、健全人格更为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相当多的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贫困生工作看成是自己份外的工作。出于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的目的,采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贫困生工作当成简单的经济扶贫工作。国内学者朱平[2]认为,对于教育而言,效率只不过是众多价值指标中的一个指标,而非唯一指标,而且更不能将之排在第1位。这里的效率是指如何让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然而,不论公平还是效率也好,二者都不能当作高等教育制度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公平与效率作为一种制度的价值评价标准,只能是实现高等教育终级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上诉观点对医学贫困生工作而言,同样适用。贫困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信念、价值观。

1.2 资助模式重助学、轻育人

当前,我国已形成较完善的以政府为主体、社会、银行、高校及个人组成的多元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较好地实现了贫困生工作的助学功能;但其育人功能,即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的功能还远未实现。

以笔者所在医学院为例,除国家助学金、省级各种补贴外,校内资助有定额定时的各种校友、名人、企业等助学金,不定额的临时困难补贴,学费减免。各种助学金使用的无偿性、临时困难补贴发放的随意性(如辅导员帮学生申请、领导批准即可获得、金额由领导决定)、学费减免的诱惑,导致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等、靠、要思想严重,不积极找寻勤工助学岗位自救,而是“想尽办法,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和困难补贴。从贫困生认定到各类助学金的发放,为了“公正”,公开学生及家庭资料,漠视其个人隐私和情感尊严。在实际操作中,相关人员为了工作效率,往往单纯根据经济困难程度来决定资助人选,采取给钱了之的方式,缺乏后续的跟踪管理教育。从国外相关经验来看,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是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责任意识及能力的有效载体。我国在这两方面还有待加强完善。

1.3 缺乏人文素养,对临床见习、实习期间教育重视不够

在就业压力下,医学贫困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热衷考证、考级,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当然,这与校方一定程度上的不重视有关。医学生从大三开始要定期到医院开始临床见习,毕业前则进行临床实习1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队伍常以学生不在校为由,对医学贫困生关心不够,对临床见习、实习期间的教育重视不够。

2 建议措施

2.1 重建积极、和谐发展的帮扶理念

学生工作者应和贫困生及其家庭一起解决贫困生问题,改变对贫困生的看法,他们不是被同情和施舍的对象,而是我们中的一份子;要改变医学贫困生消极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探索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责任观、公正合理和诚实守信的信念。在贫困生获得谋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其生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懂得工作和人生的意义,使帮扶活动回归教育。这需要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队伍以关怀教育为出发点,关注贫困生的重要价值实现。通过与贫困生的日常交往,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精神品性和价值选择进行引领和影响。

2.2 完善资助管理模式,开辟新的教育途径

2.2.1 对现行的资助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对学费减免和临时困难补贴的发放标准、金额、次数要有科学规划限定;对各类助学金、尤其是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发放,高校要对一般原则进行具体规定细化,使助学金能真正资助那些勤奋上进的贫困医学生,激励整个贫困生群体积极向上;变公开、公示资助为隐性资助,即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资助,以维护贫困生的自尊和隐私。2.2.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邀请那些出身贫寒、经过努力奋斗的成功人士和贫困生一起分享成长体会,让他们明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把握命运;以洪战辉等优秀贫困生为榜样,向他们示范和操演自强自立的意识;学习用乐观方法处理问题的技巧,积极找寻自立之路;定期安排医学贫困生去敬老院等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地方做义工,或其他公益服务,促使他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爱与奉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2.2.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推广学生生源地贷款项 市场化与大学生资助的公正性并不矛盾,公平的市场化恰恰有助于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公平[4]。扩大助学贷款规模,根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贷款额,实行“按收入比例还款”,延长还款年限;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关社会服务措施,鼓励贫困生通过参加低收入的社会服务,从事某些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门”行业工作,替代偿还助学贷款;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档案,加大对恶意违约拖欠还款的惩罚力度。

2.2.4 加大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 政府和高校要制定相关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和高校一起,为贫困生创造各种适宜的岗位。改变目前勤工助学岗位多为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特征,为贫困生提供各种与其专业、兴趣、特长挂钩的岗位。对高校和非营利性机构提供的助学岗位,遵循“按努力程度分配劳动报酬”的原则,进行报酬的分配。

2.2.5 开展各项活动开发潜能 有针对性地免费为医学贫困生开展各项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增强他们发展的能力。支持、帮助贫困生建立自己的团队,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对这些团队进行支持的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具体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如何。

2.2.6 加强教育引导 要加强对非贫困生的教育引导,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努力让贫困生更好地同化于整个大学生群体,形成共同的文化、行为规范,使他们今后能自信从容地走向社会[5]。

2.3 理性和德性教育并重,重视临床见习、实习期间的教育工作

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对医学生的教育应是理性与德性并重。在注重职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要从人性发展、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平衡的角度,对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从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到具体设计进行改革。同时,要结合医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介绍我国传统文化、西方经典文化的知识讲座,以及学生喜闻乐见、具有文化底蕴、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有机联系起来。

学生工作者还要关注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的贫困医学生。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的见习、实习生活,和带教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和发现他们的各种心理、思想问题,帮助他们切实解决在见习、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在实际的医疗环境和工作中,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增强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会自我完善发展,成为一名具有健全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医务人员和现代公民。

[1]刘茗,姚冰,王鑫.关注高校贫困生[J].红旗文稿,2006,(4):28-30.

[2]朱平.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5-26.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4]杨克瑞.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3.

[5]王雄伟.大学生人生规划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2):97-99.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生医学生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