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8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分析

2013-01-22李惠芳李小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腔隙遗留出血性

李惠芳,李小梅

随着影像学的进展,临床上类似腔隙性脑梗死表现的小量脑出血被确诊者逐渐增多,这种小灶性脑出血所致的腔隙综合征可称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1]。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与腔隙性脑梗死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疾病,病理变化、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认识,现将我院1999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8岁~78岁,平均58岁,50岁以上35例(92.1%);有高血压病史36例,糖尿病史4例,冠心病史5例,腔隙性脑梗死病史11例。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36例,渐进性起病2例,动态发病27例,静态发病9例,发病时均意识清楚,头痛6例,头晕7例,恶心、呕吐2例,倦睡感3例,无脑膜刺激征,心电图异常13例,发病时血压高于160/95mmHg者28例,140~160/80~95者6例,正常者4例。腔隙综合征表现包括:纯运动性轻偏瘫(PMH)15例,表现一侧面部和/或上下肢无力,无感觉障碍;纯感觉性卒中4例,表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性轻偏瘫2例,表现为一侧轻偏瘫,病灶同侧偏身共济失调;感觉运动性卒中17例,具有运动与感觉性卒中的双重表现,但为不完全性神经功能损害。

1.3 脑脊液检查 12例腰椎穿刺均无血性脑脊液,颅内压、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

1.4 CT和MRI所见 37例经头颅CT确诊,1例经 MRI确诊,CT表现均为单发的圆形、类圆形高密度出血灶,无中线结构移位及脑室受压,也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系统。按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分为:内囊出血16例,出血量2mL~8.7mL,平均4.1mL;丘脑出血8例,出血量1mL~3mL,平均2mL;桥脑出血4例,出血量0.3mL~1.5mL,平均0.8mL;壳核出血10例,出血量1mL~7.5mL,平均3.6mL。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5d~26d复查CT,血肿大部分或完全吸收呈现稍高密度影、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影。

1.5 误诊情况 在行头颅CT检查前被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者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误诊率高达52.6%。

1.6 治疗与预后 所有病例均按高血压脑出血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小剂量甘露醇脱水每次125mL,每日1次~2次,连用3 d~7d,同时合理控制血压等。38例在15d~60d内基本恢复,以壳核出血预后最佳,仅2例遗留轻微感觉减退,内囊出血7例恢复正常,9例遗留轻偏瘫或轻度感觉减退、麻木,丘脑出血者3例恢复正常,5例遗留轻度麻木感,桥脑出血2例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偏瘫。其中有2例分别在第一次脑出血后2年、6年在同一部位再次出血,1例为丘脑出血,出血量2.5mL,经治疗遗留轻度偏身麻木,另一例为桥脑出血,出血量达8mL,治疗无效死亡。说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2 讨 论

腔隙综合征并非腔隙性脑梗死所特有,出血性病变、皮层性梗死、脑瘤、多发性硬化均可引起,其中以高血压性小量脑出血最多见[1],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穿支动脉系统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样变)及微动脉粥样变,它可引起穿支动脉破裂渗血而引起小灶性脑出血并导致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本组38例患者中,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者36例(占94.7%),发病时血压升高者34例,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主要由高血压病所致相符。

本组病例特点:大多数有高血压病史,且发病时血压大多高于160/95mmHg;多数在活动状态下发病,少数为安静时发病及渐进性发病;发病时意识均清楚,少数有头痛、头晕,但少见呕吐,无脑膜刺激征,无失语、智能改变、视野缺损、瞳孔改变、眼球活动障碍及癫痫发作等严重脑实质损害征象;12例脑脊液检查均正常;临床体征有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和感觉运动性卒中四种,比Fisher与 Mohr从临床与病理证实的最常见的五种出血性腔隙综合征少一种;CT和MRI在内囊、壳核、桥脑和丘脑显示小血肿异常影像,以内囊出血者最多为16例,其次壳核出血10例。与隋邦森[1]报道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分型相一致,血肿周围脑水肿低密度影多轻或不明显,无脑室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预后良好,尤以壳核出血者预后为佳,10例仅两例遗留轻微感觉减退,而16例内囊出血9例遗留轻偏瘫或轻度感觉减退,丘脑出血则易遗留轻度感觉障碍。38例无一例死亡。其中一例后因二次桥脑大量出血而死亡。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表现酷似腔隙性脑梗死,在行头颅CT检查前误诊率可达80.77%[2],本组误诊率为52.6%,二者治疗截然不同,因此临床上必须注意鉴别,尤其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而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的患者,一定要重视,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行头颅CT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从而指导治疗。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治疗原则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同,但无需大量长时间应用脱水剂。

[1]隋邦森.脑血管疾病-MRI、CT、DSA 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64-165;225-229.

[2]何松照.出血性腔隙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6):551.

猜你喜欢

腔隙遗留出血性
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遗留群柱中关键柱判别方法与软件
许林涛作品
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前循环血管狭窄与老年患者腔隙或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胎盘植入超声征象:“胎盘陷窝”的再探讨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小孩遗留小汽车内智能安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