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旋覆代赭汤在慢性肝病临床中的应用

2013-01-22靳华

中医药信息 2013年1期
关键词:诸药中焦病史

靳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 100069)

旋覆代赭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61 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临床主症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历代医家对此方的应用较广泛。笔者长期从事慢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在临床实践中对本方在慢性肝病临床中的应用有一定体会,现报道如下。

1 旋覆代赭汤方义分析

该方由7 味药组成,方药:旋覆花(包)9g,代赭石(煎)15g,姜半夏、人参各 12g,生姜 10g,甘草 6g,大枣15g。从病因病机上看,是伤寒治不如法,发汗、吐下而解,中气已伤,脾胃虚弱,失于运化,痰涎内生,停于中焦,气机不畅,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致虚气上逆。正如《医方考·伤寒门第二·卷一》所云:“汗吐下而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1]。从主症上看,是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伤寒论》所述心下痞,是指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满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噫气”是指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冒出有声,其声沉长,不似呃逆声急短促。方中旋覆花苦辛而咸,下气降痰,兼能软坚,以治心下痞硬而除嗳气,是为君药;代赭石甘寒质重入肝经,善镇冲逆,降逆和胃,助旋覆花降逆化痰而为臣药。生姜下气祛痰;党参、甘草、大枣合用,健脾益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理气,和胃降逆之功效。

2 验案举隅

2.1 验案一

杨某某,男,47岁。乙肝肝硬化病史2年,上腹部痞满,胃中嘈杂不适半年余,感觉食后不消化,时有嗳气。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口服吗丁啉(多潘立酮)1次10mg,每天3次,症状反复。就诊时上腹部痞满,胃中嘈杂,饥不欲食,时有嗳气,心情不畅,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治以降逆化痰,化湿益气。组方:旋覆花(包)15g,代赭石(先煎)30g,法半夏 15g,党参 15g,生姜 10g,大枣 15g,苍术 15g,薏苡仁30g,厚朴15g,香附10g,焦神曲10g。服用此药3剂后,症状大减,再进7剂,食欲大增,起病已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此病例乙肝肝硬化病史2年,情志不舒,以致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脾胃虚弱,湿浊壅滞心下,中焦气机失常,形成痞证;故需调理气机,疏肝顺气,兼化湿和胃。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重用代赭石乃遵胃气以降为顺之法则。生姜、法半夏和胃降逆,苍术、薏苡仁化湿健脾,厚朴、香附行气解郁,党参、大枣益气补虚,焦神曲消食化积。诸药合用,疏肝理气、化湿和胃补虚,气机顺畅,痞证自消。

2.2 验案二

王某某,男,51岁。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0 余年,重叠感染急性戊型肝炎,呃逆1周,呃逆连声,时轻时重,有时停数小时后又发,有时整日不断,严重影响睡眠及饮食,情绪较差,同时伴有重度黄疸,饮食欠佳,头目昏眩,舌质淡暗,苔薄腻,脉弦滑数。方用:旋覆花(包)15g,代赭石30g,川楝子10g,郁金 15g,柿蒂 10g,丁香 10g,白蔻仁 12g,木瓜 20g,生姜10g,茵陈蒿30g,白术15g,甘草6g。服药2剂后,呃逆症状减轻,再进6剂后,呃逆基本缓解,住院3个月,住院期间呃逆复发时,每宗此方,即有疗效,出院后半年随访未见发作。

按语:此病例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0年,重叠戊型肝炎病毒,素有旧疾,复感疫毒,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蕴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发为黄疸;同时肝失疏泄,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发为呃逆。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木瓜平肝和胃;生姜和胃降逆;丁香、柿蒂降逆止呃;白术化湿健脾;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降逆和胃,疏肝理气退黄。

2.3 验案三

赵某某,女,62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史8年,食入即吐,吞咽困难,难以进食,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大便数日不行,干结,舌质暗红无苔少津,脉沉细数。方用:旋覆花(包)10g,刀豆子30g,代赭石15g,北沙参30g,麦门冬 15g,生地黄 30g,熟地黄 15g,石斛15g,降香3g(早晚各1.5g研粉)。瞩少量频服,进3剂后,其病症状减轻,继续服用7剂,已能进食,不再呕吐,未再复发。

按语:此病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史8年,疾病日久,耗气伤津,由实转虚,气阴两虚,中气不足,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润故吞咽困难;土虚木盛,中焦气机失常,发为呕吐,当属噎膈之证。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重用滋阴药,北沙参、麦门冬、熟地黄、石斛双补胃肾之阴,刀豆子、降香降气止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之效。

3 结语

旋覆代赭汤本为伤寒失治,发汗吐下而解,胃虚气逆作痞、噫气不除而设,其病机除胃虚痰阻外,还有中焦胃脘气机失调,而中焦气机失调,与肝密切相关。首先从经络循行上,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冲脉隶属于阳明,肝主冲脉,故肝胃之气相通,若肝经调畅,则胃气和顺。再者从生理功能及病机上,胃脘位于中焦,中焦乃脾胃升降之枢纽,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升则清阳上升,胃气降则浊气下降,一升一降而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8]。中焦气机的升降正常需要肝的疏泄功能调畅才能实现。若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有助于人体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胃失通降而浊气上行,痰阻气逆,发为胸脘痞满、眩晕、呕吐、呃逆等诸多病证。如《类证制裁·肝气》云:“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

慢性肝病患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久病迁延等因素而致疾病反复或加重,变生诸证,常因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肝胃不和致呕吐、呃逆、痞满等证,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均可以抑强扶弱为治疗原则,疏肝健脾、补虚和胃降逆有所侧重;偏于肝气郁结者可加柴胡、香附、广木香、郁金等疏肝行气解郁;肝郁化火者加黄连、黄芩、龙胆草、栀子等清热泻火;脾胃虚弱者加黄芪、白术、太子参、怀山药、茯苓等健脾益气补虚;脾胃虚寒者加桂枝、干姜、吴茱萸等温胃散寒;久病伤阴,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门冬、玉竹、石斛等滋阴清热;久病入络者加当归、赤芍、丹参、鸡血藤、五灵脂、三七等活血化瘀;呕吐呃逆者加半夏、降香、刀豆子等降逆止呕;吐酸甚者加煅瓦楞子、海螵蛸以制酸;伤食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消食化积。在旋覆代赭汤基础上,随证加减,只要抓住关键病机,均可灵活应用,而不必拘泥于原方所限。

[1] 周远红,樊俊华.旋覆代赭汤的临床应用进展[J].光明中医,2010,25(8):1543-1544.

[2] 陈菁菁,刘敏,唐德才.升降浮沉理论在方剂临床运用中的规律探讨[J].中医药学报,2011,39(5):8-10.

猜你喜欢

诸药中焦病史
超声造影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良恶性判断的比较研究
自制蜜膏治反流性食管炎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