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伦·坡笔下丑恶世界的美学阐释

2013-01-21贾琳琳

关键词:爱伦人性美学

贾琳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爱伦·坡笔下丑恶世界的美学阐释

贾琳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爱伦·坡的诗歌和小说作品大都呈现出恐怖的风格,其作品不仅充斥着各种可怕的意象,曲折离奇的死亡情节,还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描述和思考。其作品最突出的美学思考即人性之恶、知识之恶和死亡之美,但是作者对于丑与恶的描述恰恰源于他对于纯粹的精神之美的追求,这种追求突破了当时主流的理性思考。如果从坡的独特经历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坡审丑的美学尝试无疑是超前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爱伦·坡;审丑;美学;丑恶;死亡

一、前言

19世纪初的美国作家大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如库柏描绘的拓荒冒险生活、欧文笔下的风土人情等。而爱伦·坡却特异于他的国家和时代,坡不相信所谓的“美国梦”,转而描写噩梦、丑恶、死亡等主题,揭示了人内心的挣扎和精神困境。坡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主流文学,因而也导致了他生前不受赏识,遭受了诸多非议,直到20世纪才受到各个批评流派的青睐,最终被公认为现代主义各流派的远祖。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大体上从文本层面、人格层面和抽象结构层面这三个理论角度上对爱伦·坡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这三个层面的视角相对应的批评话语分别是社会历史和文本批评、印象主义的传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批评。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内对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爱伦·坡最早是在五四时期被鲁迅引入我国的,受限于思想观念等的束缚,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对坡的研究才得以继续展开。到上世纪90年代,爱伦·坡受到了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不同于早期简单的作品介绍,对坡的研究更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本身进行研究,如坡的作品分类、艺术特色、创作技巧、象征意象、叙事特征和比较研究等。目前,国内学术界只有一本专门评论坡创作的著作。总的来说,我国对坡的研究有了一定的阶段成果,但大多还是停留在文本分析和作品介绍上,研究视角尚显不足,存在相当多的盲区,与西方对坡的研究有较大差距。在本文中,笔者将借鉴国内外对坡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具体的历史语境的角度来考察爱伦·坡的文学创作,从美学的角度阐释其经典作品,为深入认识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坡笔下的丑恶世界

坡是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在诗歌、小说及文学评论上都颇有建树,其作品在写作手法和哲学思想都具相当的现代性,后世很多作家的作品都被指抄袭坡。坡的作品大多反应了人性的丑与恶,其小说和诗歌中有大量丑恶现象,他本人认为这是为了追求灵魂升华的美的境界。

1. 人性和知识之恶

早自古希腊时代,表现美避免丑就是艺术表现的主流。正如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言:“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律法”。美的艺术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当然,其间也出现了大量表现现实的丑恶和美丑的二元对立的文学作品,如歌德的《浮士德》中的魔鬼靡非斯特的“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的丑等。但这些恶、丑和美的二元对立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歌颂美。之后,随着非理性对理性的突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艺把审丑和审恶带到了现代美学的领域。现代派文学,无论是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还是荒诞派,大都从反面视角展示了社会和人的丑恶。审丑意识的出现,是美学观念上的一个巨大突破,它使自然人在人格上更显特立独行,在精神上更加自由开放[2]。坡的作品中所出现的大量的丑恶,说明他超前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较早地突破了传统的审美,实现了审丑、审恶的创新,而这一点却也正是他在自己的时代饱受非议和抨击的原因。

从画面层来看,坡的作品中有各种各样恶的意象,如黑猫、乌鸦、尸体、棺材,有各种怪异恐怖的声响。从结构层来看,还有各种离奇的死亡和噩梦等。坡充分利用了各种因素,从绘画、音乐等各个层次入手,丑不仅表现在人物塑造、情节布局和文体风格等方面,其风格也颇为艰涩或呈哥特式,如墓室般的新房、堆满尸骨的家族墓穴或教堂地下室、颓败的府邸和城堡等。坡作品中的这些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们在不使用任何模糊表达或煽情技巧的情况下却能让读者感到毛骨悚然。故事的主角(或者故事的目击者或叙述者)均为家世显赫的贵族,富贵优雅,博学多才,同时一个个又都腐朽没落,笼罩在死荫之下,在劫难逃。坡有意识地从抽象层面上对人性的恶和知识的恶进行了刻画。做为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两大主题,对人性和知识的反思成了文学的挖掘对象,人性恶逐步取代了人性善的主导地位,作家们尝试从非理性的角度探测人性的奥秘。[3]在当时,坡较早地开始探讨了人性之恶。《四不象》试图以寓言的形式表现人的兽性和兽的人性。《黑猫》认为杀猫源于人天生的邪恶。到了20世纪,文学艺术开始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对待知识这把双刃剑,比如20世纪的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都展现了知识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灾难和问题。坡认为,正是带来文明的知识派生了一切的恶,造成了人类的毁灭。现代社会很多人具有丰富的知识,但知识并不能使他们快乐,反而让他们受困其中最终大多以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坡认为人性中有一种反常的、错乱的本能,人会不由自主地违反理性,而对自己所爱的人有一种怨恨交加的心态,从而做出常理难以解释的行为。坡的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活埋、肢解、复活等情节,正好反映了作者发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并为此感到震惊。坡还认为疯狂或许就是最高智力的标志,所以他故事中的主角聪明又敏感,结果常表现为残酷的杀戮行为。现代知识的特点就是反思,坡的这种对于人性和知识的思索和呈现跟现代性本身张扬的批判精神是一致的。[4]

2.死亡之美

坡写这些丑恶的现象并不是为了写丑而写丑,而是比较超前地从审丑的角度进行了美学创新。作为一名诗人,坡主张“把美作为诗的领域”,认为表现美是诗人的天职,真正的诗必须达到使灵魂升华的美的境界。但另一方面,坡所倡导的美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是与死亡结合的哀伤、忧郁的美。其实,在对死亡进行大量的描写和思索的过程中,坡试图探讨死亡的本质,同时美妇人的死也是他常用的主题,他认为美女的死能呈现出一种凄凉和忧郁的情调,比如《乌鸦》、《丽姬娅》、《椭圆形画像》、《贝蕾尼斯》、《厄舍古屋的倒塌》等许多作品都是如是。死亡虽是永恒的话题,但属于丑的范畴,坡对其有特殊的偏好,并把美女和死结合,并试图描绘一种理想中的美的境界,坡是有意识地进行审丑的美学创新。

坡的作品确实让读者体会到了极端的恐怖,但在这种恐怖之后,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共鸣,感受到一种得到发泄后的快感。可以说,坡的恐怖描述突破了传统的理性的束缚,表现了现代人在受到压抑的状态下对美的极度追求和渴望,间接表现了人对美的追求和人性善的理想。[5]法国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和英国现代诗人艾略特等都非常推崇坡,他们沿着坡的道路,不断同传统美学挑战,其代表性作品在丑与恶的世界中追求美的真谛。

三、坡的独特经历与其审美追求

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的心态,而作家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经历的影响。[6]从身世背景来看,坡是上帝的弃儿。在现实生活中,坡幼年就被人收养,与养父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在感情生活中也屡屡不顺,经历过两次失恋,妻子身体欠佳;事业上也饱受挫折和非议,长期生活窘迫。为了逃避种种不如意,他只好凭借自己的才情在虚拟的世界中实现心理上的补偿,他自诉无法分清现实和梦境,在作品中宣泄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表达了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即便那是一个充满死亡和幽灵的地方。这种弃儿心态首先表现在其作品主题上,坡不再信仰上帝,描绘了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噩梦般的精神世界,同时在其创作意念上,他具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沉浸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深入了人的精神和无意识领域,描绘了人孤独、绝望的精神状态,体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性,因而也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始祖。

如果将爱伦·坡的文学创作还原到他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其创作的文化内涵,并与其历史互动。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浪漫主义批评和作家批评,在当时的美国,坡的大部分作品都得不到认可,他的私生活和独特的创作主题遭到了当时文坛的一片指责和排斥。而在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因为受到工业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到处充斥着颓废的情绪,坡的作品却因为反传统反理性而受到了关注和吹捧,这也预示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即将出现转折点。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对未来世界的关注与探索,而且还紧密回应了19世纪西方世界的文化危机,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的深刻焦虑和思索。他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对丑恶的揭露和对死亡的追求,而是蕴含着一个现代化初始阶段的作家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态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超前反思。[7]

四、结语

坡之所以在现代受到各个批评流派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其强调创新,在创作主题和美学追求两方面具有突出的现代性。现代的批评家大多认可了坡作品的心理深度,尤其是对现代人病态心理的描述,以及把极端的噩梦世界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的维度。爱伦·坡和其作品的内在意义,确实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诉求,表达了现代人对摆脱现实的困扰走出困境的渴望,特别是寻求精神出路的一种群体的心理状态。本研究把坡的作品置于美学范畴下加以研究,突破了以往的基于作品研究的局限,研究其作品的美学内涵,关注其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认识坡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丰富地阐释这个文学巨匠的价值。

[1 李会芳.西方艾德加·爱伦·坡研究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13-17.

[2] 黄昊文.情欲和死亡——《荒原》中的人性艺术化表达[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16-120.

[3] 李青.隐秘心灵与荒诞美的讴歌者[J].作家,2011,(4):50-51.

[4] 朱振武,杨 婷. 当代美国爱伦·坡研究新走势[J].当代外国文学,2006,(4):50-57.

[5] 朱振武,高莉敏.中国爱伦·坡研究卅载回眸[J].中国比较文学,2009,(2):36-45.

[6] 皮爱红. 血色黄昏中的人性悲歌——《干旱的九月》中的人物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5):142-145.

[7] 朱振武. 爱伦·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An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Ugly World Described by Allan Poe

JIA Lin-lin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Guangdong, China)

Mostly showing a horror style, Allen Poe’s poetry and novels are not only filled with terrible images, twists and turns and bizarre death plot, but also describe all kinds of evils of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In his works the most prominent aesthetic thinking includes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 the evil of knowledge and the beauty of death, but this description of the ugly and evil is precisely out of his pursuit to purely spiritual beauty, transcending the mainstream of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unique experiences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Poe’s aesthetic attempts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ugly are undoubtedly advanced and have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llan Poe; appreciation of the ugly; aesthetics; ugliness; death

I712.07

A

1673-9272(2013)02-0137-02

2013-01-22

贾琳琳(1980-),女,湖北天门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英美文学。

[本文编校:罗 列]

猜你喜欢

爱伦人性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外婆的美学
爱伦·坡与巴尔的摩的不解情缘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