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2013-01-21李伯和

关键词:语言学外语技能

李伯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410004)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李伯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410004)

外语专业本身具有复合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X”。该模式是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与文学、语言学相结合培养的是传统外语人才,外语与外交、经贸、新闻等学科相结合培养的是应用型外语人才,这两类外语人才相比是“各有所长”。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单一型外语人才的对立面,是在传统外语人才的基础上辅以其它学科专业知识。与单一型外语人才相比,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另有所长”。本科教育阶段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不应主要由外语院系独自承担,而应主要通过双学位等方式进行。

传统外语人才;应用型外语人才;单一型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

一、引言

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始于1983年,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外语专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适合在外交、经贸或新闻等不同领域工作的外语人才。但同时,我国外语专业教育出现了模糊外语专业学科属性、轻人文教育、人才质量不高、过分注重外语教育的短期效应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从实践层面来看,是采用不合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造成的;从理论层面来看,是对单一型外语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概念界定不明确、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中几个基本问题认识出现偏差造成的。

二、外语专业和外语人才的复合性与复合型外语人才

“外语专业本身具有复合性,这是其专业特点”。[1]外语专业的复合性是指外语必须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的特性。外语专业这一特性决定了外语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外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语技能,同时要掌握“被载体”相关知识。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并指出:过去外语与语言学、外语与文学相结合的专业实质上也是复合型专业,而现在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更多的是需要“外语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2]1999年11月,由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培养战略研讨会》上,学者们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了概念,认为复合型是守陈出新的产物,过去外语与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专业实质也是复合型。据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外语专业的构成模式本应该就是“外语+被载体”;另一方面,过去外语与语言学、外语与文学相结合和目前盛行的外语与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构成的都是外语专业,只是“被载体”不同,专业实质都是复合型,培养的都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从术语上讲,是全新的,但从内涵上讲,从实践上讲,并不新。在它提出来之前,我们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复合型人材,只不过是以前比较狭窄,而现在路子更多了,口径更宽了”。[3]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复合型专业”和“复合型人才”都只是指(单一)外语专业和(单一)外语人才的本身具有的“复合性”。换言之,这里所说的复合型专业不是指外语专业与其它另一专业之间的复合,而是指外语专业内“载体”和“被载体”的复合;复合型人才也不是指同时掌握外语专业与另一专业的人才,而仅仅是指同时具备扎实的外语技能和“被载体”相关知识的人才。说外语专业是复合型专业是指外语专业的构成相对于其它某些学科专业而言具有“复合”的特性;说外语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是指外语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相对其它某些专业人才而言具有“复合”的特点。

复合型外语人才则是指同时掌握外语专业和另一专业的人才,他们不仅掌握外语专业人才必备的外语技能与“被载体”相关知识,而且还具备另一专业知识或技能。“复合型外语人才”中的“复合”是外语专业与另一专业的复合,而不是指外语专业自身内“载体”和“被载体”的复合。复合型外语人才概念当初是作为“外语与语言学、外语与文学相结合”的传统外语人才的对立面提出的。那么相对复合型外语人才而言,传统外语人才自然就是单一型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则是传统外语人才(即掌握外语技能与外国文学、文化或语言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另一门其它相关专业知识或技能。正是因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概念提出后,传统外语人才才有了各种含“单”或“纯”字的称谓:“别无所长的‘纯外语人才’”[4-5]、“知识结构单一的纯语言型人才”、[6]“传统单一的语言型人才”、[7]“单一型外语人才”[8]等。同时,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也被称为“单科的经院式的办学模式”。[9]

综上所述可见,“外语专业和外语人才的复合性”与“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但是目前我国外语界许多人士有时将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甚至将它们混为一谈,认为过去外语与语言学、外语与文学相结合以及外语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的专业就是复合型外语专业,培养的就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如杜瑞清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型:1.外国语+以该国语言写成的本民族文学;2.外国语+该语言民族文化;3.外国语+另一门外国语;4.外国语+其它专业,主要是非语言文学和文化专业,包括旅游、商贸、金融、法律等”[10]。但实际上,除了“3.外国语+另一门外国语”外,其它几类这并不是什么复合型外语人才,而仅仅只是根据“外语必须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的特性”归纳的外语专业人才的几类培养模式。的确,如上文所述,外语专业或外语人才本身具有“复合”特性,相对其它某些学科专业或专业人才而言可以说外语专业是一种复合型专业,外语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但绝不能因此而说外语专业就是复合型外语专业,外语人才就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因为本身具有“复合”特性的外语专业如果不与另一相关专业进行复合,那么外语专业仍然只是一个单一的外语专业,不是复合型外语专业,培养的只是单一的外语人才,不是复合型外语人才。

三、“外语+X”:“一专一能”的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专业的“复合性”决定了外语专业构成模式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X”,反之“外语+X”只是(单一)外语专业构成模式或(单一)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什么复合型外语专业构成模式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外语与语言学、文学相结合”还是“外语与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等相结合”培养的都只是“一专一能”的单一型外语人才,分别适合在不同领域工作。过去“外语与文学、文化、语言学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外语专业,培养传统单一型外语人才。这类人才通晓外国文学、文化和语言学知识,主要适合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于“外语与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等相结合”仍然“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将与“外语”这一“载体或技能”相结合的“被载体”从传统的“语言学”和“文学”扩展到其它专业,尤其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如新闻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经贸英语等专业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这类外语人才熟悉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适合在各自相关领域工作。他们是实用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外语人才,我们可称之为单一型应用外语人才。传统单一型外语人才和单一型应用外语人才不是“单一”与“复合”的对立,而是“研究型”与“应用型”或者“理论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对立。这两类人才相比,是“总体相当,各有所长”。

“外语+X”模式培养的是单一型外语人才,但并不就是说这类人才知识单一,只会说外国话,别无所长,而是说这类人才除了具备了外语专业人才本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之外,并不具备另一门其它学科专业知识或技能。因此,说“外语+X”模式培养的是单一型外语人才并不否定他们知识结构的“复合性”。

至于“X+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设置其他相关专业中加强外语教学,主要是外语类院校采用,这种模式也可称为“去专业化”模式[11]。针对这模式,胡文仲、孙有中曾指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经贸、金融、新闻等专业课程或倾向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或学院,毕业生不再是复合型外语人才,而是其他专业人才,或是加强外语的其他专业人才”。[12]由此看来,无论是“外语+X”还是“X+外语”模式,培养的都不是复合型外语人才。

四、名副其实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真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是在“单一型外语人才”基础上掌握其它相关专业知识,培养模式则是“外语专业+另一专业”,即“外语+X+另一专业”。那么传统单一型外语人才和单一应用型外语人才如果掌握一定的其它相关专业知识就都成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在这两类单一型外语人才中,传统单一型外语人才相对而言较符合外语专业人文学科属性要求,而且也是当初我们提出“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概念的对立面,所以实践中,复合型外语人才主要指同时掌握传统单一型外语专业和另一相关专业的人才。这类外语人才才是真正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他们集传统单一型与单一应用型外语人才优势为一身,既可运用外语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又可以运用外语在外交,经贸、新闻、旅游等某一领域工作。

“复合型外语人才”首先是外语人才,即首先应具备合格“单一型外语人才”所应具备的一切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等。因此,培养真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要以合格的“单一型外语人才”为前提,而不是目前部分学者所认为的仅仅是以“扎实的外语技能”为前提。只有明确这一前提条件,才能采用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才能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另一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外语专业”这一块在各方面(尤其是人文素养)与原来的“单一型外语人才”相比不能有所削弱。

“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单一型外语人才”相比,“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另有所长”,因此倍受用人单位青睐。当初北方课题组在对于21世纪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的调查中,有一项是调查用人单位需要哪一类型的外语人才。北方课题组将“外语+外交”、“外语+经贸”、“外语+新闻”和“单一外语”列在一起,供用人单位选择。[13]任何用人单位面对这四个选项时,都会将前三个选项中的“外语”等同于第四个选项“单一外语”,即前三个选项除了包括了第四个选项外,都还多出了一部分知识或技能。所以不管第四个选项“单一外语”是指传统外语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还是仅仅指“外语技能”,相对它而言,前三项都是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另有所长,优势不言自明。如果撇开其它因素,仅从知识构成上考虑,任何用人单位都不会选择第四个选项“单一外语”的。调查结果自然是“单一外语”类人才需求量为零,运用这项再自然不过的调查结果来论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没有意义的。胡文仲在反思这一失误时说,“把结合文学、语言学、地区研究的外语教学一律贬为‘单一外语’是片面的认识”,[14]由此可见当初北方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时的本意是将“外语+外交”、“外语+经贸”、“外语+新闻”和“外语+文学(文化、语言学)”四个选项列在一起,供被调查者选择。这样,四个选项才有可比性,调查的结果才相对准确些。但是,即便没有这个失误,即便市场对“外语+文学(文化、语言学)”传统外语人才需求量为零,调查得出的结果也同样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只能证明改变“外语+文学(文化、语言学)”的传统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和培养更多“外语+外交、外语+经贸、外语+新闻”等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必要性。

五、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

目前,我国本科专业教育阶段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由外语院系或外语专业独自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具体操作方式是减少原有外语技能和外语专业课程或学时,开设其它相关专业课程。这种在一个专业内进行两个专业之复合的培养模式,不管其两个专业如何“交叉”、“渗透”与“融合”,不管课程体系如何优化,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却难以避免:一方面学生相关专业知识或技能难以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学生的外语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甚至是外语技能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达不到原来(单一)外语人才应有的标准和要求。说到底,这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外语专业和另一相关专业的复合,实际上不得不首先降低原来单一外语专业对外语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所以,本质上讲,这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缩水的外语专业”与另一专业结合。严格说来,培养的毕业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首先是完全达到标准和要求的合格(单一)外语人才。对于这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蓝仁哲曾尖锐指出:这些培养模式“实际上,只是在千方百计、一厢情愿地培训也许更有可能就业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而已。”[15]正是由于普遍采用这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我国目前外语专业学科属性模糊,毕业生人文素养弱,人才质量不高的现状。但不可否认,在我国少数一流高校外语院系中,采用这种途径和模式有时是可行的。因为这些高校生源质量高,学生凭借其出色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外语专业”这一块各方面即使在相对“缩水”的情况下仍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仍有可能相当于甚至超过其他许多高校外语院系单一外语专业培养的外语人才,同时又能掌握另一门专业基本知识或技能,成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是通过主辅修制或双学位制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专业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人的兴趣或意愿跨院系学习一门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使其成为复合型外语人才。与上一种途径不同,这种复合不是在外语专业内进行的,确保了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首先是合格(单一)外语人才这一前提。而且相比较而言,另一相关专业知识更深广、更系统全面。此外,还具备几个优点:一是供学生选择的“相关专业”不再局限于外语院系统一设置和框定的范围内,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二是那些确无意愿、确无需求或确无能力成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学生不会受相关专业课程制约,可集中精力致力于外语专业学习,成为合格(单一)外语人才。

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第二种培养途径更科学,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外语院系而言更切实可行。当然,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模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最终要视各高校实际情况而定。

六、结语

高校外语院系或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外语专业学科属性或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合格的“外语与语言学、外语与文学相结合”的传统单一型外语人才或“外语与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单一型应用外语人才。至于本科阶段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只有在极少数各方面条件都较优越的高校才能统一组织实施,由外语院系或专业独自承担。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外语院系而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则应主要通过外语专业学生攻读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等途径实现。

[1] 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15.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OL].1998,http://sf l.lsu.edu.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63(2009-11-16)[2013-06-13日]

[3] 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2007,(3):4.

[4] 黄源深. 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9.

[5] 庄玉兰.论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9-131.

[6] 瞧秀梅,孙如凤.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J].宁夏社会科学2002,(1):124.

[7] 戴炜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发展[J].外语界,2008,(4):25.

[8] 李玉凤,田文菡.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2010, (3):34.

[9] 何其莘,殷桐生, 黄源深,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6.

[10] 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33.

[11] 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 的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外语,2010,(3):4-9.

[12]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 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5-247.

[13] 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4.

[14] 胡文仲对于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再思考[J].外语界,2008, (5):21-22.

[15] 蓝仁哲. 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9,(6):4-8,16.

Ref l ections on Several Issues in the Training of Compound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LI Bo-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he discipline of foreign languages is itself a compound one, which decides a “foreign languages + X” mode in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s talents. This training mode of “foreign languages + X” is aimed at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of unitary type. The combin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subjects of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focuses on training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of unitary type, while foreign languages combined with subjects such as science of foreign affairs,economic and trade as well as journalism is for training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of unitary type, and both combinations have their strong point when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The opposite of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of unitary type are 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whose training infuses specialized knowledge from other subjects into basic requirements of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of unitary type. Compared to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of unitary typ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ones have their own excellence, whose training should not be mainly shouldered alone by the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but be implemented by the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ose of another discipline under the system of“double degrees”.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of unitary type;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G642.4

A

1673-9272(2013)06-0198-04

2013-09-15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法语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湘教通[2009]321号)。

李伯和(1970-),男,湖南邵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和外语教育。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语言学外语技能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劳动技能up up!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大山教你学外语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大山教你学外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