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策略

2013-01-21唐跃旺廖小平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

唐跃旺,廖小平

(1.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6;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策略

唐跃旺1,廖小平2

(1.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6;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当前大学生道德情感呈现出缺乏知行合一的情感认识、自身道德情感逐渐走向内敛、道德情感存在情绪化与矛盾性的态势,并诱发了诚信缺失、道德冷漠、价值观扭曲等失德行径。究其原因,乃大学生自身缺乏道德情感经历、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失败和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所致。培养大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应注重实现知识传递与道德情感培养相结合、道德情感培养与道德实践活动想结合以及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强化外部道德影响相结合。

大学生道德;大学生情感;情感培养;策略

道德情感是伦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范畴。宋希仁教授等人曾指出,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憎、好恶、信任、同情、痛苦等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1]。罗石教授认为,“既存在着道德认知主导下的道德行为,也存在着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而“在道德情感主导下产生的道德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一种是非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2]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一内在驱动力正是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大学生道德教育成败的标准,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则是激发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最主要方式。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中的问题表现

当前大学生在道德情感方面,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并呈良性发展的,但也存在诸多不良现象。陈宁在对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进行调查后这样指出,我们在感到欣慰从而树立教育自信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仍离教育目标和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

(一)缺乏知行合一的情感认识

知行合一思想,是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知和行密不可分”。大学生处于临界社会阶段,在很多情况下,他们表现出思想空泛,面对抽象问题时表现出空前自信,而在具体情境中,却显现出与实际情况相悖的特点。宋争辉的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缺乏感恩情感,当问及“你有没有帮助父母做过什么事情”时,有 31%的学生选择没有帮父母做过任何事情,这其中有46%是“没有想到过”,54%的大学生则是“没有时间”;当问及“你的同学需要帮助时,你会怎样做?”有47%的大学生选择“有能力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帮助他”,而53%的大学生选择了“关系好才帮”、“心情好才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当问及“当你遇到有人行凶、抢劫、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时,你会怎么办?”仅有 24.6%的大学生选择了“上前制止”,有 17.2%大学生选择“求助警察或他人”,但是58.2%的大学生选择“看事态发展再决定自己怎么做”或“想管但怕自己吃亏”,48%的大学生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惹麻烦”[4]。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与行为上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知行合一特点。

(二)自身道德情感逐渐走向内敛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加强,大学生的情感经历渐渐丰富和发展,有别于中、小学生,他们对于情感的认识,由最初的自我关注、自我调节,到自我抑制,由过去崇尚自我表现,转变为低调内敛,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青春魅力和开朗活泼的个性。

(三)自身道德情感存在情绪化与矛盾性

人都是矛盾的结合体,经常表现出内心与行为的矛盾性。由于环境影响,感性大于理性的大学生,情绪波动性大,时常凭借自己的感觉做出价值判断。他们在接受美好事物熏陶的同时,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内心情感的矛盾性。比如自信与自卑,同情与厌恶,服务意识与享乐主义,积极与消极等现象交替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显现。

从个体道德意识的角度来看,道德意识存在于个体的心理意识中,包括个体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个体道德意识的完整心理机制。任德新和张芊认为,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意志三者之中,道德情感对其它两者的发生发展也起着驱动作用。[5]因此,当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出现各种问题时,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理性都会不同程度的收到影响,从而回遏制大学生个体道德意识乃至道德行为产生。当大学生受到现代社会中各种权力、金钱、欲望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就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失德行径,主要表现为:

1.诚信缺失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主要包括:(1)考试作弊。无论期末考试,还是英语四六级、会计证、司法考试证、公务员等不同性质的考试,大学生通过用购买答案或者请人代考等不正当方式,企图蒙混过关,破坏了正常考试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平。(2)骗取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甚至恶意拖欠学费。许多家境殷实,生活富足的大学生,为了骗取国家助学金或者助学贷款,不惜开具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审核人员的同情,然后恣意挥霍。某些大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学费,将学费用于吃喝玩乐等消遣。(3)论文和作业抄袭。论文和作业是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可许多大学生却将其视为任务,通过复制和粘贴等形式完成之,混淆教师的判断能力。(4)编造简历。简历是大学生在求职中展示自己的方式,能够让用人单位看到其亮点和特长,但是许多大学生为了顺利就业,不惜伪造工作经历、等级证书和荣誉证书,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

2.道德冷漠

庄子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由于道德情感缺失,诚信沦丧,大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不轻易信任他人,缺乏服务、感恩和信赖意识。凡事对自己有利的就作为,不利的则不予理睬。面对社会的不公现象,大学生也不再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或者“自家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3.价值观扭曲

大学生本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受外界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影响,价值观开始偏移正确方向,例如大学生盲目攀比,追求物质享受,整天上网聊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以至于真正求学者少,逐渐沦为权力和物质的附属。他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经济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或者社会公德。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缺乏丰富的道德情感经历

作为学生,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他(她)们始终都生活在象牙塔,接受者正面的教育,在知识文化上大学生可谓是“富有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这一相对狭小、单纯的环境,加之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导致大学生成为了欠缺实践能力和体验能力的“贫穷者”。而且,现在许多大学一般建立在郊区,大学生四年的活动范围一般五点一线,即教室——饭堂——宿舍——图书馆——球场。由于这种地域和对象的限制,使得大学生更加束缚于书本与师生的简单交流之中,缺乏广泛的社会实践,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经历匮乏,当进入社会时,就表现出格格不入和难以适应的现象。王建华和牛浩的研究就表明,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这些主观因素, 决定了他们对道德情感大多数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 而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层面和实践层面, 即使有时有对某些具体道德情感体验的经历, 这些体验也是一种浅层次的体验。[6]

(二)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对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上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学校是教育的最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成长、成熟的培养皿。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成员,对子女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长久的影响。有研究人员就认为,家庭教育中,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教育观念和方式以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方面对个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发展、培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7]作为与家庭教育协同教育大学生的学校,其教育的方法、方式、体制也都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都偏重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家长希望子女“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忽视了道德情感教育;学校则强调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意无意忽视或弱化道德教育,导致学生虽然对道德观念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但缺乏行为与意识的协调性,不能做到知行合一。[8]因此,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表现出很奇特的现象,例如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能独立适应的大学校园。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材生们,专业知识丰富,道德情感却极端贫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败难辞其咎。

(三)社会不良思想与现象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消极作用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但外因的力量却不容忽视。社会始终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大环境,这一大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当今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性,各种思潮、价值观纵横交错,中国传统文化与多种外来文化并存。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形势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通过网络、视频、广播等各种媒介,让大学生难以置身事外,在各种诱惑下,其内心矛盾争斗不休,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很容易就接受到这些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甚至深陷其中。又由于我国处在转型时期,传统的旧道德体系彻底瓦解,社会主义的新道德体系尚不完善,社会法律、道德监督不力,市场经济的制度不完善,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有研究者形象的指出,很多情况下,法律还不能够有效地惩治那些为谋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违法行为,而与之相反的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却被认为是傻子;在发生利益冲突时,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反而占便宜。[8]面对这样多远、复杂、错乱的大环境,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就更容易迷茫、彷徨,导致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出现错觉,在道德情感上存在误区,甚至对道德产生情感上的拒斥。

三、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可行策略

从伦理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有这样两条主要的路线:一条是理性主义路线,强调的是培养道德理性;另一条是情感主义路线,强调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学阶段,是人一生当中最为美好的时光,青春飞扬、歌舞时尚、敢爱敢恨、喜怒哀乐等特点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道德情感在一次次洗礼中日渐成熟,这是其成为道德人的关键时期。因此说,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是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正是按照理性主义路线的这种模式来进行的,把道德知识的灌输等同于道德教育本身,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本身的需要。”[10]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能够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做出道德行为的问题,却无法使道德主体有足够的自觉问题“应该做”的问题,也就无法培养真正的道德人。如果道德教育长此以往的忽视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将使大学生群体产生严重的道德冷漠,怀疑和漠视道德行为,拒绝承担道德义务。尤其是随着虚拟社会网络话语权向大学生群体的转移,道德情感成为反应网络时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缺失道德情感的单面知识人对于大学生群体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都是得此失彼。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都应重视对其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实现知识传递与道德情感培养相结合

知识传递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而道德知识或者说道德理性的传递和生成,则必须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目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传递,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育:一是通过道德教育课程实行道德教育;二是通过专业课穿插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的传递或灌输,还是受教育者心灵情感的塑造。李建华教授就认为,道德教育可以看成是“对善的价值的关切并潜移默化、习与性成的情感活动。”[11]德育课是大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因此,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德育课程建设,改变传统只限于课堂的理论教学方式,增设情境模拟,使大学在课堂上能产生道德情感体验,将课堂教学与道德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样的,专业课也能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可以将其视为对大学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前奏。专业课是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约占四年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在专业课中渗透融入道德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道德情感,塑造正确的人格。教学中穿插道德情感教育,使专业知识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当授课教师与学生产生道德共同感时,大学生通过与教师在情感、心灵的交融,可以感受到某种感悟,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思想与行为的共通感,从而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陈宁在对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我们认为,高校教师需要致力于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实施情感性教学,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的育智功能和育情功能。[3]

(二)实现道德情感培养与道德实践活动想结合

从情感主义的道德教育路线可以肯定道德情感作为道德行为推动力的重要性,但是道德情感的培养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身心修养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单凭个体的道德直觉,它离不开道德情感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脱离不了整体社会道德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影响。对于道德主体而言,将个体与社会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便是实践——积极主动第投身于道德实践。不论是道德情感还是道德知识或理性,在本源上都来自于道德实践。人们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必然会社会整体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某种程度的道德共识,这就是社会道德相个体道德转化的过程。可以说,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相同情感体验的结果,只有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才能获得这种道德情感体验,才能产生道德情感,才有可能自觉的做出道德行为。有研究结果也表明,有54%的大学生认为,在各种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途径中,“各种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影响最深刻,最受大学生欢迎;而“班级活动”和“两课教学”这两种培养途径的支持率仅为16%和14%。[12]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演讲竞选、社会调研、竞技比赛 、科普宣传、社会服务等,能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充分的理解知识,学以致用,增强服务社会的热情,同时对于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提升。如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一方面帮助山区孩子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内涵,对生活充满热爱和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并在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中体现出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着与理论截然不同的知识,或者感受着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快乐感,能大大提升对道德情感的认识。

(三)提升自我认知与强化外部道德影响相结合培养道德情感

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体。维度首先包括自我认知能力,”[13]由此可见,自我认知能力是大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充分掌握和客观认识。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学习能力、相貌才艺、道德品质、交际能力等,这些优缺点在大学舞台里充分显露出来。大学生唯有充分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合理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才华。例如进入大学校园后,首先面临许多新的选择,如部门、协会招新活动,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在实践中学习,完善自我,提升能力,丰富情感。大学能否自觉的做出道德行为,关键还是在于其自我道德认知能力。外部影响力在此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网络、视频、广播等媒介对大学生的道德引导力,即通过媒介大力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树立远大理想;榜样的道德感染力,即通过在校园内宣传先进事迹、先进个人、模范人物等,尤其是一些同辈群体,能让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认识不深的大学生向其先进个人模范看齐,达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师的道德感召力,应从源头上引进教师管理水平高、道德高尚、敏锐的洞察力、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增广见闻,并促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大学生在一个和谐、优美、道德秩序良好的校园文化中生活,道德情感自然会快速提升;校园硬件的道德渲染力,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机房、宿舍、饭堂、操场等场所,以及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设施,以出版物、宣传栏、小标语的形式,适当进行道德价值观的引导。

[1] 宋希仁,陈劳志,赵红光.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058.

[2] 罗 石,郭敬和.试析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J].伦理学研究,2012,(1):14-19.

[3] 陈 宁.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调查及教育研究——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1,(6):89-92.

[4] 宋争辉.高校德育工作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107-109.

[5] 任德新,张 芊.论道德情感对道德理性与道德意志的驱动[J].南京社会科学,2006,(12):50-54.

[6] 王建华,牛 浩.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2007,(35):354.

[7] 李东旭.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3.

[8] 王兴兵,易连云.道德的误读: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反思[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41-42.

[9] 余潮青.大学生道德:问题、原因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4,(6):18-19.

[10] 张松德.激发道德情感与投身道德实践辩证统一——道德教育途径的新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8,(4):106-109.

[11] 李建华.道德情感培养的社会举措[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8-13.

[12] 袁红林,李 霞.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2005,(9):64-65.

[13]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1.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n the Moral Emo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ANG Yue-wang1, LIAO Xiao-ping2
(1.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 Hunan ,China; 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Hunan, China)

Nowadays moral e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s a lack of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and their moral emotion gradually restrained to be introversive, emotional and inconsistent, thus inducing the lack of integrity, moral indifference, values distorted. The reasons can be explored in such aspects as lacking of moral emotion experiences, failure educating of family and school, influencing of the social negative thoughts. To establish a positive moral emotion concept, we should focus on several problem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and moral emotion fostering, combining moral emotion cultivating and moral practicing, self-cognition enhancing and external moral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morality;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 moral emotion; emotion cultivating

G416

A

1673-9272(2013)02-0126-04

2013-02-02

唐跃旺(1984-),男,湖南衡阳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研究。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