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析

2013-01-21李国强

关键词:师生员工校园院校

李国强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析

李国强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高校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通过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培育文明安全、规范有序的校园安全文化。

高职院校;安全文化;文化建设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及本质

安全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自身生存发展进程中,为维护个体、群体,种族、民族身体健康、生命与财产安全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所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的总和。[1]安全文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全意识文化,如安全思想、观念、传统、习惯,安全理念、态度、情感;二是安全行为文化,即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使行为规范、科学、合理,能趋利避害,益于身心健康,利于财产安全;三是安全管理文化,如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标准与规章制度、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监督检查制度与应急措施,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四是安全物质文化,如保障个人(家庭)、单位与集体、社会与国家安全的防护设备、物资装备、安全防范设施与技术。[2]

人类的安全观念、安全行为、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防护设施与技术都直接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是社会性动物,其安全保障是最基本最直接的需要,是其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根本,离开人身安全,一切其他利益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要生存发展,要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就是要保障个体自身安全,同时在处理个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联系中,自觉地维护自身与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以及的人类共同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安全。只有社会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个人安全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因此,安全不仅是个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社会问题,这就是安全文化的本质。[3]

二、高职院校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截止2013年4月,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年招生人数占高校招生总数的55%以上,早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眼中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学习与工作的融合,校园与职场的交替。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是高职院校为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在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和生产生活等与学校管理有关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旨在保护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意识安全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其次是行为安全文化,主要是有关师生人身与财产安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第三是制度安全文化,包括教学安全、定岗实习实训安全、社会实践安全、交通安全、食宿安全、人际交往安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第四是物质安全文化,包括因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需要而使用的各种工具、设施、器具、物品及技术。

从上述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他的基本特征:一是开放性。高职院校与中小学封闭的校园比较而言,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没有封闭的围墙与外界隔离开来。一所高职院校几乎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有银行、邮局、网吧、超市、医院(医务室)、实习实训工厂,衣食住行娱乐购物甚至工作,都能在校园内进行,人员出入自由频繁。因此,解决高职院校安全问题必须与解决社会安全问题同步进行。二是复杂性。高职院校主要构成人员是青年学生,他们虽已成年,但涉世未深、社会经验欠缺,容易成为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同时又血气方刚,遇事冲动,容易成为安全事故的制造者。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与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侧重点的区别。三是敏感性。高职院校作为社会财富与人力资源比较集中的场所,是社会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生产者与创造者,其安全文化建设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社会安全稳定的晴雨表。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在“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安全已经日益成为人们自觉自为的需要。但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师生因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不力,安全防范与自救技能缺失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为维护人的最直接最根本利益,安全文化已经成为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综合素质,健全人格与心理必不可少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知识。

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高职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其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共性的基础上有诸多区别于中小学和本科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个性特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生产、加工、服务一线职业岗位,因此牢固树立师生“安全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重要。就高职院校安全工作而言,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倡导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牢固树立师生员工安全意识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以全体师生员工为本,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根本利益的根本。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增强师生员工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安全意识是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它具体是指从学校领导集体到各部门领导干部、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都严格信奉“安全无小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时刻践行“安全第一”的行为准则。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是否形成稳固的校园安全文化,关键是看从领导到普通师生员工思想心灵深处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和安全伦理是否扎根并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要求,从而按“趋利避害、安全至上”的要求去选择自己的行为,而并非只是仅仅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安全是每一个人自身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人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重要的客体,是创建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安全文化活动的倡导,需要人人参与。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当秉承“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的人本理念,以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载体,通过深入持久的创建活动,使师生员工“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得以潜移默化并内化为自觉行为。在创建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不同岗位职责的安全要求,提高安全领导者、组织者、执行者、监督者与参与者等不同角色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使高职院校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身心、财产安全得以保障,保持文明的校园秩序和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明水准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使师生员工安全价值观不断强化内化,形成有利于确保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行为规范、习惯和传统,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安全文化。

(二)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着力培养防范危险、快速应变的安全行动习惯

思想意识的树立必须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具有生命力。只有全体师生员工将安全思想意识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安全行动,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落地生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才会有坚实的保障,学校才能真正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安全行动习惯的培养要依靠每一个师生员工。高职院校的没一个部门,如保卫、教学、学生、后勤、工会、团委等,都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和服务特点,围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共同做好安全行动习惯的培养,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培养”的良性互动工作格局。

安全行动的表现有两种方式,一是积极主动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可能发生的危险,快速应对、处置突发安全事故,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动态行为,即“做什么”;二是消极被动,不采取显性的行为就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静态行为,即“不做什么”。静态安全行动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开展安全教育,学习了解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具体就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静态安全行动习惯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教育:第一,法律法规。要组织学生对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消防法》的专项学习,严格遵守法律,确保自身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第二,校纪校规。要在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过程中,一以贯之的进行校纪校规的学习,并进行考核,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有明确的判断,对违反的后果有清楚的认识,这是培养静态安全行动习惯的核心与重要抓手;三是安全常识。主要包括怎样预防和识别各种诈骗、怎样防止误入传销陷阱,怎样防止“网友”、“微友”的非法侵害等。

动态安全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靠实践,就是要求学生在突发安全事故情况下能迅速应对、处置,维护个人和社会公众的安全,以及在自身利益受不法侵害时能快速、有效维护合法权益。上述安全行为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强,但是,扎实过硬的安全防范技能和合理合法的法律、舆论维权手段,是大学生防范和处置各种危险,将危险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有力保障。就高职大学生而言,培养动态安全行动习惯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结合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进行职业安全防范技能培训。在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师和企业安全管理者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安全防范技能的教授和培训,并进行高仿真的模拟考核,这是防止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发生安全事故,避免人身财产遭受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二是进行消防、地震等灾害自救演习。要对学生分期分批的专门进行逃生、疏散、急救等方面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在灾害发生时能从容不迫,迅速有效地安全自救和救助他人。三是自主利用舆论、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维权实践。要通过高职院校师生的典型维权事例引导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主动寻求新闻媒体、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维权的维权实践,避免更大的损失,将已发生的危险和损害降到最低或得以补偿。

总之,培养安全行动习惯就是要让每个师生员工都能自觉地按照“安全至上”的最高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行为既能有效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与安全,又能使教学活动和生活秩序顺利进行,形成人人遵章守纪,个个行为规范的校园安全秩序。

(三)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堵塞安全漏洞,强化安全监督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安全文化的建设。“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都说明了制定制度的重要性。就制度安全而言,高职院校要认真落实“依法治校”要求,在校园安全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就是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因时因地因人的制定出完善的规范的安全规章制度,使师生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行。学校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学生宿舍、实验室、教室安全管理制度,消防、用电安全制度,网络安全制度,心理健全安全制度,实习实训安全制度,治安管理制度,公共安全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等。实践证明,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有法必依,就是要将安全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需要和积极行动。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使师生充分了解安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逐步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4]学校要通过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常识的考试、竞赛等形式,加深师生的记忆、理解和认识。通过校园典型安全事故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使师生认识到安全规章制度和常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校园安全和个人安全密切相关,不可心存侥幸,必须严格遵守。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是要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要严格执行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加强监督和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处置,对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人和事予以责任追究。对违章违纪的行为要进行公开曝光,对责任人要按章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要使违章人员及其周围人都受到教育、警示,以促进安全管制制度的更好落实。

(四)加大校园安全投入力度,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离不开人才、技术、资金和物质装备的投入。就高职院校物质安全文化建设而言,主要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保卫组织建设。高职院校保卫机构人员构成复杂,学历整体偏低。他们当中有复转军人、毕业留校生、转岗分流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各学校急需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型保卫人才。[5]第二,要做好传统意义上的人防工作。采取专职巡逻人员与兼职巡查人员相结合、固定值守与流动巡逻相结合方式,对校园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排查、处置。第三,要切实做好物防工作。实体物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推迟、阻止危险的发生,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要做好灭火器械、避雷设施的定期检查与更新。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宿舍门窗门锁要加固。尤其是学生宿舍,手提电脑,高档手机越来越多,银行卡、现金随意放置,盗窃案件居高不下,防不胜防。因此要求学生在宿舍安装小型保险柜保护贵重物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物防方式。第四,要与时俱进,做好技防工作。技术防范手段是人力防范手段和实体防范手段功能的延伸和加强,在安全防范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它已经带来了安全防范的一次新的革命。高职院校要提高认识,投入资金,购置、安装先进的监控视频、电子防盗警报器、门禁系统等技防设备,更好地为校园安全工作服务。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师生员工现实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要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强烈的安全意识内化为自觉的安全行为,同时要加大投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通过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将持续而充满活力。

[1] 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8,(2).88-100.

[2] 石 英,吴 超,等.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及提高校园安全文化对策研究[Z].2009年第14届全国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 92.

[3] 王 革 .推进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A] .朱永生. 安全文化是大学生人文与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兼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C] .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 周立华,周 敏.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探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33-136.

[5] 邓国林. 论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22-124.

Analysis of the Campus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 Guo-qiang
(Changsh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lege,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culture in campu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times t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o fulfill human’s overall and free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self-develop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demand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a sound personality and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ultivate safety culture in campus which is civilized, secure, normative and orderly through creating a safe and harmonious campu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s;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culture in campus

G471

A

1673-9272(2013)04-0144-04

2013-02-11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XJK011CZJ005)。

李国强(1973-),男,湖南宁乡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校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长管理要学会“望闻问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关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