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看吧,这书真不一般

2013-01-18厉飞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4期
关键词:老范手记柴静

文/厉飞

看看吧,这书真不一般

文/厉飞

元旦当天,阳光温暖,心情放松,开读新书。起身休息时,我爱人试读了几页,竟不肯再归还读书权,只好等她休息时,再立刻抢来读。如此拉锯了几个回合,兴致不减。

正是这本书,在不久前,惹起了几股有些传奇意味的抢书潮。

2012年12月15日,这本书的首发式在首都图书馆举行。出版社提前发放700张入场券,报名者却超过4000人,最终,几百名持券者未能挤进会场。第二天,作者在北京图书大厦签售此书,等候的队伍从地下车库一直排到长安街,到达签售点,需转26个弯。最终,6000多册书一售而光。

一周后,广州方所书店为这本书举办新书分享会,1000多人挤在书店外,有的人提前5小时来排队。

如此胜景,验证了出版社对这本书的信心——首印50万册。这个印数,是林青霞《窗里窗外》、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的好几倍。

如此胜景,说明这本书绝不一般。

这本不一般的书就是《看见》,而它的作者也很不一般。她才华横溢,擅写长文,洋洋洒洒数千字,读来却像是几百字,《杂种冯唐》因此名传一时。有人叫她柴记者,有人叫她柴姑娘,还有人叫她柴老师,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略带调侃地叫她“柴徽因”。而她的真名,叫柴静。她因在非典时期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采访而成名,因重视新闻中的人与人性而独树一帜,因坚持在博客中书写每期节目的长篇采访手记而广受关注。这些采访手记,为《看见》一书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依据,可谓“天道酬勤”。

《看见》对我的吸引,是从封面开始的。充满笑意与善意的瞬间,纯净无暇,让人心变得柔软,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看见》对得起这种期待。它的文字是朴素的,和让她获得演讲比赛一等奖的《身边的人》一样,几乎没有华丽词汇,根本没有刻意煽情,用的是最简单的句子,却一样有动人的力量。这是来自真实的力量。透过这种不一般的真实,我们能“看见”很多,收获很多。

我们能“看见”柴静在转型之初的苦痛:刚进央视做新闻节目,无所适从的她不会写评论,眼神缺少和嘉宾的交流,节目内容缺乏深度,身上散发着失败的味道。如今功成名就的她没有掩饰自己当年的狼狈,无疑给处于迷茫中的打拼者以激励:挺过阴霾,便是晴天。

我们能“看见”柴静工作的艰辛:为采访被超期羁押28年的人,她头顶炎炎烈日,步行5公里去山里的看守所;为寻找失踪的贩卖假古董的犯罪嫌疑人,她深冬坐车去江西,半夜车熄火了,她冻得哆哆嗦嗦在后头推车,身上都是泥点;汶川地震,她坐在村民摩托车后座上进灾区采访,工作结束后,暴露的皮肤完全变成棕黑色。由此知道:人生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们能“看见”柴静的工作理念:有个实习生写解说词,说什么“遒劲有力的大手”,柴静给删掉了。实习生和她理论,她说,我们要少些修饰。实习生说这样表达不出感情,柴静告诉他,写得客观平实,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涵的感情。多生动的写作课!

我们能“看见”柴静的义气:柴静平时喝酒只泯一小口,总被朋友老范她们批“没劲”。老范遇险后平安归来,柴静却是喝得最多,醉倒在桌子上。

我们能“看见”柴静的清醒:她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

我们能“看见”的,还有时代的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命运的变化。

我们能“看见”更多,只是难在此处写下更多,因为十年的时光,留下的印记实在太多。这些印记,不只是柴静的,更有那些受采访者的。沿着这些印记走下来,我们将能学着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去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我,体悟人生。说起来,这应该是这本书最不一般的地方。

□本栏编辑/厉飞

猜你喜欢

老范手记柴静
老范的故事
我的航天员手记
跟谁说
编辑手记(四则)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八月手记
卖苹果的老范
不会写诗的老范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
布袋山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