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智慧青岛打造幸福海湾

2013-01-17陈薇荔

中国公共安全 2013年9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青岛市青岛

本刊记者 陈薇荔

青岛虽然并非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但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青岛的许多基础建设走在了前列,无论是网络基础设施硬件还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困难的部分——部门间的统筹协调,青岛都有较好的经验供其他城市借鉴。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提出,青岛城市性质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与滨海旅游度假城市,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智慧城市是利用一系列的新技术,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从而对各类城市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形成一种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状态,其本质在于令人和物更和谐,人们生活更幸福。要建设智慧城市,需要信息基础设施的铺垫、智能化等新技术的支撑、城市人文社会环境的配合等等条件,青岛在这些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幸福城市呼唤智慧升级

在某周刊自2007年开始评选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中,青岛从2007年至2012年始终名列前茅,在2010年和2012年更是位列榜首。据了解,这个排名主要是从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等指标来评定的。

青岛这座城市之所以给人较强的幸福感,是经济、自然、城市建设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经济方面,青岛拥有一批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双星集团、利群集团等。这些企业打造出的知名品牌,使青岛荣获了“中国品牌之都”的称号。在自然条件方面,青岛兼备季风气候与海洋气候特点,冬暖夏凉,曾被入选为“世界最美海湾”城市,并成功举办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帆船比赛。

较好的综合环境为其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如在此基础上将其现有资源科学整合、协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将会使这座城市的生活更便利,使人们在其间生活的舒适度更高。

网络信息基础建设领先

青岛在智慧城市的基础——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具有优势,信息化普及率较高。截至2009年末,青岛互联网用户累计达到161.4万户,固话用户达到294.2万户,移动电话达到842.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41.5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了168.11万户。按照青岛2010年公布的人口普查公报,青岛常住人口871.51万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82.43万户。照此推算,青岛互联网用户数占家庭户数57.15%;固话用户占家庭户数104.17%;有线电视用户占家庭户数85.53%;数字电视用户数占家庭户数59.52%;移动电话户数占常住人口96.69%。良好的信息化普及程度使青岛于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

2010年6月,青岛启动了“无线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截至2012年,WLAN热点数达到9000余处,AP接入设备数12万余个,主要城区和重点区域基本实现了无线宽带网络的无缝覆盖。2012年7月,青岛成为国家第四代移动通讯TDLTE网络建设试验的城市。截至2013年初,基本实现了青岛市南、市北、崂山高科园区域、李沧南部区域的连续覆盖。此外,青岛还正在进行公交车4G网络体验活动。4G的带宽高达50-70M/S,可以流畅观看高清电视和视频,通过4G转WiFi的方式,市民可以通过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支持WiFi功能终端,享受4G网络的高速带宽上网。目前青岛正在进行小范围安装测试,将来会根据试点运营情况,在多路公交线路上建设,进行免费体验活动。

青岛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甄庆生介绍,目前青岛全市基本实现全光网络,并完成了无线网络升级。作为首批十二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之一,三网已覆盖全市,有线电视双向传输已经实现。

本地智慧产业提供支撑

青岛本土有不少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海尔集团是全国知名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它所提供的家居集成解决方案以及U-home智能化解决方案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许多正成为经典案例。海信集团则在数字家庭、交互电视系统、移动终端、智能交通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推出了多款解决方案。

此外,青岛在软件产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青岛的“东园西谷北城”和千万平米软件园区工程推动了一批骨干软件企业的成长。2012年,青岛产值过亿的软件企业超过16家。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认定2011-2012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通知》(发改高技[2013]234号)中,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这些本地的智慧相关产业的发展,可给青岛的智慧建设以支撑。

政府重视智慧青岛建设

青岛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在山东智慧城市总体布局之下的。2013年1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山东”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突出重点,培育智慧产业。依托济南、青岛、潍坊、威海、济宁、淄博、日照市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技术,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企业。

在山东省的规划下,青岛智慧城市建设不甘示弱。当前,青岛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年末,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就“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进行招标采购,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将为“智慧青岛”提供战略发展规划。

为统筹推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工作,2013年2月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成立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青岛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青岛市长张新起亲自担任,小组成员包括了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城乡建设委、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市政公用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农委、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城管执法局、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通信管理局、青岛高新区管委以及青岛下辖各区、市的负责人。从这份小组名单就可看出,青岛没有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划归为某个部门,而是举全市之力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重点项目带动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既要有统一的顶层设计,又要有重点项目带动。

据了解,青岛港正努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一流的智慧港口;青岛肉菜全程追溯体系也将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基地远程无线监控,在云计算、数据仓库深度分析等方面探索智慧流通。

“青岛市应急指挥调度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无线数字校园建设”、“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无线校园网络工程”、“物联网技术在空调器上的研究与应用(海尔物联网空调)”、“青岛市数字化城管无线数据采集项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青岛啤酒移动销售管理系统”和“无线传感智能监控系统在太阳能大棚里的应用”共8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定的首批山东省“无线城市”示范工程。

“众e通”是青岛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项目之一,于2010年6月在青岛市南区湛山街道办事处试点,2011年10月开始在青岛市南区各街道办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1月,通过“众e通”系统已经受理家庭刷卡缴纳水、电、煤气费、通信费4000多笔,实现交易金额50多万,个人政务查询16万多次。

承办盛会往往能成为城市智慧建设的加速器。青岛作为2014年世园会的承办城市,已经启动了“世园会数字化园区规划”。据青岛世园会执委会数字化园区办公室副主任蔡挺介绍,青岛世园会的“数字化”包含非常多的系统,包括基础设施、通信、安防、智能交通、公共广播、信息发布、智能导览等。

由青岛一家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一套集森林防火的指挥调度、人员定位、短信收发等数据信息交互为一体的森林防火系统,已经在山东一些重点防火林区实现了100%信号覆盖,提高了森林防火指挥调度效率。该系统目前正向新疆、甘肃等地的林业地区推广。

此外,中国联通云计算基地落户青岛,并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数据中心。

重点项目在智慧青岛推进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电子政务应用显青岛模式

智慧青岛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电子政务。通常在很多地方,电子政务比较为难的是各个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协同,然而,在青岛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青岛从一开始就将协调统一、集中管理的思想贯穿到电子政务设计规划中。

2002年,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立项,青岛成为试点地方政府。在这一年,青岛提出,要建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电子政务总体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青岛政务系统逐渐发展成“四统一分管理体系”和“861”体系,以及基于其之上的三个集约化的模式。

所谓“四统一分”,是指统一机构、规划、网络和软件以及分级推进。在青岛,电子政务规划及建设全部统一,同时出台《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进行规范。除了公安等特殊机构可搭建单独系统,各部门原则上不允许单独建设跨部门的纵向网络。全市各个部门通用的业务系统,都由电子政务办公室来集中统一进行开发部署,各部门自己的专业应用,也要求基于统一大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青岛各区市、各部门负责本级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

所谓“861”体系,即八个平台、六个中心、一套目录。八个平台即:政务网络平台、安全支撑平台、公共服务门户平台、基础办公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流程管理服务平台、多媒体协作平台、知识管理服务平台;6个中心包括:应用服务中心、信息交换中心、政务数据中心、Web服务注册中心、认证授权中心、容灾备份中心;1套目录指全市机关统一的组织机构、人员角色、信息资源、应用服务资源、权限控制等信息的管理服务目录体系。

三个集约化的模式包括: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应用共享服务。这十年前提出的三大模式与当前云计算IaaS、PaaS、SaaS三大运营模式惊人一致,被一些专家归结为“青岛模式”。而对“青岛模式”的解读,按青岛市电子政务办公室所描述则更为深刻,是指青岛市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在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下探索出来的一种机制化的模式,这种机制在长时间约定俗成的推进过程中,有可能会沉淀出一种独特的文化。2005年,青岛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当前,青岛模式的电子政务平台已经初显成效。比如青岛的行政执法体系已经量化处罚裁量标准,将过去集中在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行政处罚权行使过程和处罚结果的情况全部在网络上留下痕迹,可以监督,有据可查。

结束语

青岛虽然并非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但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青岛的许多基础建设走在了前列,无论是网络基础设施硬件还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困难的部分——部门间的统筹协调,青岛都有较好的经验供其他城市借鉴。

青岛的十二五规划目标中,提出要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功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提出要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相信未来青岛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会更加完善,使青岛成为一个更加幸福的海湾。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青岛市青岛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智慧城市时代的电子政务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