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苯并(a)芘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2012-12-28鲁青杉包东东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11期
关键词:助滤剂苯并芘油茶籽

鲁青杉 包东东

(1、新疆库车县质量与计量检测所,新疆 库车 842000;2、阿克苏地区质量与计量检测所,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苯并(a)芘风险控制技术的研究,对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油茶籽油质量安全水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试剂

基础油:包括压榨油茶籽油(原油)、浸出油茶籽油(原油),活性炭,硅藻土、活性白土。

1.2 试验仪器、设备

Agilent-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带荧光检测器、多环芳烃分析色谱柱,美国安捷伦公司),GPC-全自动定量浓缩仪(德国LCtach公司),电子分析天平,移液枪,其他实验室必须仪器及耗材,过滤设备。

1.3 试验方法

本试验以油茶籽油为研究对象,具体设计方案按表1进行。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加工工艺处理的油茶籽油苯并芘残留量检测结果见表2。

2.2 精炼加工用的基础油苯并芘含量水平

由表2可看出,在油茶籽油中压榨原油、脱色油、浸出成品油、浸出毛油均含有苯并芘,其中压榨原油、浸出毛油含量均超国家标准限量要求,尤以压榨原油为高,超出限量标准一倍以上,达22.27μg/㎏。

2.3 压榨原油不同加工工艺苯并芘残留量比较

由表1方案1可看出,本次试验的精炼用基础油压榨原油本身苯并芘含量较高,在用活性炭与助滤剂硅藻土混和物过滤脱色工艺中,基本可除去原油中的苯并芘,尤以1%活性炭与助滤剂硅藻土的配比为佳,几乎可吸附脱色前油品中的苯并芘。以0.5%活性炭与助滤剂硅藻土的配比脱色工艺则可吸附95%以上的苯并芘,基本无残留危害。方案1中的1-4试验则说明浸出溶剂肯定不存在苯并芘,方案1中的1-5试验则又说明位正常过滤工艺所需的温度(100℃)不足以使苯并芘含量提高。

2.4 脱色油(浸出)不同加工工艺苯并芘残留量比较

由表1方案2可看出,本次试验的用油浸出油本身有一定量的苯并芘,用1%或0.5%活性炭与助滤剂硅藻土脱色,均几乎可吸附掉脱色前油品中的苯并芘。而脱色油继续加热到280℃2.5h后,则又可使苯并芘含量增加4倍多,超过了国家限量标准,预示了高温脱臭工艺有可能使苯并芘含量增加。而用不含活性炭的助滤剂硅藻土脱色则几乎不能除去残留苯并芘。

2.5 成品油(浸出油)不同加工工艺苯并芘残留量比较

由表1方案3及方案2可看出,经过脱臭工艺处理的脱色油(成品油),脱臭使苯并芘含量增加了近3倍,这进一步说明高温脱臭工艺使苯并芘的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3-2和3-3的处理方案给出了除去油品中残留苯并芘的方法。

3 结论

3.1 未经合理处理的油茶籽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苯并芘,尤以精炼所需的各种原油为高。

3.2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除去苯并芘的关键工艺为过滤脱色工序,不同的过滤剂对苯并芘的残留量差异很大,以1%活性炭与助滤剂硅藻土混和配比为佳,几乎可除去油品中的残留苯并芘。

3.3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的高温脱臭工艺可使苯并芘残留量较大幅度提高,应采用合理工艺进行有效控制。

[1]赵月兰.化学致癌物质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及其危害[J].肉品卫生,1996(10):24-26.

[2]王丹.食品安全隐患-苯并(a)芘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132-135.

[3]万红丽,周光宏,陈明,等.烧烤肉制品中3,4-苯并(a)芘检测的前处理方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4):140-143.

[4]万红丽,周光宏,徐幸莲,等.肉制品中3,4-苯并(a)芘的残留与检测[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 (2).

猜你喜欢

助滤剂苯并芘油茶籽
DPR5000助滤剂自动加药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为什么烧烤食物不宜多吃
纤维素助滤剂与硅藻土助滤剂在硫黄制酸装置上的合理选用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油茶籽粕中茶皂素的优化提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棉籽及棉籽油中苯并芘的来源研究
世界首条水酶法油茶籽油规模生产线建成
保德选煤厂南部区煤泥水系统系列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板式过滤机助滤剂喷涂量的影响因素及量化分析
电子舌传感器快速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棕榈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