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去”与“站住脚”——从“中兴”被禁看中国企业在国外如何保护自己

2012-12-28章杰衷

互联网天地 2012年12期
关键词:思科中兴走出去

文 | 章杰衷

随着全球经济转冷,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不断抬头,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近些年来中国企业和其产品在国外遭遇各种不公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就在10月份,我国又有两家大型企业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而更为令人惊讶的是,这次做出裁决的居然是堂堂一国立法机构的美国国会。美国国会在10月8日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并建议相关美国公司尽量避免同华为中兴合作,以避免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此举一出,华为和中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一系列合作项目相继遭到封杀和再审查,损失愈亿。就连原本定好参加的WP8首发也无故被微软取消,华为和中兴正面临在北美地区的全面困境。

美国国会对华为和中兴的调查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并且这次事件也是数年以来针对华为和中兴的一系列事件的一个高潮。早在2011年2月,华为收购3Leaf系统公司的计划被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否决之后,美国相关部门针对中国通讯企业各种不公正判决就层出不穷。大家不禁要问,美国政府部门楸住华为和中兴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事情的原因说来很简单。早在事件发生当时,业内人士就分析思科或许就是推动美国国会作出决定的幕后推手。之后经过了1年多时间,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更加清晰了。10月2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揭露出思科以国家安全为由,参与游说国会进行对华为的审查。该文章称“国会山三个不同国会办公室的高级工作人员都表示,一些美国高科技公司曾向国会游说,用与思科相似的措辞,要求增强对华为的审查”。同时根据美国政治捐献数据库的数据统计显示,思科从1998年就开始游说国会,15年来累计金额高达1572.52万美元。

思科系统公司,曾经号称是“永远也不会倒下”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近些来却已经风光不再。在2011财年,思科收入为432亿美元。而同期华为收入为320亿美元,两者的差距已经缩小到百亿美元。而在北美市场,面对中国公司的廉价企业IT设备,思科传统的利润来源正不断受到挤压而缩水,于是在缺乏应对手段的情况下,思科就走出了煽动政治力量这步棋。

很显然的,作为北美地区的大佬,谁动了思科的“奶酪”必然会遭到相应的打击。思科的行为实际上只是一种企业行为,但发生时间又恰逢美国总统大选,所以其政治份量被无限放大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整个事是一件特例,但同时又是一桩非常有典型意义的特例:揭示了我国公司在国外面对同行企业的政治游说和贸易保护主义时要如何生存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已经有大量的企业走了出去。自从第一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以来,也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其中有成就,也有不少委屈,学费也交了不少。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是在成长的,在海外的行动也逐渐成熟。现在基本没有听说因为违反当地法规,没有遵守行业规范而被逐出市场的这种低级错误。我们的企业也都重视自身形象,注重产品质量和维持良好的服务。像华为和中兴这种级别的大公司,都已经是非常规范的国际化大公司了。但即使如此,依然避免不了不工整的排挤和倾轧,中国企业似乎已经走进了一个政治陷阱。

当然如果悲观地将美国国会一纸“建议”视作是走到了“死胡同”,那么中国企业在海外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基本信心。面对挫折,首先要做的是端正态度。就笔者自己来说,听说了这次事件的第一个反应是欣慰——当然这里面并没有幸灾乐祸的含义。从好的方面来说,毕竟要美国一介堂堂国会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实际上是把华为、中兴摆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要知道美国国会的“建议”一般是针对国家或是区域性组织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已经具备了足够强的实力。

中国企业实力的增长必然会对本地传统企业造成冲击,如果这些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竞争比较充分的,那么问题还不大。越是竞争充分的行业就越是说明开放度高,没有什么企业可以一手遮天,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只要做到懂法遵法、质量是生命、顾客是上帝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生存环境。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我们已经开始涉足他国一些保守的、垄断性比较高的行业市场,像这次华为中兴所涉及的电信设备业务就可以说是北美最不开放的市场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和国外公司打交道,要如何见招拆招,也是这几年大家才开始面对的新问题。

为什么中国企业频遭调查?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因为调查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有利于别人,或者是对别人造成的损失不大,但对于中国企业却可以说是致命一击。我们很多的海外企业,在“国际友人”看来是锋芒毕露,于是别人在感叹和赞佩的同时,也多了一份警惕和厌恶以及羡慕嫉妒恨。其实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双赢,这里并不能去追求吃掉对方,也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尤其是在对方所掌控的地盘,更是要在保证对方的获利情况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双方合作才是确保自己在海外市场能够站的住脚的重要一步。

眼下华为的海外利润已经占总体利润的70%,中兴也有50%。国际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公司越大往往采取的行动就越有限。在这种束手束脚的情况下,要做出一个合适选择是很难的,这是一种企业运营的艺术。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谨慎对待企业所面对的每一个问题,多考虑几步今后的发展的形势,不能一味的被财报数字所蒙蔽。华为和中兴这次在美国的“折戟沉沙”其实早有端倪:华为在2007年的时候收购3COM公司失败,接着2008年和2009年连续2次再度收购3COM公司失败,2010年华为又在北美3大电信巨头摩托罗拉的无线网络设备业务竞购中失败,这些都已经体现出北美市场对于来自中国同行业竞争的不友好,但是华为和中兴的扩张形势并没有因此受到阻滞,这才让思科如坐针毡。

走出去是第一步,但接下来如何站住脚才是更关键的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是一项长远的计划,尤其是面对本土势力根深蒂固的行业,需要往复多次才能打开缺口,不能指望收购了几个本土大企业就完成了业务的当地化、就能够在当地站稳脚跟。这不仅是操之过急,更是把自己的“野心”过早的暴露在别人面前。并且还有两句俗话说的好,“强宾不能夺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首先是要明确自己企业的身份,是外来的“客”,从感情上来讲,一般当地人是不会支持一个外来的企业的;其次是要掂量自己的实力,虽然我们的企业大多是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企业距离“世界霸主”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在“软实力”方面,我们企业的定价权、发言权和影响力更是远远不如几个老资格的国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指望规则百分百的好用,即使这个规则还是由人家来定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展业务就不能孤注一掷式的“进攻、进攻、再进攻”,而是应该像打太极一样。做到你来我往,进退自如,进行长期化的渗透,避免硬碰硬的直接对抗。当中国企业的业务和本地企业的利益相互交织在了一起,真正融入了当地经济,这个时候要是有人再想动我们的企业,那么同时也会造成当地企业的损失。当对方“杀人一万,自损三千”,甚至是“杀人一万,自损一万”的时候,也就没有人再敢来发动什么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企业这才可以说是真正站住脚了。美国对于欧洲企业就没有那么多的调查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一个欧洲企业,其资本可能是美国银行控制着,其销售渠道要依靠当地公司,就是企业决策往往美国人也有相当的发言权。凭什么美国要反对一个由自己人做出来的决定呢?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在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我们的企业需要多思考自己的战略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冠以“政治壁垒”,也不能光冀望祖国政府能以政治手段来对应——毕竟我们现在的翅膀还不够硬。而且以政治手段对应经济挑战往往是很愚蠢的一件事,这次思科打的这张牌就不怎么高明,不仅自己因为政治献金而折损了形象,也让其他国家的行业竞争者对美国的电信设备市场产生担忧。况且思科自身在中国也有很广泛的业务在展开,获利占其全球收入的3%~4%,如今思科的通信设备广泛进入中国的商业、教育、政府和家庭通信市场。所以一旦中国企业做出相应的对策,那么可以说思科这次的游说将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当然,也没有人希望双方斗个两败俱伤,大家都是更愿意看到中国企业以一个更为成熟、更为稳健、更为负责任的形象出现在世界市场,希望这一点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实现。

猜你喜欢

思科中兴走出去
思科新一代防火墙帮助客户实现全数字化计划
谢彩霞
中兴通科0元购中兴通税讯60%股权
俞义方不再担任 中兴手机中国区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