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德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基准

2012-12-22沈善增

检察风云 2012年22期
关键词:崇德亨廷顿农耕

文/沈善增

崇德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基准

文/沈善增

当今世界,对文明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无论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但论争双方都默认了其理论的基本前提:文明已由人的创造物的积累,演变为国家、民族的立身之本;就像财富本来是为人所用的,但演变为财产几乎就成了一个人的全部价值。正是在文明被认为至关重要的话语背景上,中华文明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重视。

倡导崇德文化的必要性

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是,中华民族(按2005年的统计资料,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汉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人脉、历史、文化未发生断裂,仍然充满生命活力,人口最多的古老民族。如果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糟糕的文明(最近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被或明或暗、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地这样告知),那就只能得出文明与民族的生存、发展毫无关系的结论。不能接受这样荒谬的结论,那就只能承认中华文明也许是当今世界最优越、最先进的文明(如果文明可以作这样的比较),这是为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所考验、所证明的,是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同世界普世文明的文明。

在这一点上,我们(站在中华文明基本立场上的人)与亨廷顿截然不同。亨廷顿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根本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他虽然说,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各大文明之间要进行对话,但他对此前景是“悲观”的。他研究的重点是,美国(或者扩大为西方)如何在文明的冲突中未雨绸缪,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看来,文明只有特殊性,没有普世性。

亨廷顿得出这样的结论毫不奇怪,因为他的理论可以说是崇力文化话语在当代最重要的果实。而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崇德文化,优越性正来自崇德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也就是崇德文化。我们在“文明”是“文化”的积累成果意义上使用“文明”一词,因此,从崇德文化角度看来,文明虽然一定有地域特性(因为交流是文化的最根本的功能之一,无特性就无所谓交流,地域特性是文明的一种重要特性),但又一定是具有普世性的,是能为人类所共享的。

这就可以解释一个有意思的事实,与亨廷顿持相反观点的西方“普世价值”论者,却与亨廷顿的思维方式何其相似。亨廷顿的理论有个潜在的前提,就是所谓的“欧洲中心主义”、“西方文明优越”论。亨廷顿要“提醒”的是西方政治家,本来优越的西方文明正面临中华文明(亨廷顿把中华文明概括为儒家文明,可见西方学者对中华文明多么隔膜、多么无知。可悲的是,相信自己传承了中华文化道统的中国学者,很多还及不上他,他至少还对儒家文明表示应有的尊敬)、伊斯兰文明的严重挑战,再不惊醒,文明的强势地位可能失去。在这一点上,西方“普世价值”论者的理性自觉还不及亨廷顿,他们理论的预设“公理”是,西方世界的一些价值标准(还是文艺复兴时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价值标准),就是普世价值。所以,相信文化普世性的“普世价值”论,直接推导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结论,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更霸道、更颟顸,也更具危险性。从同是崇力文化的角度来观照,对这种表面相反、实质一致的怪现状,就一目了然了,不过一个红脸、一个白脸而已。但由此也可以看到,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弘扬中华文明,倡导崇德文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

中华文明之所以那么优越,就因为2500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

从崇德文化角度看,人类历史开始于和谐社会,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合作关系,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起了纷争,以强凌弱,迷失于崇力文化,但社会分崩离析、环境日趋恶化、人际冤冤相报、因果恶性循环的前途,开始使人警醒,向往和谐社会,这其实是历史的回归,对人性善的回归。

因此,崇德文化之“德”,是指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品质;崇力文化之“力”,是指为个人与利益小团体谋利的能力。崇德文化是“无(超越)我”的文化,崇力文化是“有(执著)我”的文化。但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因此对一种历史现象是“崇德文化”还是“崇力文化”的判别也是复杂的。判别主要依据其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价值多元”还是“价值尚同”,是“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标志。

东方有崇德文化话语,也有崇力文化话语,西方亦复如是。我们论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崇德文化,但从本质意义上,不能说西方文明的核心是崇力文化。因为在我们看来,崇德文化是正面的文化,崇力文化是负面的文化,判别正面与负面,与判别善恶一样,也以是否有利于社会化生活为标准。文化有正面与负面、精华与糟粕之分,文明就是正面的成果,是人类的共同遗产。然而,当今世界以西方话语为主流话语,而现代西方话语又是崇力文化话语占主导地位,以崇力文化来阐释西方文明精神,故而,这个意义上的“西方文明”,也可以说其核心是崇力文化。也正是针对这样阐释的“西方文明”,才提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崇德文化”这个命题。所以,本文选取中华传统崇德文化与西方现代崇力文化为样本进行比较。

崇德文化产生于农耕文化,崇力文化产生于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逐利文化,包括商旅文化、殖民文化与海盗文化。农耕文化是居民的文化,游牧文化是武士的文化。农耕文化以家庭、家族为社会细胞与系统,游牧文化以团队、集团为社会细胞与系统。农耕文化以亲情为人际关系的纽带,用礼义来规范;游牧文化以利益为人际关系的纽带,用契约来约束。农耕文化重历史传承,重在“久”;游牧文化重新奇开拓,重在“强”。农耕文化推崇圣人,游牧文化崇拜英雄。农耕文化是过日子的文化,重“和光同尘”、远悦近来,整体的安定、统一,以保持整体内部的多样性与发扬个性为前提;游牧文化是以战争为生活常态的文化,重竞争、征服,整体的效率、团结,以权威与实力为转移。农耕文化是崇德文化的一大支柱。

农耕文化使社会生活稳定、持久,是由保持家庭、家族的传统来实现的。或者说,家庭、家族在这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家族是农耕社会的基础。中华农耕文化主要的特色有两条:一是以祭祀保持道德精神的传承,二是以历史理性替代偶像崇拜。

崇德文化在宗教观、价值观方面体现为人本主义,崇力文化在宗教观、价值观方面体现为神本主义。人本主义也是崇德文化的一大支柱。

崇德文化表现为和谐理念、建设思维,崇力文化表现为冲突理念、战争思维。和谐理念、建设思维同样是崇德文化的一大支柱。

从以上简略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道德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基础。“道德”观念的价值取向就是普世性。在“道德”价值的基础上,“仁”、“义”、“礼”、“智”、“信”、“廉”、“忠”、“孝”等价值才能被正确界定,不走极端。真正具有普世性价值,人们是乐意遵守的。因此,老庄之道、孔孟之道、禅之道,尽管几千年来遭到百般歪曲、篡改、遮蔽、打压、妖魔化,却一直积淀在中国人的人格深层,成为中华民族青春常在的精神源泉。有学者说,你们说中华文化优秀,但优秀的都在书本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中华文化都是很糟糕的。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错的,也是很沉痛的话,但是浅见。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整体人性大爆发,就可以证明,中华优秀文化不仅留存在书本上,更积蓄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感受到这种爆发,也深为之感动的中国人,昨天还可能为弥漫中国的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而唉声叹气、痛心疾首;时过境迁,又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怨天尤人、灰心丧气的心理状态中。对伦理道德现状的不满,正说明心头有杆崇德文化的秤。

中华崇德文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崇德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命哲学是最高明的哲学;崇德文化是当今中国与世界解决危机、走出险境的最有效的法宝。

崇德文化是解决当代社会危机的法宝

所以,中国的有志、有识之士的责任,就是把潜意识层面上的崇德文化,提升到显意识层面上,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自觉意识。中华崇德文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崇德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命哲学是最高明的哲学;崇德文化是当今中国与世界解决危机、走出险境的最有效的法宝。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了崇德文化丰厚的思想资源,保存了崇德文化圣火的火种,积累了丰富的弘扬崇德文化的正面经验与离弃崇德文化的反面教训,有责任、有义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向全人类奉献这份无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首先要把中国的事情搞好,把中国的人文环境搞好,唯有这样,才能担当得起历史赋予我们民族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文化符号哲学的鼻祖、《人论》的作者恩斯特·卡西尔说得好,人不能把握一个现实世界,只能把握一个由文化符号构成的观念世界。这也意味着,人转变观念,就完全有能力创造一个新世界出来。崇力文化符号构成的“观念世界”已经日薄西山,人心呼唤崇德文化的新世界。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崇德亨廷顿农耕
Formation of L10-FeNi hard magnetic material from FeNi-based amorphous alloys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模仿人类“尬舞”的动物们
崇德向善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人亨廷顿相互作用蛋白14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在胚胎期大鼠脑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