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2012-12-21俞佳友

中国记者 2012年10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民情学子

□ 文/俞佳友

(作者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长兼《浙江日报》记者部副主任。1974年4月生,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人,1992年参军,1996年入党,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国记协第八届理事会特邀理事。)

我经常问自己,当记者为了什么?我想,就是要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做到执行力、公信力至上。怎样当一名好记者?那就是要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倾听群众的呼声,走进百姓的心灵,因为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根。

2012年,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广大党员的信任下,我作为浙江省5万多名宣传文化系统人员中的一员,荣幸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职责之神圣。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做一名好记者是我的最高理想,帮助别人是我的最大快乐。我经常问自己,当记者为了什么?我想,就是要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做到执行力、公信力至上。怎样当一名好记者?那就是要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倾听群众的呼声,走进百姓的心灵,因为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根。

2011年6月,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以我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开始试运作,在《浙江日报》设立“佳友民情快车”栏目,一年多来,发动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捐款近3000万元,办实事百余件,受惠百姓超30万人次。

当选党代表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好党代表的作用,我的体会是:第一时间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为了谁”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为当好群众的“当家人”和“代言人”,增强党代表履行职责的能力。6月10日,浙江省党代会一结束,我又带领“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进山区、下海岛、跑社区、深入基层一线、吃住在山区农户家中,宣讲省党代会精神,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

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关键是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在下基层调研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真正领悟了群众立场的真谛,才会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群众。

3个多月来,我们走访调研了30多个县市的150多个农村、社区,运用省委机关报的权威性,关注大多数群众的需求,反映大民生;运用《浙江日报》的号召力,寻找媒体“合作伙伴”,互相借力解决民生难点;运用党报影响力,协调、推动政府职能部门破解民生难题。

今年7月,我们在下基层采访中,发现在经济欠发达的浙江部分山区和农村,仍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考上大学后,无力承担学费。“佳友民情工作站”也陆续收到不少寒门学子的来信,信中表达了考上大学愁学费的担忧,希望好心人伸出援手帮一把。

比如,温州永嘉县岩头镇小茅垟村周志强,高考分数出来后失眠了,他说上大学费用难以支付,不知道该怎么办。从丽水市缙云中学走出来的丽水市文科状元涂津葳,今年以691分的高分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但高额学费却是压在他家头上的一块巨石。

为唤起更多好心人关注寒门学子。2012年7月18日起,由“佳友民情工作站”主导的省级主流媒体为民帮忙联盟,会同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推出“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大型爱心行动,牵手各地关工委、团组织等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帮助贫困大学生圆梦大学。一个多月时间,爱心捐款超过2000万元,为2000多位寒门学子筹到学费。目前,善款已全部发放到各位学子手中。

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像对父母那样善待他们、像对亲人一样为他们服务。目前,“佳友民情工作站”承担着浙报集团的信访接待工作,对来访读者和群众的诉求,我们及时做好解释疏导和调查处理工作,不激化矛盾,不推诿责任,使其成为表达社情民意的一个窗口;对于宜公开见报的呼声,我们通过内部报道等进行反映,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依靠谁”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也是真正的英雄。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今年6月,我们下基层采访中,倾听普通农户、农技员、乡镇干部和种植大户的述说,发现不少乡村农技员年龄老化、一身多职、人员短缺等问题,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制约着农民创富、农业生产、农村发展。

随后,我们在《浙江日报》要闻版推出“关注乡村农技员缺失”系列报道,提出在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是农民迫切的期盼。同时,我们在报道中提出了通过政府引导,发挥民间力量的观点,得到了各方的赞许和认同。报道推出后,引起了各级农办和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全省各地正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和新产品种植大户,加快农技员队伍的建设。

绍兴市上虞市章镇章家埠村村民黄志贞,丈夫因患癌症2011年去世,还欠了6万元债。今年8月,黄志贞的小女儿叶杭洁考上了大学。50岁的黄志贞说,女儿读大学的费用全靠已成熟的2000公斤红心猕猴桃,否则没钱交学费。黄志贞一家种有2.5亩猕猴桃,成熟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我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在“佳友民情快车”微博发布爱心认购消息,一天内筹集到6300元学费,还卖掉了滞销的猕猴桃。

看到一箱箱猕猴桃被装上车,叶杭洁感激地说:“真没想到《浙江日报》这么关心贫困学子,有那么多爱心人士认购猕猴桃,帮我解决学费问题。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我在《浙江日报》刊发报道的同时,运用党报影响力,协调、推动政府职能部门重视民生问题。9月3日,上虞市章镇镇政府组织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与各大超市进行农超对接,日前已签订销售合同6.5万公斤。

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关键是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

三、“我是谁”就是要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好“我是谁”。9月初,我回到担任过两年半农村工作指导员的青田万阜乡,一走进高山蔬菜种植基地,数十位村民就把我围住了,介绍高山蔬菜今年增加到2500多亩,说我帮他们打响了“刘基菜园”品牌,解决人才、技术、信息等难题后,高山蔬菜卖得很俏,收获时每天都有几百元的收入。

临回杭州时,村民们送来50多公斤茄子、刀豆等高山蔬菜,这是老百姓给我的最好礼物。目前,万阜乡的2500多亩高山蔬菜园成为温州市“菜篮子”的后方基地,年产值超过1200万元。2011年,万阜乡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比3年前的人均收入翻番。今年,我成功注册的“刘基菜园”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获得浙江省农博会优质奖。

今年8月28日,在小学生快开学时,我特地带着学习用品和巧克力赶到金华市东阳六石街道新建村油塘自然村,看望去年帮助过的四胞胎孩子。2005年7月,村民施向红的四胞胎孩子出生后,一家六口人长期住在危房里,孩子们看病吃饭的钱一直没着落,眼看着生活快撑不下去了。2011年9月4日,我在下乡采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采写了《四胞胎的贫困生活》在《浙江日报》上刊发。报道见报后的第二天,就有好心人帮忙解决了孩子吃饭的钱。6万元,够四个娃十年的伙食费了。

这之后,在我的呼吁下,四胞胎孩子搬离了原来住的老房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全部解决,看病就医都免费。今年,当地街道和村里给四胞胎家庭安排了四间房的地基,免除五六万元费用,明年夏天就可以住新房了。

施向红说,是我改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让孩子有了未来。

党代表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如不久前我们报道的的《那双手,不忍多看——关注大山深处空巢老人洗衣难》《妈妈,你不要走远——关注留守儿童母亲在家门口找工作》《谁为那杯水保温——关注环卫工人工作间隙的喝水问题》三组报道,就是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普通平凡中凸显人间真情。

一个月内,我们在丽水、温州等山区建起的1000多所爱心洗衣房,帮助山区一万多名空巢老人解决了洗衣难的问题。让2000多名留守儿童母亲在家门口找到工作,3万多环卫工人工作间隙喝到了热水。

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拜群众为师,做百姓亲人,贴近群众的记者才有家,融入百姓的党员才有根,我将一直行走在路上,永远不停下为民服务的脚步。

基层,才是新闻的富矿;民间的普通群众,才是我们的导师。我想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是我前行的方向。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民情学子
用好“民情诊所”解民忧
一颗滚烫心 满腔为民情
杏林组曲·学子赋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浙江日报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打造舆论监督“升级版”——从浙江日报《一线调查》说起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探索——以浙江日报的实践为例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