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2012-12-21王浩斌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2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色

● 王浩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 王浩斌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不仅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理想目标、理论诉求与文化政治、实践本质与模式特征,而且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伟大旗帜,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及理想目标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首先需要我们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它涉及到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从历史起源或逻辑起点的角度来讲,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当然,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国家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开始的。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他真正的拉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号角。从邓小平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是低级阶段,用邓小平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正是因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邓小平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区别于建国初期我国以苏联为榜样而建设的具有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特征的社会主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张运用市场经济来活跃经济建设,主张通过调动个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张共同富裕可以先让一部分发展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总之,这种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范式,也不同于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范式。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允许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甚至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但绝对不能就此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或本质特征在于允许存在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因为不论是商品生产还是市场经济,不论是共同富裕的“先富”策略还是允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都只是在手段而非目的的层面上来讨论的。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既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手段,那么,这种社会主义就其实质而言,其主体部分或者说就其精神实质来讲,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所指引的根本前进方向,其“特”是居于次要地位,作为手段而存在,并不影响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而“社”则是主要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指的是运用市场经济甚至非公有制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但这种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机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不在其“特”,而是在其“社”上,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精神实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它既具有社会主义的共性特征,同时也具有社会主义的个性特征。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在于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社会主义,那么,就此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或者等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发展战略部署,这种社会主义的发展范式同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讲的社会主义也有很大差距,按邓小平的讲法,这种社会主义不是每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而是中国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这种社会主义严格来讲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那么,它的理想目标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相比自然有些不同。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也有论述,具体而言,就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邓小平看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了不起的事情。”[3]这就是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及文化政治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当代诠释,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形成、发展及逐步完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理论诉求。

当然,仅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都是党的指导思想,它除了带有一般的理论诉求及其理论属性之外,这种理论体系承载着一定的政治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表征着一种具有深厚理论底蕴和政治价值导向的文化政治观。因此,在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诉求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观。

作为一种文化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仰和文化软实力。实践表明,要有效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而要继续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治,需要我们做到:其一,推进理论创新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其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及模式特征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我们还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及模式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也面向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可以说,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当然,仅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已经有了论述,那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实践本质主要体现在: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在本质上体现为形成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足点是中国基本国情,那就是目前正处于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主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是六项建设,前文讲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时还包括2012年7月23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所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本质属性在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深入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尽管将其称之为“中国模式”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具备了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所应该具备的模式特征:其一,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取得的三大成就之一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二,实现了对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模式特征;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模式特征在于不断地回答了实践提出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这些无疑凸显了时代发展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需要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还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关系;三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种关系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理论主题、实践本质、模式特征、制度设置等多个层面和领域,是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五种关系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7]其它的一切关系问题,都是这种关系派生出来的,譬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及其发展,我们面临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我们又必须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当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之时,我们又面临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等。

[1][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52.305.

[4][5][6][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7.14-15.6.6.

D24

A

1009-928X(2012)11-0005-0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研究”(11BKS017)部分成果之一。作者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责任编辑:袁志平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