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2012-12-09蔡艳丽综述审校

医学综述 2012年20期
关键词:小脑脑出血脑梗死

蔡艳丽(综述),罗 勇(审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

临床上使用的经颅小脑顶核电刺激仪(以下简称“FNS仪”)是模拟动物实验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设计的,采用数字频率合成仿生物电,通过粘贴于两耳后乳突的随弃式电极贴片,利用电场效应,直接穿透颅骨,将安全有效的刺激脉冲电流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区。电流可达到脑内较深组织,作用于脑细胞和脑血管,对人的脑部进行电刺激治疗。

FNS治疗脑血管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但与FNS可启动“预防性及治疗性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conditioned central neurogenic neuroprotection,CCNN)机制密切相关。CCNN是 Reis等[1]在1997年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CCNN是机体本身固有的自身保护机制,受内外环境刺激后被激活,通过促进有利物质合成增多,抑制有害物质合成,使大脑对缺血、缺氧等伤害性刺激的耐受性增高,并可持续一段时间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CCNN是通过激活一系列神经反射而产生的神经保护反应。FNS后产生的神经保护作用是CCNN的典型代表。汪晓玲等[2]在国内外大量实验基础上总结了FNS后产生CCNN的可能机制:抑制炎性反应、降低缺血半暗带的电兴奋性、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生长。

1 FNS与脑梗死

1.1 FNS仪可改善运动功能 近年来,脑梗死的治疗一直是神经病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但如何提高疗效一直困扰着广大医护人员。1991年 Reis等[3]发现,电刺激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的小脑顶核后,可使梗死体积减少40%以上。1997年,杨军等[4]率先报道了 FNS 仪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FNS对轻、中、重不同病情程度的脑血管病患者都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观察FNS后梗死区、血肿区的血流明显改善;FNS后患侧脑血管阻力降低,脑血流改善,健侧血流也得到改善。其后,FNS仪因其安全、有效、无创等优点在临床上逐渐被推广。大部分脑梗死患者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是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根本,也是使患者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分析实验,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中国卒中量表等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简式Fugl-Meyer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以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从不同角度得出结论:FNS仪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4-5]。

1.2 FNS可改善脑梗死的其他症状 大量研究表明,FNS不仅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还能改善脑梗死引起的其他症状[5-9]。研究发现[5],FNS在改善面瘫、大脑皮质觉醒及睡眠方面疗效独特,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的伴随症状,如头晕、眩晕、头痛等,可使70%的患者肌力提高1级以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减少0~14分(对照组0~10分),平均积分减少(5.56±3.32)分[对照组(2.36 ±2.40)分]。谢冬玲等[6]将 FNS 用于小脑梗死的患者,治疗1个月后发现FNS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45.8 ±6.7)分,较对照组(26.9 ±7.3)分有较大改善,表明FNS能有效改善小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的恢复。将FNS用于75例假性球麻痹的脑梗死患者,用洼田饮水实验、改良的Frenchay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FNS治疗对改善假性球麻痹有比较确切的疗效,能改善患者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还有研究表明,FNS可减少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持续时间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7-8]。加用FNS仪治疗30 d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失语商值,表明FNS能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9]。

1.3 FNS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 自发现FNS可减小脑梗死体积后,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其机制进行探讨。动物实验已证实其机制与FNS可抑制炎性反应、降低缺血半暗带的电兴奋性、抑制神经元凋亡等有关。临床研究证实,FNS治疗脑梗死与以下机制有关[10,13-15]:FNS 可降低血浆神经肽 Y,升高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减少血浆内皮素1分泌,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神经肽Y、血浆内皮素1降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升高,将有利于脑血管的舒张,血液黏稠度降低,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的黏附,从而改善脑血液循环,改善梗死病灶的缺血状态[10-12]。F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S100(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主要分布于星形胶质细胞内)水平,表明FNS有保护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作用[13]。李光勤等[14]研究发现,FNS能提高体内的抗凋亡蛋白APO-1/Fas、Bcl-2水平,发挥抗凋亡作用,并认为这可能是FNS治疗脑梗死的机制之一。FNS可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一氧化氮水平和抗氧化能力提高及丙二醛水平降低,从而降低了自由基对脑的损害[15]。但FNS对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还存在争议。FNS可缩短听觉诱发电位各波和波间的潜伏期,可缩短体感诱发电位中枢传导时间,感觉传入通路功能改善,提示FNS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纤维的电传导特性而起作用[16-17]。动物实验已证实FNS可抑制脑缺血后的炎性反应,而临床尚无相关报道。

2 FNS与脑出血

脑出血是脑卒中重要的一部分(占20%~30%),其常规治疗主要是脱水、调整血压、防止并发症,治疗手段较脑梗死局限。研究发现,FNS能改善脑出血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其机制与FNS可改善大脑循环,增加大脑皮质的局部脑血流,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关[18]。康进等[19]在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加用FNS治疗,无再出血及颅内压增高等不良反应,其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认为使用FNS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神经、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加速患者的康复,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脑出血患者FNS治疗,可使脑水肿完全消退时间减少,平均减少4.8 d[20]。FNS治疗脑出血21 d后,通过CT测量血肿体积,发现血肿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同时中国卒中量表评分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1]。有学者认为[22],FNS能明显缓解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占位效应,减少了手术治疗带来的组织水肿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避免了使用甘露醇带来的肾功能受损或电解质紊乱,这为不适宜手术及运用甘露醇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且FNS与甘露醇联用可提高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血肿的疗效。但生命体征不平稳,或脑出血急性期不是FNS的适应证。

事实上,FNS对不同病情程度、不同部位、不同症状、不同时期的脑卒中患者都有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的作用。

3 FNS与脑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常见的心理障碍,是指脑卒中后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持续2周以上,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患病率为30%~50%,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将FNS仪用于PSD患者,取得了预期疗效。

将FNS用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8分的脑卒中患者,治疗2周后患者抑郁症状即有改善,3个月时改善更明显,表明FNS对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改善作用[23]。FNS与百忧解联用治疗50 d后,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明显增高[24]。FNS与氟西汀联合治疗2周后PSD患者症状即有明显改善,较氟西汀组起效更快、更明显,减轻了抑郁症状,改善了神经功能缺损[25]。在口服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加用FNS治疗PSD,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值下降更明显,血中5-羟色胺的水平较前明显升高,而单纯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升高不明显,并推测FNS可使脑内神经元合成5-羟色胺的含量增加[26]。朱晓钢等[27]认为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较大,通过FNS改善病损区供血情况,使大脑5-羟色胺释放增多,减少患者的服药不良反应,不用抗抑郁药即能改善PSD患者的症状。尤志珺等[28]发现FNS治疗20 d后,PSD患者血浆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上升,PSD患者的抑郁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并认为FNS治疗PSD的可能机制是FNS促进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显著改善脑血流量。

由此可见,FNS为PSD提供了一种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

4 FNS与血管性痴呆

据WTO统计,在中国,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占痴呆的62%,是中国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组成部分。VD是目前唯一可有效防治的痴呆。VD患者存在全脑广泛的脑血流灌注降低。目前的治疗重点主要是改善脑动脉硬化,研究表明尼莫地平、多奈哌齐等有确切疗效,但其对V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作用不明显,而 FNS可弥补这一不足[29-30]。

史欣等[29]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及百会穴及口服活脑冲剂治疗VD,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性成分,受物理特性刺激的影响小,是反映认知功能客观敏感的指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治疗效果较尼莫地平组疗效好。FNS和多奈哌齐联合应用,可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30]。吴冰洁等[31]用经颅多普勒观察到 FNS治疗可使VD患者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通过比较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发现,奥拉西坦联合FNS治疗较吡拉西坦联合曲克芦丁的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的痴呆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32]。高压氧并用FNS也能有效提高VD的疗效,治疗组的显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54.3%),治疗组的中国卒中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改良的社会活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33]。

5 FNS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部分TIA最终发展为脑梗死,因此有效控制TIA将从很大程度上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目前对TIA的治疗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对症处理。Li等[34]和李彩萍等[35]将 FNS用于22例TIA患者,治疗20 d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由(4.59 ±3.32)%增至(10.34 ±3.13)%,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而未用FNS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由(4.68 ±3.20)%增至(5.10 ±3.29)%,差异无显著意义,表明FNS治疗能明显改善肱动脉内径反应性血管充血功能,并推断FNS可以改善TIA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改善TIA患者的预后。由此可见,FNS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为TI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FNS与TIA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于进一步观察FNS对TIA的临床疗效及机制。

6 其他

除上述脑血管疾病外,FNS还被报道用于其他精神神经疾病,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抑郁症、帕金森病、贝尔麻痹、乙型脑炎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等,还可用于心律失常、眼科疾病,甚至在心肌梗死治疗中潜力很大。

FNS治疗时选择的部位是在两耳后乳突处,该处是小脑顶核在体表的投射点。治疗时可每天1~2次,每次30~45 min,频率多选择198 Hz左右,治疗强度70%~120%,主要依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调整。疗程可短可长,对疾病的早、中、晚期均有疗效,对轻、中、重度疾病均有治疗效果。但FNS治疗疾病的最佳干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临床研究证实,FNS对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的影响较小,常见不良反应为电极粘贴处皮肤发红、发痒,少部分患者在治疗时有头痛、发胀、酸痛等不适,适当调整治疗参数,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不适感。

7 结语

FNS作为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脑血管病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反应,FNS可从多方面、多靶点对大脑产生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随着对小脑顶核奥秘的不断探索,FNS治疗脑血管病的机制将更加完善,FNS在临床的应用将更加有利于患者。

[1]Reis DJ,Golanon EV,Galea E,et al.Central neurogenic neuroprotection:central neural systems that protect the brain from hypoxia and ischemia[J].Ann New Acad Sci,1997,835:168-186.

[2]汪晓玲,刘竞丽.电刺激小脑顶核在脑缺血大鼠中的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J].医学综述,2010,16(4):481-484.

[3]Reis DJ,Berger SB,Underwood MD,et al.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reduces ischemic infarction elicited b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1,11(5):810-818.

[4]杨军,张拥波,董为伟,等.电刺激小脑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初步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6):370-372.

[5]吴卓华,林杰,李少明,等.经皮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8):1006-1008.

[6]谢冬玲,朱丽芳,刘惠宇,等.电针配合小脑电刺激治疗对小脑梗塞患者平衡障碍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7):29-30.

[7]万琦,诸兴明,杜宇平,等.仿生电刺激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2):59-60.

[8]王世宇,闻安强,刘洪波,等.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445.

[9]刘竞丽,李劲频.电刺激小脑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初步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2):85-88.

[10]董荣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42):107-108.

[11]谭秋芳,游斌,汤正才.电刺激小脑对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医师进修杂志,2001,24(9):28-29.

[12]张如富,李瑾.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浓度的影响及其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2):97-100.

[13]喻志源,骆翔,王伟,等.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和S100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3,10(3):141-142.

[14]李光勤,董为伟,李国秧,等.小脑电刺激对脑梗塞患者抗凋亡蛋白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5):271-273.

[15]宋建良,诸国嘉,孙新芳,等.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对自由基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8):472-474.

[16]李焕英,包士华,付晓华,等.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和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8,27(19):55-56.

[17]张晓梅,朱晓峰,黄昕艳.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循环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24(3):40-41.

[18]李立新,肖春云,李伟仕,等.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68.

[19]康进,陈燕.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40例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1,32(6):882-883.

[20]张伟.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配合药物治疗脑水肿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5):122.

[21]李国艳,徐忠祥,于娜,等.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8 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1592-1593.

[22]程峥青,赵虹,汪涛.小脑生物电对脑出血后血肿及周围水肿吸收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15-16.

[23]罗丽华,雷进,隆昱洲.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情感障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13-15.

[24]郭钢花,李哲,乐林,等.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8,3(4):248-250.

[25]李叶芳,李伟锋,夏锋,等.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5):792-793.

[26]刘竞丽,李劲频,董为伟,等.电刺激小脑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26-1927.

[27]朱晓钢,汤蕙,王放,等.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生物电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56-4557.

[28]尤志珺,周少华,席刚明.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西部医学,2009,21(11):1909-1911.

[29]史欣,韩颖,刘青蕊,等.电刺激小脑顶核及百会穴合并口服活脑冲剂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1,18(2):73-77.

[30]戴建武,曹莹,胡志兵.多奈哌齐联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3):52-53.

[31]吴冰洁,岳崴,杨静.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血管性痴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1):1054-1055.

[32]梁飞宇,郝天袍,杜晓红,等.奥拉西坦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5):505-507.

[33]赵国祥,王立阳,孙祥喜,等.高压氧并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5):748-749.

[34]Li CP,Tu L,Liu XQ,et al.Effects of stimulating 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on internal diameter of brachial artery in the elderly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Chin J Clin Rehabil,2005,9(13):194-195.

[35]李彩萍,涂玲,刘晓晴,等.低频电刺激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6):360-361.

猜你喜欢

小脑脑出血脑梗死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双胞胎在这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