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愉快入园的情绪

2012-12-01张建萍

教育艺术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小班常规物品

张建萍

在幼儿同,好多老师对付这些哭闹的孩子,大多需要两种方法,奖励和吓唬。“你最乖了,如果你不哭,我就给你糖吃,或者给你妈妈打电话,让她早点来接你,好吗?”或者“你再哭,你看,门口有个妖怪,它专门吃爱哭的孩子,小心让他听见了,到那时,我可不管了”或者“那好,你哭吧!我现在就给你妈妈打电话,再不让她来接你了!”等等,这些方法最初可能得到一点点效果,但治标不治本!其实,“哭”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正常、本能的反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需要老师走进他们的心里,只要老师细心观察,注意积累总结,就会找到应对“哭闹”孩子的方法。

第一,幼儿入园前,家长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生活上自理。小班幼儿都是三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才初步有了生活自理的权利。但对现在多数家长来说,往往剥夺了他们的权利。什么都不让他们干,自己能做的也不让他们做,比如穿衣服、脱衣服、吃饭等生活习惯,都由成人代替了。其实,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过分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以至整个身心的发展。放手,让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他的自信心、控制情绪会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营造让孩子“笑”的环境。孩子发现环境变了,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哭闹”是必不可免的。就象孩子不能去医院一样。一旦发现穿白大褂的就会哭。保持班中和谐的气氛,孩子在情绪上也会受感染的。如果老师搂抱一下孩子,或者老师规定:谁不哭。就让他多骑一次“大马”,小班幼儿很喜欢争得这种奖励。哄孩子的方法有许多种,关键是要转移孩子的情绪和注意力,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式。

第三,老师要做好自己的情绪自控。成人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是良好的示范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哭闹现象严重,首先老师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嫌吵闹,就会把所有的气都撒在孩子身上,这样,他们就会更恐惧,哭得也就更厉害了。所以教师应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切断恶性循环,主动耐心、微笑地帮助孩子。孩子也会慢慢地和老师亲近起来。

第四,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常规是断绝孩子哭闹的良师益友。刚入园的幼儿,什么都需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尤其是生活的常规更需要自己独立地完成。老师在教其他幼儿常规时,对哭闹的孩子也有一点的转移,他就会自己慢慢停止,就好象“没有观众,演员还怎么演戏?”孩子一天两天哭,时间长了,养成了常规,他就知道,再哭是没有用的,即便他还想哭,也会跟着其他孩子参加活动的。

第五,用心理安慰品应对分离焦虑。3岁左右的幼儿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让他们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或亲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往往会产生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幼儿初入同时的综合症,而心理安慰物品能给孩子带来熟悉的感觉。所以,人同初期可以让孩子带着一些喜欢的物品,例如小枕头、小毛巾、妈妈的围巾等,这样可以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记得我刚来幼儿同时,小二班有个小男孩,每天午睡时,他都会抱着一个小水杯,刚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终于明白了,虽然是个小水杯,但对他来说,那是他的一切,有了它,他才会感到安全、踏实。教师和孩子熟悉后,要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的兴趣点,适时让孩子忘记心理安慰物品。去适应小朋友,适应新的环境。

第六,家园联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人同初期,教师可以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孩子情绪不好时分散其注意力,从而缓解其恶性情绪。家访,以家长朋友的身份去家里做客,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地接受你。或者也可以用手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教师和妈妈通电话这一举动,则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妈妈的朋友,值得信赖,无意中拉近了师幼距离。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老师象邻家阿姨,自然随和;又象自家姨姨、姑姑,毫无生分;更象妈妈的好朋友,值得依赖,无需紧张、害怕、退缩,哭闹也就慢慢消除了。同时,家长在接幼儿回家的路上,也要跟孩子多聊聊幼儿园有意思的事,同时露出十分向往的意思,但不能太过分,过犹不及。

另外,精彩、快乐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孩子的心理寄托!活动组织好了,孩子感受到了快乐。自然就会消除恐惧感。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去,这样,孩子随时就会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就感。“娃娃家”游戏的组织也可以缓解孩子情绪,让他感受到愉快。这不仅因为毛茸茸的动物和娃娃、各种玩具家具适合他们的兴趣特点,而且因为娃娃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幼儿对家庭的依恋。所以老师要随着孩子们需求和兴趣的变化,随时增加餐具、家具等物品。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希望每一个“祖国的小花朵”都能够在幼儿园里竞相开放,茁壮、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

青藏兵站部格尔木幼儿园)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

猜你喜欢

小班常规物品
再去小班看看
常规之外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图画捉迷藏
破常规 获巧解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
粗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