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与外语文化教学探究

2012-11-28谢美蓉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学习者

谢美蓉

(广东警官学院,广东 广州 510232)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各国间日趋频繁的联系,跨文化交际日益彰显其重要性.然而,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障碍使得跨文化交际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深受结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传授“纯正”和“抽象”的语言形式,而脱离了语言文化的环境.不少学者在研究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人类的关系,提出许多重要见解.这些研究对外语教学都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在外语教学中强调了解目的语文化和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为广大外语教师所认同.然而对于如何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尚难达成共识.本论文拟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解析跨文化交际能力,讨论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并探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文化意识以及贯彻文化教学策略.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是语言形式所反映的内容.对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固有看法是:文化先于语言产生,语言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级的阶段的产物.语言产生之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又起到了推动作用.早期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1]写道:“文化是一种复杂现象,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后来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2]在书中也将语言定义为:语言是有环境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反之亦然: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如果一个人要想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他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与其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任何语言都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文化母体中.由于英汉语言国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物质文化环境不尽相同,两种语言直接反映的文化也有差别.再者,语言交际必须是建立在交际双方共知信息的基础上,只有当说话人依据这方面的知识所表达的内容与听者依据这方面的知识所形成的预测和判断相合拍时,理解才能成功,交际才得以进行.对于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有些是很细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民族、习俗文化的差异

关于民族文化方面:民族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遗产所形成的文化.各个民族及其国家由于其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也不尽相同.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和方言等.我们知道英汉语言中的许多成语和典故是不可直译的,因此对于习语、典故大都采用意译或直译加注.整个人类文化有其共性,而各民族的文化更有其个性,正是这种民族个性导致了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关于习俗文化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在天象、颜色等方面都表示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尽管中、西方民族在语言上有差异,但有其思维的共性.由于语言在反应并构成人类认知、思维的同时,也是和文化有着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尽管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系统迥异,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含义便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使得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涵义”成为可能.颜色本是物质的光学特征,但英汉两种语言关于颜色的许多词,在各自的文化里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英语red象征意义是“危险”(red for danger),而汉语里的象征意义却是“喜庆”,“吉利”,和“权威”(如“大红喜事”、“走红”、“红头文件”).每当我们仔细对比中西两种文化中有关日常生活和习俗方面的差异时就会发现其表述与理解是迥然不同的.例如:有位老外与中国朋友聚餐,他掏出烟盒在国人面前晃了晃,询问他们是否要抽烟,众同胞都客气地拒绝了.这老外便自顾自地跑到阳台上去喷烟吐雾.中国朋友诧异地感慨:“老外不懂敬烟”.中国人都是将烟塞在你手里再殷勤地为你点上火.这缘于中西方的礼貌方式互不相同,西方人认为若你拒绝就意味着你不需要,他们决不会多问你一次,那样等于逼迫你从事不情愿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尊重对方的意愿才是礼貌上策.

2.2 地域文化的差异

关于地域文化方面:人们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待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会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的个性和差异.例:“龙”(dragon)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吉祥”、“高贵”、“权势”,有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是至尊帝王的象征.中国人骄傲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望子成龙”、“龙飞风舞”、“龙腾虎跃”等成语也可反映出“龙”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但在古希腊和罗马的传说中,“Dragon is a crocodile—like a monster which can gush smoke and fire from its mouth”,一般没有褒义,也很少用“dragon”来形容人.“dragon”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同明显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词语的文化内涵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3 跨文化交际能力

3.1 关于交际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关于“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 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HYMES[3]指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能分析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

(2)能分析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

(3)能分析得体的语言形式;

(4)能分析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错误.HYMES所谈到的交际能力的第一部分可称为语言能力,而其他部分则被认为是语用能力.实际上,交际能力不仅与语言因素有关,还与语言心理和文化背景有关,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2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它与同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解决的是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问题,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时对同一语境中交际行为和交际信号的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文化干扰的排除能力,解决的是同一语境中不同文化之间交际规则的碰撞和冲突问题.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一种文化的编码信息必须在另一种文化里进行解码.由于文化差异,人们编码和解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毫无疑问,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许多误解,尽管在跨文化交际的情况下,大量的信息由于文化的共性可以等值传递.许多外语教师深信跨文化交际教学对外语教学至关重要.诚然,跨文化交际教学必须要有恰当的模式和必要的手段,因为其本身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外语教学应该是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通过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学习者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灵活性.文秋芳[4]等学者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该模式除了包括前人所讲的交际能力以外,还增加了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该模式的组成部分见图1.

图1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可以看出,跨文化能力包括三个部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处理跨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既不是CHOMSKY的语言能力,也不是HYMES的交际能力,但包括了这两种能力.

4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由于外语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所表达的文化的渗透,语言教学的过程也就自然应该包括对该语言国家文化介绍和了解的过程.近年来,关于在外语教学中是否进行文化导入教学已成为语言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束定芳[5]等外语研究者们对于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文化导入早就提出了概括性原则.

4.1 关于文化教学的原则

著名语言学家邓炎昌[6]认为:“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文化教学应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关联原则;第二,适度原则;第三,实用原则;第四,综合原则;第五,科学原则.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时应严格遵照以上五条原则;明确教学中的文化点必须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充分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对目标语文化的诸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与此同时,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在语言教学中贯穿文化教学,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4.2 文化差异与外语文化教学策略

文化是当今学术界较为时尚的一个词语,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内容[8].然而,由于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同,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关注文化也就成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又一难题.目前由于“对语言的理解受到特定文化经验的制约”[9],要提高英语水平,不仅需要精通英语语言本身,而且需要了解和体验语言文化.因为语言与文化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故此,在外语文化教学策略上,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文化素养,建立并强化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应将跨文化的交际性作为教学的主导原则,以语言的应用及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积极引导学习者全面提高跨文化意识;其次,教师应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中西方文化之异同.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十分广泛的,对一个非本族语学习者来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掌握过程,需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综合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要了解文学与哲学方面的,还要了解其国家民族的历史、人文观、世界观等,而且要了解大量的社会风情和社会习俗.值得注意的是:重视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并不等同于讲授某些社交礼仪或宗教图腾等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习者掌握目标语的认知机制与其母语的不同,并透过这种不同更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或人类经验.换言之,文化同样不能被当作是某种知识来传授,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新颖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或工具供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差异,重视文化干扰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有针对性地介绍西方文化习俗,逐步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认知能力,使其进行有效的交际.

5 结语

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多类型的结构体系.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和载体.语言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的干扰.因此,准确地理解中西方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对于语言学习者,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外语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指导学习者了解分属不同体系的中西方文化,更要引导学习者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从深层次上认识其文化差异,以利于排除以后遇到类似的文化障碍.总之,在当今的全球化教育环境中,教师应将“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放在首位,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泰 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1921:221.

[3]HY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Harmondsworth:Penguin,1972:281.

[4]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R.E 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5thed)[M].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88.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506.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跨文化学习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