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雨中的人性“安魂曲”:影片《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叙事学比较分析

2012-11-22喻青青

电影评介 2012年4期
关键词:拉贝金陵教官

电影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是叙述者把信息传播给接受者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叙述者为了自己的目的,必定要对文本进行改造,叙事就在这个过程诞生。在叙事中,事实上叙述者是控制一切的人,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叙述者似乎在躲在叙事文本之后(之中),以某种视角来叙述故事。虽然,叙述者在某些时候看起来像是影片的作者,比如,在用画外音叙事的片段里,总给人这种幻觉,同样,叙述者有时候好像是附在影片中的某一位人物之上,用那一位人物的视点来看待影片中的世界,比如说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影片。

在2009年与《南京!南京!》同时上映的还有另外一部由加仑伯格执导的电影《拉贝日记》。当时影迷对于两个片子的主要争论点就在于哪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更为准确。影迷们对此褒贬不一。

《南京!南京!》在叙事上采用了外观者的角度,以全局者的眼光去审视和还原历史,而《拉贝日记》在叙述上却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以一个参与者——拉贝的视野去回忆那段岁月。支持《南京!南京!》的人说《拉贝日记》把拉贝神化了而同时弱化了中国人的作用,支持《拉贝日记》的人说《南京!南京!》把拉贝弱化了而把中国人的作用放大了。至于这两部电影那部准确地反映出了当时的那段历史,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没有人能说好。影迷是倾向于承认一部力求还原真实历史的电影《南京!南京!》呢,还是喜欢接受一个老者讲述以前发生在自己身上故事的电影《拉贝日记》?虽然说《拉贝日记》讲述故事的主观性很大,肯定不会很客观,可是《南京!南京!》的真实性又比得上2007年上映的另一部由美国导演比尔•古登塔格执导的纪录片《南京》吗?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也不好回答。

相比较《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这两个由于在叙事角度的不同而引发的争论。《金陵十三钗》就讨巧得多了。它不去追究当事历史的真实与否,而是一开始就以个人回忆的口吻作为全片叙事的视角。片子从一个人支离破碎的回忆讲起,它没有力图去还原一段历史,而是承认一段历史的发生(日军侵入南京城),而后选取其中一段讲述一个过来人亲历的故事。这样一来影片就模糊了时间,使得影迷不用去费神地分析和推理《金陵十三钗》所反映的历史是否真实,而是让观众把兴趣点和注意力集中到电影中的故事中去。这样一来,电影便就回归到了其本质的使命——讲一个很好的故事,凭借故事去打动观众。因此《金陵十三钗》也确实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据《好莱坞记者报》消息,张艺谋执导、好莱坞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金陵十三钗》,目前在中国本土拿到4亿人民币(约6600万美元)票房,成为2011年中国票房最高国产片。(腾讯娱乐讯2011年12月31日11:14)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人”是银幕形象的主题。作为一名导演必须掌握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塑造的规律和方法,只有将人物塑造得深入得当,这样创造出来的影视作品才会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两部片子在人物的刻画方面多多少少的也有些差异。两部影片之中的中国军人形象、中国妓女、日本人形象、以及外国人形象都不同。

关于军人部分,两部影片都在前半段描写,抗争到彻底牺牲。

《南京!南京!》中中国军人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大多是软弱的,是一堆逃兵。他们甘愿放弃抵抗,交出武器,举手投降。只有极少数个别的以刘烨扮演的留守南京的国民革命军军官陆剑雄,带领其自己的部下拼死抵抗。但是陆剑雄的勇气并没有给他带来胜利,而是最终被俘虏。然后和其他被俘的士兵以及绝大多数举手投降的士兵被集体枪杀。但是《金陵十三钗》中的中国军人形象则都是勇敢的誓死抵抗者。电影里面没有正面大量去描写中国军人的抵抗行为,但却突出表现了以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为代表的一小团中国军人的抵抗行为。当所有的战友都牺牲后,李教官依然一个人与日军展开斗争,虽然最后李教官被日军乱枪打死,但是李教官的牺牲却是英勇的牺牲,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身体与坦克对抗那段,极其壮烈感人,升华也神话了中国军人的精神。这与《南京!南京!》里面中国军人被俘虏后被屠杀的悲凉之死是完全不同的。而且《金陵十三钗》中的李教官形象居然还有点了好莱坞大片硬汉的形象。他有点被神化的感觉。李教官不但枪法极好(狙击敌人一枪一个准)而且很有计谋(用手雷散落在地上,藏在隐蔽处用狙击枪引爆)。李教官在战斗期间就如同一个救世主般,让人们看到了一丝丝打败日军的可能,他用狙击枪射击,子弹穿过教堂楼顶的彩色玻璃杀死那个企图强奸教堂中女学生的日本兵,那一刻他分明就是上帝的使者一般,执行了上天的审判。李教官最后被日军乱枪射死跌落下楼,用身体引爆早已掩埋在周边的手雷,与那些日军同归于尽,加强了李教官在观众心中的硬汉英雄形象——肉体死了,但是灵魂却永远不会屈服。这与《南京!南京!》中所展现的软弱(大多数人选择逃窜或者投降)而悲壮(集体赴死时大喊中国万岁)的中国军人形象完全不同。哪种形象是观众最期望看到的呢?我喜欢《金陵十三钗》中的中国军人形象,虽然有被神化的嫌疑,但是他却是人们希望看到的中国军人。现实的历史虽然不尽人意,但是我们却可以带着历史的枷锁尽情跳舞,谁让我们活在今天?

与中国军人形象的塑造的差异不同的是两部片子在中国妓女形象的塑造上却惊人的相似。两部片子中中国妓女的形象都是充满良知的不幸沦落风尘的好女子。她们在整个影片的发展中都是在演绎一个自我救赎、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过程。

《南京!南京!》中妓女小江(江一燕饰演)进入难民营时候多拿床铺牌,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而后与难民营工作人员老婆婆发生争吵,明明没有理,但却尖酸刻薄的说:“人家是凭本事吃饭,你想,别人还不要你。”《金陵十三钗》中十三个女人翻墙进入教堂时,浓装艳抹,性感又轻佻。教堂外边的世界都已经乱成一团,她们却在地窖里面喝酒唱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对其最好的描述。两部片子中妓女的形象最初都是自私自利、放荡不羁的,然而在故事的发展中,他们却都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另一面——肯为别人牺牲自己。其实关于这一点原本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两部片子都要安排一群风尘女子来展现故事,而且这些女子到最后都成为了高尚的有良知的人。其他的人呢?或者说其他的普通的中国妇女就不能作为故事叙述的主线?当然这可能和剧本本身有很大的关联,正是因为影片开始刻画了妓女们的肤浅,自私,而后为了拯救学生放弃生命,角色前后转变的鲜明对比,才使剧情可看性强,深化主题。十三个妓女,风情万种乐观坚强,自私自利又有情有义,有作为人求生存的本能也有追求美好的女人天性。她们为了生存蜷曲在教堂的地窖里,为了保护女学生又勇敢地站出来,替她们上刑场,她们临行前夜摇曳生姿唱着秦淮景,为了新发型开心不已,那种带着人性本能的有点畏缩有点害怕最终大义凛然的正气,尤其让人感动。她们也不愧为战争中的英雄。但是选择妓女作为主线可能会吸引更多票房,这确实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事实。

在两部片子中无可避免的都有日本人出现。两部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也完全不一样。《南京!南京!》中塑造了一个有着良知和理性的日本人——角川,角川的形象完全不同于以前我国的国产电影中对于日本人形象的塑造。以前反映抗日的电影中日本人的形象总是很单一和片面的,日本人总是残忍和可恶的。而《南京!南京!》中给与观众展示的却是一个多面的有着人性光芒的日本人。角川刚来到南京战场时的恐惧和不安,第一次开枪打死中国平民后的愧疚。从肉体上第一次接触女人时的害羞,在河边和其他日本军人一起玩跳竹竿的游戏,甚至在给他的上司洗澡时泼长官冷水开玩笑,为了避免姜老师被强暴而开枪打死姜,直到最后角川内心忍受不住煎熬而开枪自杀。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符合人性的日本军人,一个有着强烈良知和理性的日本军人。《金陵十三钗》中也出现了一个很有教养、很有素质的日军教官。他在教堂里面弹奏了一首日本家乡的曲子,让人觉得他和战争中的其他日本人不一样,他还是富有感情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人。可是在后来他的良知却没有能够帮助他做出符合人性中真善美的标准所应该做的事情,他还是选择了服从上级的命令,丧失自我,把自己融合到了那个残忍的无理性的集体中去了。两部影片中都有一个拥有自我感情和意识的日本军人,然而他们彼此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选择了去和整个时代去对抗,终于抵抗不过,选择了自杀。一个则是选择了同流合污,把自己也变成战争的机器。

个人觉得因为《南京!南京!》的叙事与态度都比较中立,给观众的印象并不深刻,很多观众后来提到这部影片都说已经不记得剧情。而《金陵十三钗》正是由于张艺谋导演带着丰富的个人感情去渲染故事,刻画人物,所以这部影片比《南京!南京!》饱和很多,也让这段惨痛历史触动很多人的内心。

这两部电影都是选择的南京大屠杀那段惨重的历史进行创作,相比之下,《南京!南京!》真实而理性,《金陵十三钗》精彩而沉重。其实在商业电影时代能看到抗战题材的大片,并且是好片是很令人欣慰的。那段苦难沉痛的历史已经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再搬上大银幕并且再深深震撼打动观众还是非常不容易的。相信如果以后此类题材的电影中更多一些元素,再少一些出于商业目的的哗众取宠就更完美。眼前已经是74年后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铭记历史,珍惜现在。

猜你喜欢

拉贝金陵教官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拉贝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价值体会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动物入学也军训
雪祭
教官之吼
尴尬
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