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轻于鸿毛,死重于泰山:电影《金陵十三钗》之永恒美

2012-11-22严艳,黑白

电影评介 2012年4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豆蔻妓女

“中国的男人都死光了,让一群妓女去抗日。”这是张艺谋最新力作《金陵十三钗》热映后,一些男性观众观影后义愤填膺的评论。尽管偏激,但这种认为片中妓女势头压过男性的观点也正好客观反映出那群女人喷薄而出的魅力。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同名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电影,让观众借书卷的视角看战争怎样将一群在战火纷飞中逃生的妓女从社会最底层推向崇高的舞台,与此同时,影片也成功的颠覆了一千多年来根深蒂固在人们心中的下贱、伤风败俗、毒瘤的妓女形象。最终,这群特殊女人以与“羊脂球”截然不同的结局而升华,即便身子轻于鸿毛,也能死得重于泰山,像一群在战争中绽放的女人花,魅力将永存于在观众心中。

尽管苏三、赛金花、杜十娘这类女子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然而一旦提及妓女,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蹦出“红颜祸水”、“婊子无情”这样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切齿之恨,伦理道德总会使人下意识把妓女划入下贱、伤风败俗、毒瘤的范围。片中这群秦淮河女人,在战争爆发后强躲进美国人办的天主教堂里保命。她们是如此地放荡,初次亮相就非常惹人注目,拥挤在教堂门口破口辱骂、试图强攻教堂大门,像男人一般越墙而入,一个个姹紫嫣红、坦胸露乳,未扣着的纽扣任一层层春、夏、秋、冬的各色衣服乍泻出来,拎着箱子大模大样走进教堂的场景让人至今难以忘怀。随后,这群被秦淮河上桨声灯影熏陶出来的女人顿时将秩序井然的教堂糟蹋得乌烟瘴气,打打闹闹,满口秽语,猜拳吃酒,一股辗转欢场的邪媚糜烂之气恣肆蔓延。除了企图发战争财而进入教堂的约翰由于性本能对其垂涎欲滴外,陈乔治和女学生们都感到厌恶至极。导演在此就像一名高超的调色家,将衣服的绚烂色彩与女性的肉体融合为一体,本已恰到好处地展露出这群妓女浮华中的颓丧堕落,与社会不容的道德败坏,却又将其安排进天主教堂、一群懵懂的女学生中,如此便与象征着庄严与圣洁的教堂和懵懵懂懂的女学生们形成极大的反差。铺垫和陪衬,反差和张力,永远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不二法门。如此一来,处女的无知、好奇、纯洁便淋漓尽致地反衬出这群女人的放荡形骸,仿佛再现出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场景,让观众欲除之而后快。

如此惟妙惟肖的妓女,如此夺人眼目的画面,随着影片的展开继续演绎着她们从外到内的真实。这个真实便是一直被尘世的腐朽所深藏的真、善、美。

《纽约时报》称对《金陵十三钗》的最好概括只能说是“片中每一个无端浪费的生命最终总算得到一滴勉强的眼泪”。《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The Wilted Spoils of War,对英文片名The Flowers of War的揶揄)来讽刺这部影片。(《美国中文网》)许多人不理解豆蔻和香兰的送命。很多观众看到豆蔻和香兰一个为琵琶弦和耳坠冒死跑回妓院,都会在嘴巴上或心里大骂这是两个没脑子的女人,却不理解“男人重命,女人重情”的真正含义。

回忆起那一幕:王浦生睁开那双嵌在惨白得像死人脸上的双眼,老了似的眼皮叠起了一摞皱纹。他说:“谢谢你,豆蔻。”豆蔻说:“不要谢我,娶我吧。”这回没人笑她。“我跟你回家种田,”豆蔻小孩子过家家似地说。“我家没田。”王浦生笑笑。“你家有什么呀?”“我家什么也没有。”“那我就天天给你弹琵琶。我弹琵琶,你拿根棍,要饭,给你妈吃。”豆蔻说,心里一片甜美梦境。“我没有妈。”豆蔻楞了一下,双手抱住王浦生,过了一会儿,人们发现她肩膀在动。豆蔻是头一次像大姑娘一样躲着哭。十五岁,本是个天真烂漫的妙龄女子,此时萌动了纯真爱情的欲望,她憧憬着两情相悦的美好未来,根本不去考虑对方的条件,也不考虑未来。为了给奄奄一息的王浦生谈琵琶,她不知如何混出教堂,冲破枪林弹雨回到妓院拿琵琶弦。如果她继续躲在教堂不出来,如果她在掉了琵琶弦后不返回妓院继续赶往妓院……一介女流,手无缚鸡之力,战争来时只懂得逃亡的被人们所鄙视的妓女,面对上天给予的两次活命的机会,却义无反顾地走进枪林弹雨。这种魄力、这种勇气恰是滋生于对浦生的感情。这个时候谁还能说婊子无情?!

也许一般人看到的是她们脸上冷若冰霜的表情和谄媚的微笑,而很少审视她们的内心寄托。在有的人的眼中香兰、豆蔻的死,也许是轻于鸿毛的。她们也许绝情于垂涎于自己肉体、美色之人,而对珍视于琵琶弦、耳环、猫、手镯这等身外之物。不因为这些东西价值连城,而只是因为它们寄托着无限的情丝。在她们与女学生换衣服时,一个妓女拿着手镯对女学生说,“你一定要替姐姐好好保存……当初他说来赎我,早知道就跟他走了……”只有重情重义之人才能体会她们那掩盖在红尘之下的真情。

她们十之八九没有接受过“与人为善”的教育,出口成“脏”的嘴巴只记得玉墨教过的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没有文化、没有人真心疼爱。但她们却是一群天生善良的女子。

从古至今,她们一直被世人谩骂、侮辱、抛弃。在进入教堂后,女学生们连厕所也不肯与她们共用。编剧严歌苓曾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灾难都不能使这些女人庄重起来,她们也只能是比粪土还贱的命了。”她们不负重望,在战争中爆发出藏于内心深处的善。在唱诗班的女生在那个漆黑的夜晚,集体爬上教堂楼上,想拼死抵抗。玉墨说“先下来,姐替你去!”随后,其他的妓女毫不犹豫地陆续说,“我也替你去!”“我也去!”这是一个救赎女学生的感人画面,也是她们救赎自己遭受千古骂名的灵魂的时刻。虽然是妓女,她们这时挺身而出、慷慨赴难。此时,她们复活了。在面对尘世的种种伤害与抛弃之后,这些女子们依然倔强地施行着宽恕与救赎,一种女性的博大与坚毅汹涌而出,漫漶无边。严歌苓说:“我的写作,想得更多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性能走到极致。在非极致的环境中人性的某些东西可能会永远隐藏。”[1]在这种极致背景下,严歌苓追求到了这群看似卑微的女子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女性的张力。

对于同样是无亲无故的王浦生,伤口感染了,豆蔻关切地给他喂药酒,一心想要嫁给他。为了给王浦生弹琵琶,她悄悄回妓院拿琵琶弦,结果在路上惨遭鬼子奸杀。编剧之一刘恒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金陵十三钗”所从事的是千百年来被人唾弃的一个行业,世人在审视她们时从来都带着否定的态度来评判。然而所有人都不可否认的是,她们是一群美的女子。玉墨在带动大家一起替女学生出席庆功宴的时候说:“什么样的男人我们没有见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便是什么样的男人没有迷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多少男人在此醉生梦死?多少男人为其倾家荡产?男人迷的不正是那种女性特有的美,只是在她们这儿过分夸张,过分裸露。世人都说:“男人可以征服整个世界”。而也有人说:“女人可以征服男人”。女人的武器便是那份让人无法抗拒的美。她们是一群让鄙视自己的人也羡慕的美女:大红的唇色、精细修剪的眉形、画得挑起的眼角、蓬松又规整的卷发、斑斓的丝绸旗袍、高挑性感的身材……白人男主角约翰•米勒迷醉了,小男孩陈乔治不知所措,女学生们自尊地排斥着却又忍不住偷窥着、暗自艳羡着。有人甚至评论:被镜头时刻仔细勘察的女人味儿就够撑起整部电影的观赏价值。而看过电影的观众,应该没有哪一位记不住玉墨的那种举手投足间的气质。

而她们的美还不仅体现于形态之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美。

这群源于严歌苓小说中的人物在战争中释放出无限的美。在危机时刻,她们表现出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对一群曾经辱骂自己、连厕所也不愿与自己共用的素不相关的女学生,她们忘掉世人对她们的种种伤害,毅然替她们前往庆功宴。她们在纵情与舍生、放荡与圣洁间大步走来,一边是谵妄的欢场俗行,一边又是救赎的广博胸怀,她们注定了在肉体上跌落地狱,但是她们又倔强地在灵魂上仰望天堂。有人这样评价严歌苓:“她总是在作品中孜孜寻求着女性的力量与根基。她始终想要证明的就是女性是完全可以与男性并肩站立的生命群体,在女性体内甚至蕴藏着为男性所望尘莫及的神秘力量。” [2]战争给予了她们闪光的契机,成了她们内心品质的试金石。对于这群妓女而言,“她们的生活往往在一种超常的背景下凸显最真实的社会图景,透视最隐秘的世道人心,提供最新鲜的审美经验。”[3]

钗者,首饰也,女子美丽也。但如果需要,它还是反抗丧尽天良者的致命武器,是美丽、纯洁、气节、勇气的象征。严歌苓在谈到另一部小说中人物的死亡时曾说过:“我认为此人物美得不能再美,必须用‘死’才能把这美推向一个其它方式无法达到的高潮,让我自己的情感在此趋向饱和,我才舍得赋予他(她)‘死’的奇异光环。”[4]她们挺身而出,将生命延续的权利让给一群懵懂的女学生。在告别妖娆开始改成朴素的女学生装扮时,她们却是多么惊喜,甚至想到自己的母亲也会高兴。银幕上玉墨化妆成13岁小女孩下楼的那一刹那的微笑,使得她们迸发出的种种美成了永恒。

然而,面对如此展现出一种“不在战争中死去,就在战争中绽放的女性永恒之美”的艺术。影视播出后,观众褒贬不一。在部分中国观众眼里,十三钗是不耻的,因为我们的文化还没熏陶到民众懂得尊重边缘群体的人性光辉,有人看到的是南京大屠杀,所以影评中不乏骂声。

这种骂声也正好体现出国民素质以及民族的文化特征。余秋雨在《废墟》中写到“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到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5]于是,国人们见不得将历史的辛苦在银幕上曝光,尤其将这样一种被男权社会认为是象征着男人没有保护好女人的南京大奸杀的可耻场面曝光于整个世界。于是有人抨击张艺谋不该拍摄诸如豆蔻被奸杀的那些镜头。然而,余秋雨还曾写到“废墟不值得羞愧,我们太善于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6]时间会证明,这种正视历史与“边缘人”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正好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与进步。影片中邮局独白“她们就是秦淮河女人,关于她们的传说跟南京城一样古老。”美国神父说:“她们爱、恨,和我们一样,甚至她们更懂得爱和恨……有一种永恒的美。”希望世人能正视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和像这样一些用真善美来书写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生命。

【1】舒欣,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旅美作家[N],南方日报,2002年11月29日;

【2】张健,《苦难与女性——解读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3】管怀国,《严歌苓<金陵十三钗>人物群象断想》,《作家作品研究》,2008年3月;

【4】严歌苓:《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后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P370-371;

【5】[6]余秋雨:《游走废墟》,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豆蔻妓女
豆蔻知多少
我珍藏你豆蔻的情衷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豆蔻梢头二月初
受到皇帝褒奖的妓女将军
豆蔻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