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压负荷特点分析

2012-11-21李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证组阴虚阳阻络

李伟

目前,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老年性疾病尤其是发病率较高的老年性高血压疾病备受关注[1]。目前临床上广泛开展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工作,血压负荷(blood pressure load,BPL)能够有效预测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TOD)程度[2]。本研究通过分析124例老年高血压1级、2级患者的中医证型,旨在分析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血压负荷值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自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期间共收治124例老年高血压1级与2级患者。其中男54例,女70例;患者年龄在60~78岁之间,平均为(68.14±5.24)岁。其中13例伴搪尿病,12例伴冠心病,1例为脑梗死后遗症。

1.2 诊断标准 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3]: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制定老年性高血压疾病患者阴虚阳亢证、肾虚证以及痰瘀阻络证。阴虚阳亢型患者表现为头痛或眩晕,失眠,面红目赤,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耳鸣健忘,心悸,口干,苔薄黄以及脉弦细而数。痰瘀阻络型患者表现为眩晕,头部刺痛,恶心吐涎,舌下络脉青紫,口唇指甲均紫暗,胸闷,刺痛感以及脉弦涩。肾虚型患者表现为头昏或眩晕,舌红少苔,口干,健忘,疲乏无力,夜尿频多,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遗精以及脉细数。西医诊断标准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4],患者血压满足 140 mm Hg,收缩压 <180 mm Hg或(和)90 mm Hg≤舒张压 <110 mm Hg。

1.3 纳入标准 西医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1级或2级);符合老年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患者初诊或近14 d内未服用降压药;同意签署知情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将满足以下任一项的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精神疾病患者;3级高血压;并发心、脑、肝、肾以及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者。

1.5 动态血压监测 ABPM使用美林公司生产的无创性袖带式自动血压监测仪实施动态血压监测,白天为06:00~22:00,夜间为22:00~06:00,监测时间间隔为白天0.5 h,夜间为1 h。采用仪器自动充气并对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压以及心率四个指标进行记录并分析。有效血压标准为舒张压40~150 mm Hg,收缩压70~260 mm Hg,脉压为20~120 mm Hg。24 h有效测量次数应≥设定次数的80%,对白天与夜间多于正常范围次数的比率进行记录。

1.6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于P<0.05代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完成状况 在全部136例患者中,有12例为未能完成调查以及ABPM患者,其余12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有52例为阴虚阳亢证组,38例为肾虚证组,34例为痰瘀阻络证组。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2.2 三组患者平均收缩压与收缩压负荷值对比分析 肾虚证组患者白天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患者之间的夜间收缩压平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肾虚证组的白天及夜间收缩压负荷均高于阴虚阳亢证组及痰瘀阻络证(P<0.05),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三组患者舒张压负荷值与多于正常值的次率对比结果

三组患者白天平均舒张压与夜间舒张压均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肾虚证组夜间舒张压负荷高于阴虚阳亢证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三组患者平均收缩压与收缩压负荷值对比分析(±s)

表1 三组患者平均收缩压与收缩压负荷值对比分析(±s)

注:同肾虚证组患者比较,*P<0.05

表2 三组患者舒张压负荷值与多于正常值的次率对比结果(±s)

表2 三组患者舒张压负荷值与多于正常值的次率对比结果(±s)

同阴虚阳亢证组患者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的诊疗过程中已经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消除测量人员所产生的偏差,对于明确血压波动状况、更准确地诊断高血压并判断降压疗效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组结果显示肾虚证患者白天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患者,而肾虚证患者的白天及夜间收缩压负荷均高于阴虚阳亢证及痰瘀阻络证患者。三种中医证型患者白天平均舒张压与夜间舒张压均值相比无显著差异;肾虚证患者夜间舒张压负荷高于阴虚阳亢证患者。

高血压被归为中医理论的“头痛”“眩晕”范畴。目前中医药对改善高血压症状以及增强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成果较为丰富,而且应用中医药并没有西药降压所产生的毒副作用,能够保护患者的靶器官,有效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5]。综上所述,肾虚证组患者的血压负荷程度高于阴虚阳亢组以及痰瘀阻络证型患者,提示老年性高血压肾虚证患者的血压波动幅度大,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控制老年肾虚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稳定性,做好早期防治工作。

[1]邢绣荣,华琦.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9,13(4):245-249.

[2]程曼丽,刘全胜,董广新.血压负荷值在动态血压监测中的意义.陕西医学杂志,1997,26(3):140-141.

[3]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

[4]贾友宏,王永强,鲍景隆.血压负荷与诊室血压的关系.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0,10(6):323-325.

[5]李山梅,杜惠敏,刘勤.高血压病24 h动态血压负荷值评价.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9(10):880-881.

猜你喜欢

证组阴虚阳阻络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基于无线体温监测技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穴位温度变化情况及中药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中医名言拾粹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中药汤剂Ⅰ结合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八三感怀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3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