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素养建构

2012-11-21赵红勋

声屏世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传播者媒介素养

□ 赵红勋

栏目责编:黎 莉

近年来,网络传播虚假化、低俗化、恶俗化成为了一种显性常态,不断地受到诟病与质疑。当人们把批判的目光转向新媒体的弊病之时,媒介素养教育被提上了日程。媒介素养作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刻度与标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媒体文化传播语境下,开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途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媒体语境:媒介素养教育的生存空间

Web2.0技术为互联网信息传播提供了交互式体验,传者与受者的交融提高了媒介的运作效率,建构了“人性化”的网络传播空间。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博客、播客、手机、IPTV、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纷至沓来,成为了“主流”媒介,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以及内容的海量性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发挥空间,凸显了媒介的数字化生存,同时开创了另一种生活空间。获取信息的网络化、生活方式的游戏化以及生活内容的趋简化等新的生活状态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在天天与新媒体打交道,上、下班的路途中有手机陪伴,工作与午休有电脑相随,下班有网络游戏和网络电视相伴,网上冲浪成为流行。同时网络提供了许多流行语,诸如给力、hold住等词汇的广为传播,建构了新的时尚。在新媒体无处不在的这个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接触与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的媒介资源,并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解读与评估的能力,以期能够提高媒体传播效率与完善自我,促进社会的进步。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人们利用媒介能够更快捷、更方便地获取信息,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惑,诸如媒介信息过度、媒体公信力下降以及降低了人们的思考能力。“互联网的崛起颠覆了现有人际关系、权力结构和传播游戏规则,引发了一连串的社会变迁,它颠覆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分野,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社会监察垄断权,因而有必要培养Web2.0传媒道德素养,开展一种反思及批判能力的训练,指导青年人分析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传媒消费习惯、传媒创作实践,尤其是要鼓励他们在制作发布分享媒体内容时,忠实地反省自己的动机和可能带来的后果。”①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变化必然使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发生改变。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善于在多元信息中甄别、挑选出有益信息,能够理智地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来服务于社会,在恪守法律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高尚的情操。“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旨在培养人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使人们既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也知道怎样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②

重塑把关人:职业传播者媒介素养的道德规约

新媒体在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伪信息”泛滥的天堂。以当下最火爆的微博媒体为例,金庸“被去世”、柴静“被失踪”“铁观音迷魂抢劫”等一系列虚假信息肆虐媒体空间,“虚假”成为了“真实”的幻象,致使媒体公信力下降。降低“伪信息”事件发生的概率,减缓虚假信息传播的速度成为了职业信息传播者的首要职责。在万千信息源中挑选真实、客观、准确的信息,重塑把关人的形象,是职业传播者媒介素养规范的文化指向。

首先,职业传播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优化传播效果。一个合格的职业传播者应该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这就需要接受正规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其次,职业传播者要善于精选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精选信息不仅仅是传播者使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同时也体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风范。精选信息就是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客观的眼光来准确地选择信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把关”或适当的“加工”。当然,职业传播者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在遇到各类信息时能够理智清醒地辨认信息,避免以个人的主观判断取代事物的真相。第三,在乌合之众的谣言面前能够恪守职业道德,确保消息的真实性。面对网络信息的多元性,职业传播者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过滤与筛选冗余信息、老化信息、虚假信息、淫秽信息等垃圾信息,提高媒介素养,净化媒介生存环境。同时传播者在筛选信息时要能够不畏惧任何权势,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坚持真理第一的原则,同时经得起诸如金钱、美色、地位等各种诱惑,理智清醒地选择信息,维护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促进信息事业健康发展。

在对信息进行精挑细选之后,还要善于分析信息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以及符号的表征,能够充分运用传媒知识进行媒介创造,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自己所选择的信息或优秀的作品进行传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塑造合格与优良的职业形象,优化网络生态环境,推进中国传媒教育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重铸信息链:普罗大众媒介素养的理性诉求

“没有媒体教育的信息时代,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媒体既可能是天使也可能变成魔鬼。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和社会限制,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具有‘天使’一样的资质;一些用户却因为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无节制地使用网络,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损害其身心健康,互联网因而成为害人匪浅的‘魔鬼’。特别是对青少年,以网络成‘瘾’为代表的病态媒体使用习惯已成杀人‘魔头’和现代社会的公害。”③在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缺失,映射了当下普罗大众媒介素养亟待提高。青少年、政府官员、商人等各行各业的新媒体使用者都必须提高媒介素养,建构一条脉络清晰的媒介素养链条。

作为传播主体的大众,在传播信息之前要鉴别信息的真伪,不可盲目地传播与转载。2010年12月6日微博上发出的“金庸去世”的虚假信息,短时间内在网络上泛滥,影响了人们的判断能力,直至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澄清这一事实,“金庸去世”虚假信息的传播才得以遏制。这一事件显示出了信息传播者没有核实信息真伪,而转发模糊信息,消解了媒介素养的积极建构。同时,作为传播主体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媒介素养的积极意义,规避“小月月”“躲猫猫”“凤姐”等网络事件再度戏谑网络空间。

政府官员要改变以往对媒体“封、捂、堵、压、瞒”的态度,积极利用媒体更好地服务公众,而不是使其成为摆设和作秀的工具。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心态,同时也是执政水平与执政理念的一种体现。

结 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技术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思路与内容。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职业传播者要提高使用新媒体的效率,精选有益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把关”的能力。政府官员、商人以及青少年也要提高其媒介素养,打造一条良性的循环链条,将网络舆论作为正确的引导方向,使之有利于完善公民的话语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注释:

①彭少建,王天德:《青年受众和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

②谭 泓:《媒介素养教育》,《学习时报》,2007年10月29日。

③王杨柳:《网“瘾”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爱好者》,2010(19)。

猜你喜欢

传播者媒介素养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