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新”——对台新闻作品创优要素

2012-11-21施会毅韦冀宁曹兴豫

声屏世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交流

□施会毅 韦冀宁 曹兴豫

对台宣传“入脑、入耳、入心”是对台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指针。当前两岸关系步入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的和平发展轨道,对台宣传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面对对台宣传的语境、语态和表达方式发生的相应变化,广播节目必须贴近岛内民众心态的脉搏起伏,努力探索对台宣传的观念表达,创新发展对台宣传的形式技巧。

采访报道内容新

对台报道的内容可以用“五缘”和“六求”来概括。“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这是对台宣传的“何为”。“六求”包括求两岸紧密经贸联系、求旅游双向对接、求两岸农业全面合作、求两岸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求两岸深入对话。最终求两岸和平统一,这是对台宣传的“为何”。

新闻记者的价值在于“新”,在于在行动上和思维上突破现实的束缚。要做告知式的采访,更要做挖掘式的新闻。首先要能够带着问题去采访,一次采访解决一个听众普遍关心的疑问就是成功。对台报道宣传内容相对集中,没有社会新闻那样丰富多样、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把重心下沉,多关注大概念下的具体事件、大活动下的小故事、大题材下的小情节,可能我们的思路会更加开阔。另外对台宣传报道不要自我设限,多关注专业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交叠部分,我们也许会发现更多的惊喜。

例一:《福建中学生关注台农》(消息)。在福建省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记者得知由福州三中三名高二学生提交的题为 《在闽台农生产生活现状调查与思考》的论文获得该次大赛社科类一等奖。记者深入采访了论文作者、在闽台农以及大赛组织者,从大陆高中生的视角和行为反映闽台农业合作富有成效并已深入人心,题材虽小内容新,很好地表现了一个大主题。这类报道通常不在我们对台报道的视野之内,容易被我们忽视,但记者不能自我束缚,所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例二:《厦门没把我们当外人——台商首次列席厦门市人大会议》(消息)。厦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首次邀请三位台商列席。从以往的“旁听”到“列席”,从听取审议到反映心声,体现出大陆对台湾同胞意愿的重视。记者没有停留在 “台商首次列席厦门市人大会”这个内容表层,而是深入采访了三名与会台商,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话场景。一句“厦门没把我们当外人”生动地凸显了政府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

公共题材角度新

对台重大题材的报道宣传始终是各对台媒体关注和投入的焦点。随着中国开放日益深入,公众知情权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发布方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媒体对新闻资源的独家垄断已经被稀释。广播人在为新闻资源能够共享感到欣慰的同时,也面临着报道内容雷同、类型雷同、手法雷同的尴尬。诸多同质化严重现象,已经引起媒体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时间性上的信息首发、资源性上的独家发布日益式微的今天,广播人何为?广播人必然面临着从“拼硬件”到“拼软件”的环境转换,必须去解决公共题材的独家视角问题。观点的新颖、见解的深入、角度的独特、报道方式的灵活生动,将决定新闻的质量和成色。

例一:《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专题)。2010年春节前夕,胡总书记到漳州看望台商并就保护台农利益发表重要讲话,是对台宣传的重大题材。该作品没有隔空的议论说教,而是直接采访受到胡总书记亲切接见的花农、果农、茶农,作品表现了总书记接见时的真实生动、情景交融,反映总书记讲话时的朴实直接,突出了台农与总书记交流时的情景细节,没有过多二手的复述和拔高,标题简洁到位,作品自然胜出。

例二:《感知世界点亮梦想——台湾百名清苦家庭学子看世博》(专题)。2010上海世博会是海峡两岸首次共同参博。如何体现世博精神?如何通过世博体现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该专题没有最重要的人物和恢弘的制作,但它抓住了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形象原创者、台湾设计师巫永坚,以他帮助台湾贫寒学生看世博这一事件为切入点,生动朴实地展现台湾青少年学生对上海世博乃至大陆的关注,较好地诠释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

语态表达理念新

对台宣传讲求“喜闻乐见、入耳入心”。前者多涉及技巧手法,包括语言表达上的真诚、亲切、平实,节目形态上的加强互动交流,节目设置上突出“贴近性”“可听性”和“服务性”。后者则深入到心理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双方平等的交流方式效果远远高于一方居高临下的方式。政治上的伦理优势不影响传播学意义上的平等交流。观念上的居高临下使我们很多思路被屏蔽了,传播方式上很多努力因此缺乏诚意,很多新闻在“观念的语言”和“作品的语言”上常处于交织状态。思维方式决定语态,试想如果我们的评论少一点抽象的“示理”,多一点具体的“示例”;平衡报道不仅宣传我们的善意和诚意,也多多关注对方的真诚与努力;社会报道不仅仅赞扬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多多欣赏台湾之美。所谓“情理”,理占优更要“动之以情”。此外,即使在对台宣传的媒体集群,每个单位也都需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和语态,以适应台湾不同身份和阶层的目标人群。

例一:《苏花公路救援》(连续报道)。“苏花公路事件”发生后,受困游客的安全备受两岸关注。记者以连线的方式,当天夜里采访台湾救援人员以及相关部门进行连续报道。作为重大事件“间接式”报道,该报道并无对象以及时间上的优势,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着眼岛内各界的关注和对大陆游客积极救援,叙述真实场景,揭示了两岸同胞之爱、手足之情,和以往的单方面宣扬大陆方面救援岛内同胞的报道大不相同,反向报道思维,使人耳目一新。

点睛之笔标题新

符号化是信息社会大众传播的一个基本特征。一则动人的广告,会勾起强烈的购买欲望;公众生活领域,一个行为秀、一句经典的话语勾勒出的公众形象。在这个符号化的时代,标志性的Logo已经不可或缺。在众多新闻里,好标题首先会引起关注。要学会从文章中提炼标题,一个好的标题就是一篇作品的符号。画龙点睛,睛点得好则神采飞扬。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说清楚所报道的事件,而且能够表达作者的观点,社会的贬褒冷暖。标题要做到内涵饱满,外延丰富。“少就是多”,标题要简洁精炼,提取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生动地写出新闻的核心价值。

例一:《从“呛”声到”噤”声》(评论)。签署ECFA是2010年两岸经济合作重大事件,媒体报道的热点。作者以ECFA签署前后民进党态度的转变为视角,用“呛”和“噤”两个台湾本土词汇,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两岸交流的潮流不可阻挡、民意不可违。

例二:《上海市长韩正与台湾高中生互动交流掀起“韩旋风”》(消息)。和上面案例相似,有很多好的标题已经存在于文章中。2010年,上海市长韩正首度访台掀起“韩旋风”,被台湾媒体评为“相当有亲和力”,这评价就是该文的核心意向。文中韩正和台北中山女中学生互动热烈,他说道:“我在这里盛情地邀请在座的同学到上海,你们到上海就是市长的客人!”“你们到上海就是市长的客人”这句话就是有亲和力的生动解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标题。

文风短实文采新

中国的语言历来讲究辞以达意,简洁生动,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立片言以居要”。中央提倡短、实、新的文风,反对长、空、假的文风。在广播领域,短就是要力求简洁明了、直截了当、快速迅捷。实就是要观点鲜明、突出事件和典型情景。新就是思想深刻、观念形式有新意。此外,还要提高文字修养,努力出文采。反观我们的稿件,有题材失控的倾向,很多稿件内容把握不准,题材把握不准,短消息写成长消息、长消息写成专题;“新闻用事实说话”,一些稿件未能抓住典型的场景、典型的对话、人物最有意味的行为,文章平板,内容不扎实。在语言表达方面还要注意的是,从贴近性角度要多采用台湾民众的语言表达,同时要坚持广播语言本身的简洁、通俗。此外,网络语言正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日常语言习惯,如何做到统一而不驳杂?这些都对我们的文字表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学习交流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回眸·交流
交流&イベ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