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电视剧的农民英雄叙事模式——以《中国地》为例

2012-11-21欧阳宏生

声屏世界 2012年5期
关键词:永志军长里斯

□晏 青 欧阳宏生

农民英雄叙事是根据民间文化形态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电视剧艺术中具有民间传统的叙事形式。富有民间气息和传奇特质、略带狡黠的农民英雄是当代电视剧青睐的对象,因此生产了一系列谱写农民英雄的作品,并形成了一套稳定、可供借鉴的叙事模式。电视剧《中国地》便是其中一部佳作。

民间文化:农民英雄叙事的文化模式

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自发创造的,并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民众通俗文化。诸如《吕梁英雄传》《沂蒙》等当代电视剧对农民英雄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民间文化土壤,也只有抓住这点,农民英雄形象才可能更鲜活、更深刻。《中国地》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就是民间抗日故事,是展示民风民俗的原生态作品。它遵循民间自身的生活逻辑,跳出军事题材电视剧宏大叙事的樊篱,实践了一条民间文化与英雄形象创新之路。

《中国地》成功塑造了充满民间文化色彩的农民英雄形象赵老嘎,他最闪亮的地方就是其“嘎”性和民间性,是全剧的灵魂人物。赵老嘎是一个农民,也是清风岭的领头人,负责村里的日常事务和安全防卫。他妥当处理各种事务,协调各方利益,带领全村坚持抗日,固守“中国地”。他重“义”,截了国军武器,让结拜兄弟二脑袋、三骨棒先挑选;三骨棒的地盘遭日军洗劫,他不计前嫌,前往救援;当大家怀疑三骨棒是汉奸,他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不乱猜疑。他对待家人从严,因好赌的三弟屡教不改,令人按住灌马粪以示惩罚。因大儿子赵永志在村外另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女婿投敌当汉奸,他义愤填膺,几次欲为民除害。他救下寻仇的七巧将其安顿并给予照顾。他抓住朝阳县长马应民想为女婿出气,可当证实马应民是抗日义士后,立即给了盘缠将其放走。他接纳抗联队伍来清风岭休整,当得知曹军长的父亲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后,他知恩图报,在自己弹药不多的情况下,送弹药报答,并多次援助曹军长打击日军。曹军长被俘上刑场,他带着儿子涉险试图营救。他目光短浅、愚昧顽固,只知道保护清风岭不被日军占领。但就是这个执拗、性格刚烈的赵老嘎十分看重伦理、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他的身上既存在着小农经济下的缺陷与不足,也散发着民间的处世智慧。

除了赵老嘎,其他农民英雄人物也都在民间文化的丰富、复杂中彰显了光辉的人性,如二叔。二叔上了年纪,但枪法好,和年轻人一起参加抗战。他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忍受因儿媳妇带来的耻辱,又同情秀春母子俩的艰苦日子,同情赵老二一家不能相认的痛苦。他内心纠结,不管赵老嘎怎么示好,怎么道歉,他都无动于衷。他无法原谅赵老二一家,但又暗中保护儿媳妇的安全,帮助他们修路,显示了农民最朴素、动人的一面。赵老二一身好武艺,多次挽救村人。他深爱秀春,但悖于村规一直无法相认。他留在村里却无法与妻子、孩子相认,每次遇到只能默默相望。当二叔答应把路修通就可以让他一家团圆,他便白天练兵晚上修路,几年如一日。这期间,二叔觉得他可怜,让他放弃修路一家团圆去,他却说答应了把路修通就一定做到。赵老二是一个隐忍的英雄。二脑袋是天沟的头领,因天沟被日军烧毁,带着一帮人投靠清风岭。他做事莽撞,不思进取,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清风岭,他惩罚清风岭的人向赵老嘎示威;见国民党熊军长武器好,军阶高,他就要投靠国民党。他在清风岭能够这么长时间没发生变故,只是因为顾及女儿的最原始的护犊之情,以及对大哥赵老嘎的敬重,最后因救赵老嘎被杀。这些生来原始、朴素的民间习气并不妨碍他成为抗日英雄。

日常生活:农民英雄叙事的内容模式

《中国地》摒弃了宏大战争场面营造和宏大的主流话语叙事,选择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和英雄形象服务。正如编剧赵冬苓表示:“这部剧不是军事题材,它不是写中日如何作战的。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写那时的中国人的。所以从创作之初,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集中在剧中的中国人身上,包括他们彼此相处中如何明争暗斗,关键时刻生死相助的故事,以及他们身上民族精神的觉醒、爱情的产生、人性的升华。”《中国地》贯穿全剧的是家族故事,是赵老嘎一家在抗日背景下的家庭冲突。赵老嘎是一家之主,脾气暴躁,总是训斥孩子。他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婚姻、日常生活的举止都进行干涉,力图按其标准发展,可结果总是遭到孩子的反对,以至形成激烈的矛盾冲突。如对儿子永志的婚姻,对永清没完没了的训斥,对大女婿做汉奸、与大女儿划清界线等等。赵老嘎一家琐碎的日常生活经过编织,成了矛盾冲突的精彩,展现了农民英雄人性的一面。

该剧着墨颇多的还有爱情故事。赵老二与秀春无法相认的煎熬之爱、永志与翠翠毫无感情基础的痛苦之爱、永清与翠翠日久生情的叔嫂之爱、秀珠与陈庆生的“满洲国”的无奈之爱、北村次郎与桃花的异国之情等。这些爱情故事构成了作品的重要内容,也形成了多条情节发展线索,深化了人物性格。虽说是置于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下,感情从产生到发展,从挣扎到破灭,从遇到挫折到顺利解决,诸多的尴尬和豪迈,以及14年里漫长的无奈,这一切在日常生活和细腻情感中让人为之动容。

除此,村里的“东家长来西家短”的日常琐事也搬上了荧屏。比如儿子不听母亲的话,母亲要求赵老嘎评理;家里没米下锅,找赵老嘎诉苦;村里人在清风岭生产布料、磨面;秀春挑水,被村里女人指指点点……中国农村生活的琐碎事情以一种极其从容的姿态在剧中得以演绎。

日常生活作为该剧的重要存在,形成了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从电视剧的整体效果来看,它为抗日剧寻求一种区别于硝烟战火的日常化叙事模式,为观众带来新鲜的审美体验;二是有利于农民英雄形象的立体化塑造。在战争中,英雄的性格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等正面、光辉的形象,而日常生活为了解英雄打开了另一扇门,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了战争现场无法呈现的一面。比如战争中的赵老嘎是铁铮铮的汉子,充满了男人的血性和雄壮,但在日常生活中,他愚昧、野蛮、无知、粗鲁的一面被暴露无遗。

“卡里斯玛”:农民英雄叙事的救赎模式

在当代电视剧的农民英雄的成长历程中,往往会受到具有神性人物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完成英雄的最终成长,比如《亮剑》《历史的天空》《我的兄弟叫顺溜》等电视剧都是明显存在这种现象。我们借助“卡里斯玛”这个概念来分析当代电视剧中普遍存在的小人物塑造路径和情节结构。“卡里斯玛”(Christmas),意思为神助的人物。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它的内涵,用它指在社会各领域具有原创性、富于神圣感召力品质的人物,即“艺术符号系统创造者、位于人物结构中心的、与神圣历史动力源相接触的、富于原创性和感召力的人物。”①农民英雄往往是一身草莽习气、缺乏认清抗战形势和国家救亡的能力,是卡里斯玛启蒙和救赎的群体。

《中国地》的农民英雄赵老嘎、永清、二脑袋、七巧等都是需要启蒙的对象,也正是因为卡里斯玛的启蒙,他们的思想才能得以蜕变,最终实现“对其民间叙事形式的粗糙外表进行了更加精细完美的艺术打磨,并被融入更加系统化的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内涵,进而使其演变成为一种形象述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艰难困苦历程的英雄史诗建构”②。剧中出现了多个卡里斯玛,考古学家王思凯、向明、马应明、抗日联军女军医林茵、曹军长等。他们有着开明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以不同的形式为清风岭的农民英雄启蒙。王思凯教永清读书识字,为赵老嘎讲解俄狄浦斯情结;林茵劝服七巧从个人的痛苦中走出来,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中去;向明、马应明向赵老嘎赠送中国地图、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介绍国内抗战形势等都是卡里斯玛对农民英雄的启蒙方式。

赵老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是军人,更不是战略家。一听到永志回家介绍外面的沦陷局势,迅速找来结拜兄弟二脑袋、三骨棒商讨,最终达成一方有难、二方支援的保住清风岭策略。永志多次劝说他出山抗日,王思凯也劝他要有大局观念,赵老嘎却做出了小农意识的自然反应“山外的事情我管不着,我只管清风岭一亩三分地”“谁爱抗抗去,老子不抗”等类似的话。他的抗日视野一直局限于保护清风岭这个家,完全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

后来,曹军长出现了。曹军长黄浦军校毕业,后加入共产党,在战争中受到重创,来到清风岭休整。曹军长之所以能够救赎赵老嘎,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曹军长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宏大的抗日视野外,他作为赵老嘎救命恩人的儿子也是完成启蒙和救赎的重要原因。赵老嘎的感恩之情,使得曹军长的启蒙工作得以顺利展开。曹军长队伍严明的纪律和精神风貌,让他佩服不已。他认真聆听曹军长对抗战形势的分析,在曹军长离开后,赵老嘎开始严格要求保庄队向抗联队伍学习,并把抗日视野投向清风岭以外。后来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他经过仔细考虑后选择了与共产党一起抗日。他学习共产党的游击战术,将鬼子各个击破,逐渐明白了全中国都是“中国地”,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直到这时,赵老嘎作为一个充满小农意识、民间习气的农民英雄最终得以嬗变。与此同时,他的成长历程在神谕的启蒙和救赎中最终得以完成。

注释:①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玛典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②宋剑华:《变体与整合:论民间英雄传奇的现代文学演绎形式》,《文学评论》,2002(6)。

猜你喜欢

永志军长里斯
红军军长——伍中豪
本期作者介绍 姜永志
加油站站长潜逃14年终落网
兴隆湖初冬
子弹
“发现者”卡纳里斯的法律方法论
朱德军长来宁化
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FSU)大学生学习动力来源的思考与启示
上游开闸
一条流浪狗的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