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地区评价与探讨

2012-11-14陈忠暖苏跃恒

关键词:农用地集约河南省

古 杰,陈忠暖,李 倩,苏跃恒

(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3.永城高级中学,河南永城 476600)

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地区评价与探讨

古 杰1,2,陈忠暖1*,李 倩1,苏跃恒3

(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3.永城高级中学,河南永城 476600)

以2007年统计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体系,探讨河南省农用地保护水平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平原区普遍高于西部山区;影响河南省各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子也是不同的.最后,分析了河南省各个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农用地; 集约利用; 地区差异; 河南省

早在建国之前,费孝通在《禄村农田》中就曾指出,土地制度的形态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农村整个经济状况和处境[1-2].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导致我国的人地关系更加紧张[3].与此同时,我国人口也突破了13亿人,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16亿人,2006年底我国拥有耕地面积1.218亿hm2,其中以中低产田居多,而每年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达到26多万hm2[4].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对农用地进行保护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5].尽管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较多,然而学者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概念.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学者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城市,宋戈等[6-7]分别对黑龙江伊春市和安徽省铜陵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范辉等[8]对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的研究等,王杨等[9]对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但为本文开展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的借鉴.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人多地少,农用地资源尤为紧张,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缓解人地矛盾,对农用地进行保护,提高利用水平是解决河南省土地供需矛盾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探讨2007年农用地保护水平地区差异规律,讨论影响各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为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保护国家的耕地资源服务.

1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研究方法

1.1指标设计

在参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概念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数据易得性等原则,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农用地保护水平的3个评价指标.同时,为了提高不同研究单元的数据可比性,采用了强度指标和相对指标2种指标数据.

(1)农用地投入水平.选取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农业劳动力和地均农用机械总动力3项评价因子.对农业的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量越大,说明对单位面积的农用地投入水平越高,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和程度越高,属于正相关指标.地均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投入量越大,表示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也属于正相关指标.

(2)农用地产出水平.选择地均粮食产量、地均蔬菜产量、地均水果产量、其它农作物的地均产量4项评价因子.地均粮食产量、地均蔬菜产量和地均水果产量越大,说明单位面积产出率高,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程度也越高.由于河南省所跨越的范围较大,各地的种植结构差异也较大,本文所指的地均粮食产量包括谷物、豆类和红薯.考虑到河南省地处亚热带

表1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指标的体系

Table 1 Index system of intensive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Henan province

准则层评价因子评价指标指标属性投入水平x1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万元/km2)↑x2地均农业劳动力(人/km2)↑x3地均农用机械总动力(kW/km2)↑产出水平x4地均粮食产量(t/km2)↑x5地均蔬菜产量(t/km2)↑x6地均水果产量(t/km2)↑x7其它农作物地均产量(t/km2)↑承载水平x8人口密度(人/km2)↑x9人均耕地面积(hm2/万人)↓

注:↑表示正相关指标,↓表示负相关指标

北部边缘向温带过渡地带,南北气候差异大,地貌类型多样,种植结构复杂,因此本文在地均粮食产量、地均蔬菜产量和地均水果产量3项指标的基础上增添了其它农产品的地均产量,包括油料、棉花和烟叶.不同农作物同等重量所含的能量差异较大,给单位土地带来的收益也不一样,这里处理的办法是分指标计算.比如把粮食产量单独作为1个指标来考虑,然后对指标进行地区间的极差标准化处理,这样既避免了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换算问题,又考虑到各个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的差异.

(3)农用地承载水平.选取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的比例2项因子衡量.人口密度越大,表明单位面积负载的人口规模越大,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高.反之,人均耕地面积越高,则表明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低.

1.2数据来源

以地级市作为基本的地域研究单元,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其中有部分数据是根据该年鉴的数据计算处理的.

1.3评价方法与过程

第1步,利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用于衡量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指标可以分为正相关的指标和负相关2种.处理的方法如下:

第2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得分和综合得分.综合得分采用各指标的算术平均值,公式为:

第3步,计算各地级市各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并根据得分情况进行分类.

2 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测算方法,分别测出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用地的投入水平、农用地产出水平和农用地的承载水平及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得分(图1).

(1)农用地的投入水平较高的地区有漯河、焦作、郑州、开封、商丘、周口以及北部的安阳和濮阳,约占河南省全部国土面积的36%.投入水平居中的有许昌、新乡和鹤壁.投入水平较低的地级市有平顶山和驻马店,投入水平低的地区为济源、三门峡、洛阳、南阳和信阳,约占河南省国土面积的43%.

(2)农用地的产出水平以开封、商丘、周口、漯河、安阳、濮阳和焦作的产出水平较高.鹤壁、新乡、和许昌产出水平中等.济源和洛阳产出水平最低,其它地市产出水平次低.

(3)从农用地的承载水平来看,焦作和郑州得分最高,许昌、漯河、周口和濮阳次之.平顶山、安阳和鹤壁农用地承载水平居中等.济源、洛阳、新乡、开封和商丘土地承载水平较低.三门峡、南阳、驻马店和信阳的土地承载水平最低.

(4)从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得分来看,焦作和漯河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安阳、濮阳、郑州、开封、商丘和周口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新乡、鹤壁和许昌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居中等水平.洛阳、平顶山和驻马店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济源、三门峡、南阳和信阳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

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如下特点:豫东地区高于豫西地区,豫北地区高于豫南地区,平原地区高于山区,中部城市群地区与豫东北水平相当,高于豫西南地区.从具体指标来看,济源、三门峡、洛阳、南阳、驻马店和信阳农用地的3项指标均偏低,与此相反的是豫东平原区3项指标普遍偏高,而中部城市群地区和豫北地区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整体水平较高,个别指标较低.

图1 2007年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

3 评价结果分析

(1)济源、焦作、新乡东部和安阳东部,除济源外本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普遍较高.本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地貌有由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问题是土地破坏,农用地较多受到工矿业的破坏,同时由于处于太行山边缘,水土流水等农用地退化问题也较为严重.

(2)安阳东部、濮阳、鹤壁、新乡东部、开封大部分地区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高,本区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有多条黄河故道.影响该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农用地的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是该区长期存在的土地问题,由于一些低洼处引黄河水灌溉,土地潜育化及次生潜育化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该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破坏与土地污染.

(3)郑州、许昌、开封西部、洛阳东部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中等水平.本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的黄河两岸及渭河流域一带,该区域内城市集中,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范围所在.本区的突出特点是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国土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多表现为占多用少、占而不用,或者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不高,产业或居民点布局无序的现象也在一定的区域内存在.

(4)三门峡、洛阳西部、南阳西北部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本区位于黄河南岸,陇海铁路两侧,因为处于耳山和崤山缓坡地带,大部分又属于黄土丘陵区,气候干旱,土壤肥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另外,居民点规模过大,布局混乱等现象也普遍存在,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

(5)南阳、洛阳南北、平顶山等区域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也较低,本区位于伏牛山及山前丘陵区,自然环境复杂,地貌多样化显著,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导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6)许昌、漯河、驻马店北部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本区地处于中原腹地,西部丘陵,东部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较好,是本区域小麦、玉米、烟叶、芝麻的主产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耕地资源紧缺,果园的面积过大,各类开发区缺乏统一规划,在农用地上进行非农建设,对未利用的土地及工矿业废弃的土地复垦程度不足,成为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7)周口、商丘、开封东部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全省较高.本区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冲击平原,区内受到风沙、旱涝、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地下(除永城市)缺乏矿产资源,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由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有机农药及塑料薄膜的污染,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由于本区域人口稠密,农村居民点用地过大,村子中空外新,居民点占用基本农田,沿公路布局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8)信阳北部、驻马店大部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本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属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无矿藏,缺乏中心城市,工业化水平低,防洪排涝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建设,有秸秆污染河道及焚烧秸秆破坏基本农田的现象,农田与村庄布局不合理,而淮河以南的信阳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水热条件好.但是对荒山、荒地和现有耕地的综合治理与改造不够,居民点分散,浪费土地资源,村镇基础设施布局不足,是影响北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

以上结果说明,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地区差异明显,豫东平原区、豫东北和中部城市群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高.豫西和豫西南及豫南的信阳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4 对策

河南省农用地在集约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农用地破坏;土地不合理利用;农用地的退化;土地破坏现象.尽管从总体影响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也较强.

对于焦作、漯河和郑州等城市化速度较快且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措施.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建立监管和处罚制度,保证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同时提高监管的技术水平,扩大卫星遥感监测范围和精度,提高对基本农田的监测能力,严格限制非农建设占用,防止农业结构调整对基本农田的破坏.另一方面应增加对基本农田资金投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力度.目前,河南省基本农田总体质量还不高,为切实提高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要逐步提高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基本农田实施优先保护.

对于商丘、周口、安阳和濮阳等城市化速度相对较慢同时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地区要着力加强对农用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各区域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用地的进行利用.一方面要避免在质量较好的农用地上进行粗放经营,杜绝农用地的抛荒现象.另一方面也避免对农用地的过度利用.从政府的层面来讲一方面要保护农产品的价格,同时建立合理的农用地使用权的转让制度,保证外出务工农民所承包的土地得到合理垦殖.

对于南阳、三门峡、平顶山和信阳等地区应尤其注重对农用地进行复垦.对农用地的复垦在加强制度假设和资金投入的前提下.还应加强对农用地复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降低复垦的难度和成本,提高复垦的可行性.同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向北温带过度的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洪涝灾害频繁.提高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首要措施是加强对防洪排涝和灌溉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在虫灾、旱灾、农作物病害等方面的预警及防治措施加大投入,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和能源的补助水平.各个区域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区与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北部各地市应采取措施保护现有耕地,整治丘陵区坡地耕地,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积极复垦工矿废弃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中部和东部各区应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应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土地效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和农田林网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旱涝保收田,增施有机肥料,改造风沙、盐碱地,挖掘土地生产潜力.西北部各区应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加强对黄土丘陵地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逐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尽快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西南部和南部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应大力整治淮河等河道,完善农田排灌体系,提高防洪除涝标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 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36-45.

[2] 费孝通.禄村农田[M].重庆: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12-24.

[3] 朱红梅,王小伟,谭洁.长沙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经济地理,2008,28(3):442-444.

[4] 陈锡文.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J].农村工作通讯,2007(12):1-4.

[5] 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和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68-74.

[6] 宋戈,张文雅,马和. 森工城市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0):31-38.

[7] 宋戈,崔登攀,陈红霞.有色金属资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2):280-283.

[8] 范辉,冯德显,余国忠.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5):113-118.

[9] 王杨,雷国平,兆军,等.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动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7):1185-1188.

Keywords: agricultural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Henan Province

StudyonIntensiveUtilizationLevelsofRegionalAgriculturalLandandProblemsinHenanProvince

GU Jie1,2, CHEN Zhongnuan1*, LI Qian1, SU Yueheng3

(1.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2.Geography and Planning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3.Yongcheng City Middle School,Yongcheng 476600, China)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especially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Using statistical data in 2007 as the basic statistics,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level,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stablished Indicators for the study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agricultural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 of Henan Province is very clear; the level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eastern plain reg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estern mountain area; the problem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18 regions were ver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Finally, the paper analyses reason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agricultural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in future.

2011-06-2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6BAJ05A09)

*通讯作者,chenzhn@scnu.edu.cn

1000-5463(2012)01-0129-05

TU984

A

【责任编辑 成 文】

猜你喜欢

农用地集约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广东省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与二调成果快速衔接技术方法探讨
龙海市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与耕地地力评级结果的对比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