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云的故事

2012-11-08

支部建设 2012年31期
关键词:口子全村村民

姜 伟

彭云的故事

姜 伟

在山阴县下喇叭乡口子梁村,说起彭云,人们会给你讲起许多关于彭云的故事。22年来,彭云用责任温暖着小村百姓,用深情感染着一方土地,用无私挺起了大山的脊梁,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农村共产党员的无私和忠诚。他是小村永远的村魂,他心碑上镌刻的是为民服务的一片深情!山阴县委作出向彭云同志学习的决定后,彭云的事迹逐步为人们认识和感动。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朔州市委组织部先后举行座谈和报告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彭云,追授彭云“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故事一:“破烂王”的情怀

在山阴县口子梁村,乃至下喇叭乡,谁是“破烂王”?大家会异口同声说是彭云。正如下喇叭乡副乡长徐晓圆说:“在下喇叭乡地面,谁穿得最烂?那一定是彭云。”夏天,别人穿衬衣,他穿一件破背心,外披一件破中山服;冬天,他头戴一顶烂棉帽,陈旧的黄毛裤老是在“扫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不管春夏秋冬,他都常有脚趾头露在外边。也许谁也不会相信,现在的社会还有这样的人!不是他不爱穿扮,而是因为他的家庭太穷了,他所从事的工作太苦太累了,年轻时照顾五个弟妹,中年时养家糊口供三个孩子读书,当支书后更为全村的老百姓日夜操劳。几年来,他所穿的所谓“好衣服”,都是一位老人无偿捐助的。

现年70多岁的老人梁月云,儿女常年不在身边,彭云十几年不间断给她家送水,没有让她花过一分钱。老人感激涕零,无以回报。一年中秋节,老人送给彭云十个月饼,并提了个小请求:“彭云,你能不能当着我的面吃一个月饼?”彭云欣然答应了。彭云的烂衣破裳,让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从2004年起,老人到儿女家什么都不要,就要旧衣服,儿子、孙子、女婿不穿的旧皮鞋、旧旅游鞋、旧凉鞋,半新不旧的上衣、裤子,然后带回来成包成包地给彭云。老人给彭云什么东西他也不要,唯独这些衣服鞋子留下了,彭云临死前穿的棉袄也是老人儿子换下的。

彭云兄弟彭跃在县工商银行上班,有一年单位给职工做衣服,他想到了哥哥,把单位发的一身西服给了哥哥,可彭云说啥也不要,说弟弟在银行工作,要穿得体面些,弟弟有“奔头”是哥哥最大的心愿,哥穿得好赖无所谓!兄弟俩从小手足情深,这一天弟弟跟哥哥翻了脸,硬是把这套衣服放下了。然而,彭云最终还是把衣服给了刚上初中的侄儿。

2011年夏天,彭云远在深圳打工的女儿多年未见父亲,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不知什么原因,破天荒地给父亲寄回了一双皮鞋、一身衣服,彭云长时间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他高兴地对妻子说:“咱闺女大了!”睡觉时,他像个孩子一样把女儿给买的新衣服搂在了被窝里。然而这身心爱的衣服他一次也没有穿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四个年头未见慈父的女儿,回家见到的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没有留下半句遗言,却给女儿留下了无限的痛,这一生再也没有照顾爸爸的机会了。

彭云生前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为的是贫瘠的山区穿上美丽的衣服。他以朴实无华的作风,践行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誓言。

故事二:把群众当亲人

平时的彭云,不高言,不多话,但是每到关键时候,他总会挺身而出。

杨迎生是个外村人,原是口子梁道班做饭的临时工,由于家境贫困,终身未娶,2004年被清退后无处安身,无奈之下找到了彭云。彭云听了老人的哭诉后,立即表态,同意老人住在村委会办公室。从此他就管起了老人的饮食起居。为了让老人睡上热炕头,几年来,他有空就到虎山线上捡大车漏下的煤块,攒在四轮车上,攒够三五筐便送到老人的住处。口子梁村缺水,他便义务地为老人当起了送水工。为了保障老人的生活,他隔三差五为老人送莜面、豆面,老人在生前从来没有因为经济窘迫而缺吃少喝。彭云全家人从没有将老人当外人看,彭云的妻子经常为老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家中伙食每有改善,彭云两口子总要让儿女给老人送一份。老人腿脚不便,逢年过节彭云总要亲自用四轮车把老人接回家里,每顿饭的第一碗菜总是放在老人的面前,夹起的第一个馒头也总是放在老人的碗里,三个孩子亲切地叫老人爷爷,感动得老人常常掉眼泪。在老人临终的日子里,彭云放下自己手头的活,天天陪伴老人。一天老人抓着彭云的手,饱含深情地对他说:“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人是你,我没有能力报答你,只有来世转牛变马报答你!我还有1308元积蓄,给你供娃念书,也算我的一点心意吧!我死后不买棺材、不叫鼓匠。我不想回小庄窝村了,就埋在咱口子梁村的地里吧,我想时时能看见你!”彭云立刻打电话把会计胡国斌叫来,让老人把钱暂放在胡国斌的手里。2010年8月24日,老人含笑离开了人间。老人死后,他第一时间与老人的族人联系,族人却无打发安葬老人的意思。料理后事的责任担在了彭云肩上,他四处奔波寻求援助,从乡政府、县民政局争取到部分经费,他又卖掉了自己家中的2000多斤豌豆,把老人葬在口子梁村的坡地里,使老人入土为安!他在自己家中为老人的丧事摆了宴席,请全村的父老乡亲吃了一顿饭。彭云的妻子说,2011年的“清明节”和“十月一”彭云还去老人坟前烧过纸。

驻口子梁村公路养护临时工梁云新是个外乡人,一家人就靠着他的微薄工资艰难生活。彭云不但让出自家的10多亩地给他种,还年年帮他家耕种、收割、碾场。彭云去世后,梁云新一家失去了依靠,就搬回了老家。但他依旧记得彭云在世时对他的恩情,如今每隔一段时间,就回来帮彭云家掏厕所。因为在当地人看来,帮助恩人家干最脏的活,就是最真诚的报恩。

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做这样的事叫慈善,一个债台高筑的人做这样的事则称得上“圣人”。因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利为上。

故事三:为民服务的“老黄牛”

口子梁村严重缺水,这里的群众把水视为“黄金”。1989年1月,彭云当选口子梁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把解决人畜吃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四处为村民找水。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在离村5里外的罗庄村山沟里发现了合适的水源地。为了筹集打井资金,他多方奔走,最后从县水利部门争取到2万元材料款。1992年,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早出晚归,大干三个多月,打出了一口200米深的水井,并用管道把水抽到村里的贮水池,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可是好景不长,1997年,水井不明原因枯竭了。看到因吃不上自来水而犯愁的村民,彭云心里比谁都难受。井枯,人心不能枯。他思前想后,用自家多年的积蓄买来了一辆四轮农用车,义务承担起为村民拉水的任务。为了解决拉水的费用问题,他一有空就开车到临近矿山去拉煤、拉石子。十几年来,他先后用坏了三辆四轮农用车。据村民粗略估算,他每年所贴补的油钱、人工费接近2万元。每次拉回来的水,总是先给村民,后顾自家,往往轮到自家时,水已所剩无几。

国家取消农业税前,乡里的“三提五统”等任务,口子梁村年年第一个完成。原来,彭云除了自己带头交粮纳税外,总悄悄替有困难的村民垫粮垫款,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拖欠国家一分。国家推行“新农合”政策以来,每当有五保户、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交不起“新农合”费用,或村民因外出打工不能及时交纳费用,他也总是先垫付,有很多“账”,村民记不清楚,他也忘记了。

彭云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村民有困难首先想到的也是他。村民韩粉梅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不知道如何办迁户手续,找到彭云后,他二话没说,跑到乡派出所,把事情办妥了。村民兰存章老两口长期患病,不能干重活,彭云年年帮助他家播种、除草、收割、碾场,承担了子女的责任。老两口见人就夸他是“大恩人”。十几年来,全村家家户户都得到过彭云的帮助。

为了解决本村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彭云带领村民,自筹材料,新修了5间校舍,同时还修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门架。2010年,他带领村民完成了村内主街道硬化3900平方米,入户巷道硬化600平方米,并带头出工出力、养护路面。工程竣工后,他又加大了村容村貌治理力度,并且每天义务清扫街道,使全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改善。为搞好全村的生态建设,他坚持不懈,身先士卒,带领群众绿山、绿村,在村口道路两旁种植云杉200多株、樟子松200多株、油松300多株,现在山坡上、路两旁绿树成荫。

十几年来,彭云既当村干部,又当活雷锋,村里村外都当义务工。村里哪家需要帮助,彭云就出现在哪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彭云的身影。彭云直至临死前,心里还挂念着为村民拉水的事情,他慷慨无私地燃尽自己,留下一片光明。

故事四:守护家园的好当家人

彭云时刻把口子梁村当成自己的家,默默守护着,是群众的主心骨、好当家人。

2011年口子梁村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冰雹灾,灾后光秃秃的葫麻秆子,片叶不存的豌豆枝,东倒西歪的莜麦苗……一片荒凉、一片萧瑟、一片落寞,村民们掉下了伤心的眼泪。本来就只有贫瘠的坡地,再好的年景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无情的冰雹更给这个小山村蒙上了沉重的阴霾。彭云第一时间带领乡亲们跑到了田间地头,这条硬汉悄悄地擦干眼泪,满怀信心地对乡亲们说:“不用怕,政府会管我们的!”就是这一句话,给茫然无助的乡亲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果然,灾后的第二天,乡亲们就领到了补贴,每户村民还领到了一袋白面,高中以上的学生更每人补贴学杂费1500元。村民们交口赞叹:“共产党就是好!”在此期间,彭云一方面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四处奔波向各方寻求援助。在他的操劳下,全村无一人流落他乡。

在全县开展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集中整治活动中,彭云带领村民全身心投入,从街道到院落,从院落到住所,开展了一次集中大扫除。在村里的街道硬化中,他搬石头、打混凝土、养护路面,忙得简直有点疯,有时中午还得妻子给他送饭。全村群策群力,十多天的时间就建起了一座龙门架,并在虎山线道路两旁栽下了700多株油松、樟子松、云杉。从工程竣工后,直到临死的那天早晨,他都每天坚持清扫这条街道。

彭云积极带领村民开展植树活动,每到夏天,放眼四周,漫山遍野全是绿。这里的每一棵树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是彭云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努力换来了这片绿,换来了一个小山村的希望。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的整治,使这个小山村井然有序,焕然一新。

在谋发展的同时,彭云还以农民的质朴,守护着一方大山的宁静。一些白灰窑主看上了口子梁村后山上的石灰崖,找到彭云,并给出优惠条件请他入股。他坚决回绝:“我们口子梁村环境本来就差,不能让你们毁了这一方水土。”他常年组织村民植树造林,巡山护林,制止私挖滥采,有效地保护了全村的生态环境。

故事五:清贫乐道的实诚人

彭云家,五间破窑房,四间破南房,家中设备基本上与现代化无缘,仅有的电器是电灯和上世纪90年代产的一台电视机。家中没有半件像样的家具,一个祖传破柜,一对褪色的黄平柜,烂瓮、破坛摆了一地,烧火做饭至今还是用80年代的风箱,他妻子说为省电费。冬天家里基本上不烧炭,烧的是树梢和烂柴。彭云最大的爱好是抽烟,而他抽的是每盒两元的“红旗渠”。彭云一生仅出过一次远门,那是2010年12月,他代表下喇叭乡赴山东参加“朔州市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随行的人员都带照相机,唯独他没有。据包点领导说,他去山东参加学习培训的旅差费,直到临死都没有报销。他先后买过三辆四轮车,全为群众搞了服务,很少能挣到钱。而且经常为村里的五保户、困难户免费拉水,有时甚至还得贴燃料费,再加上供三个学生念书,在他死后,妻子给他算了一笔账,他共欠下外债7万元。

2011年县政府给每户农户补贴块煤1吨,他亲自到矿上把煤运回。按照“先五保户、低保户,后其他户”的原则,每10户1个组,分匀后,再进行抓阄,做到了公平、公正,没有引起半点怨言。一位老人深情地说:“老彭走了,可一看到家里的炭,我就流泪。我感到我们烧的不是炭,而是老彭的魂儿啊!”每次给村民发低保款、养老金,他都亲自上门,送到乡亲们的手中,并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2010年8月,为了给上大学的儿子凑学费,彭云决定卖掉家里的小牛犊。交易过程中,买牛人以为是头奶牛,要出价8000元买下,而彭云却主动向买牛人说明:“我家这头牛不是奶牛,是耕牛。”结果,小牛犊只卖了4000元。

彭云做人诚实守信,当“官”更清清白白。2010年,乡里拨给村里一个低保指标,彭云的堂弟知道后,私下要求照顾。彭云责备堂弟说:“不行,这个指标要给张仕勇,他有一身病,家里负担那么重,你忍心吗?”69岁的贺兰英老人说:“彭云当村干部这么多年,连村里的一块炭也没拿过。”2011年,口子梁村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冰雹灾害,县政府给每亩受灾地补贴12斤荞麦耔种,彭云全分给了乡亲,自己未留一颗。乡亲们过意不去,纷纷把自己口袋里的荞麦倒给他。

彭云当村党支部书记的22年里,接待下乡干部从来都是只谈工作,不谈宴请和送礼。他说:“口子梁是个穷村,我如果和下乡干部胡吃海喝,是给老百姓造灾。”

故事六:带民致富的领路人

口子梁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多年来当地群众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作为村里的“领头雁”,彭云深知群众对致富的渴望。多年来,村里种植的土豆、豌豆、莜麦、胡麻等作物一直品质差、产量低,但引进新品种价格高、投入大,大家不敢冒这个风险。彭云觉得,只有自己种好了,百姓看到希望了,才可能跟着一起种。为了能让村民早一点过上好日子,只要有机会,他就把自己家里的土地作为试验田,新品种种植成功后再推广到全村,用自己的得失去为群众趟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1995年,彭云在全村率先引进新品种,用自家土地作试验,并采用旱作技术,当年,他的胡麻和土豆产量就达到了全村最高。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改种新品种,经过几年发展,大家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他不仅在全村第一个引进土豆、碗豆、莜麦、油料等新品种,还在2008年试种了10亩黄芪,带头养了3头肉牛、25只羊。口子梁村虽然自然条件不好,但彭云千方百计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门路,村民收入年年见长,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619元。

2011年,彭云又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种植中药材的主张。就在去世前几天,他还打算带上自己最近积攒的2000元钱,跟包村乡领导一起去内蒙考察药材种植,不想竟成了未了的心愿。

2011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彭云毫无悬念地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全村人的信任,他信心百倍地说:“在任期内,我要为大家办好以下十件实事:养羊、种植中药材、资助困难户建房、解决村里吃水问题……”2011年12月4日,彭云为一户在外地打工的老百姓分炭熬到深夜才回家,第二天一早6点多起来就在路口打扫积雪,正和爱人说要把选举名单送到乡里时昏倒了,当天下午就离开了人世。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那份信念,但这一项项承诺却成了他留给村里人的遗言。

彭云曾说:“支书不能白当,就要做群众的主心骨。”老百姓说,这娃没瞎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彭云走了,他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物质上的东西,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彭云同志是一块基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他用自己的言行带领和感召着最基层的群众。彭云同志是大山的脊梁,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好榜样。

(责编:郭宁虎)

猜你喜欢

口子全村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全村唯一收件人
一块钱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坚决堵住随意调整预算的“口子”
笑话
Beams Up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