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以辽宁沿海经济地带为例

2012-11-07利,李谭,孟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11期
关键词:物流业物流区域

王 利,李 谭,孟 多

(1.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

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以辽宁沿海经济地带为例

王 利1,2,李 谭1,孟 多1

(1.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

文章从区域现代物流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出发,提出综合反映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的3类11要素的指标体系,并根据现代物流活动的特点以及指标之间的定性关系,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物流基础设施能力指数、物流企业集聚度指数、物流能力影响因素指数、现代物流支撑能力指数和聚合方法。实证研究采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绥兴物流区、锦葫物流区、营盘物流区、大连渤海物流区、大连城区物流区、大连黄海物流区和丹东物流区7个物流区作为研究对象,在采用作者2009年已经完成的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物流支撑能力基本要素评价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本研究设计的指标聚合方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7个分区分别进行了评价,并对各分区的现代物流支撑能力作出总体评价。

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综合评价;辽宁沿海经济带

区别于传统物流,一般把基于科学完善的区域物流支撑节点网络体系,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紧密的畅通高效的物流通道和建立在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以及大量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主体物流服务前提下的物流活动称为现代物流。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特定区域的工农业生产、商服业运营,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都会与其他区域之间通过现代物流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物流过程逐步使传统的相对独立的原材料采购供应过程、生产加工过程、分配销售过程,以及物品的使用消费过程,通过现代广义物流过程的整合和高效链接,逐渐整合为一个完整过程,传统的采购供应、生产加工、分配销售、使用消费等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成为广义物流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现代物流在一定区域上的不断发展,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物流因素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已经不断使得传统的资源、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变得相对薄弱,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要素。可见,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区域现代物流环境,判断现代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对于分析现代物流环境的比较优势,找出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优化区域发展的总体环境,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当前现代物流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1]。由于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界定比较模糊,对于反映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技术等多方面都需要作出系统的研究。

1 形成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的基本要素

现代物流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构建合理的物流服务节点网络体系,整合提升传统的仓储、交通、运输基础资源,并主要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物流过程组织,实现物流品的快速、实时、低成本、低损耗的空间移动过程。物流业是由物质生产和消费活动派生出来,从商品流通领域独立出来,与货物运输、仓储、代理等业务一体化发展的新兴业态,成为服务业中相对独立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化、集成化和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高级形态。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成参见图1。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包括货物运输、仓储、代理等业务的全部,以及物质生产和消费活动领域、商品流通领域、现代信息技术支撑领域中的“物流成分”。

图1 现代物流支撑能力评价要素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对产业的划分中,还不包含物流产业,而交通运输、仓储业是独立的产业。可见通过相关技术标准、统计标准来界定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的具体要素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从现代物流的概念、物流业构成、物流实现保证等多方面考虑来界定具体要素。现代物流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秉镰等研究表明区域现代物流环境不同于物流业自身的发展环境,而是相当于区域物流能力、现代物流支撑能力以及现代物流业竞争力[2]。徐文彦认为物流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能力指物流设施设备或物流系统的容量或能力,而广义的物流能力是指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力,具体由区域物流要素能力、区域物流经营服务能力和区域物流协调能力3部分构成[3]。罗玉葵把物流支撑系统的3个部分,即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企业和信息系统形象地说成是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三驾马车”[4]。李超锋总结港口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和需求因素[5]。李全喜等采用8项具体指标来评价区域物流能力,指标分别为:物流相关产业产值、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载货汽车保有量、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项目投资额、物流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境内铁路通车里程、公路通车里程[6]。李文顺结合中国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把物流能力分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4个方面[7]。郑淑蓉把港口物流能力的内涵概括为6个方面:具备足够规模的吞吐能力;需要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完善港口所在城市周边的集疏运体系;港口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应与国际接轨;港口所在城市、区域以至世界范围内应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港口需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8]。而曹卫东等则从港口自身发展条件、港口区位、市场供需状况、港口物流发展规模、港口城市综合实力5个方面来评价物流能力[9]。

基于现代物流的概念和特征,综合现有研究基础,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现代物流业需求的特点,以及现代物流运行的基本保障特点出发,提出区域物流支撑能力的主要因素体系,应当包括3个组成部分。

1.1 物流业发展“硬”基础要素

物流业发展“硬”基础指的是支撑物流过程的各项基础设施,是确保现代物流过程实现的决定因素。具体包括5个方面具体因素。

(1)支撑现代物流的区域性不同等级物流节点体系,即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完善程度。不同节点配置的物流基础设施不同、具有的现代物流功能和环节不同,是现代物流运作的物质基础平台。要重点考察节点体系的健全程度,通过节点的数量、等级构成和空间布局合理性来作出该指标的定量评价。

(2)交通网络优势程度,具体通过区域可选择的运输方式类型、场站数量和等级、路网的通达性等具体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包含因素较多,尤其是存在港口、铁路、航空、公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时,对于场站节点情况、线路、网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3)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完善程度。支撑现代物流的关键要素是基于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物流信息系统,也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核心特征。具体包括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专业性物流信息平台、物流跟踪服务信息平台(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技术RF)、物流信息交换信息系统以及物流交易信息系统等在区域上的健全程度。

(4)物流工具保障程度。现代物流实现的重要保障包括现代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品载体或者工具。具体包括通用货运车船保有量、各类专用车船保有量,各类现代化装卸设备、搬运设备、分拣设备和包装设备数量和配置使用情况,集装箱班轮、铁路货运班列、城市货的等数量、构成、运行线路情况。

(5)仓储设施保障情况。具体通过通用服务于现代物流的仓库数量、面积和分布,专用仓库容量、水平,现代化自动立体仓库等在区域内的配置情况来反映。

1.2 物流企业在区域集聚要素

物流企业是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过程实现的具体组织者,通过企业的物流组织活动,有效整合并高效运用多种现代物流。对于一定区域内各类现代物流企业的分析评价也是判定物流支撑能力的重要方面。重点评价考察就业人数情况以及企业数量。

(1)物流总部企业。在区域内基于专业商品集散地或者港口、铁路、航空等中转物流枢纽,建立具有总部特点的物流企业及数量。

(2)考察物流分支机构或者企业进驻区域情况。主要是全国、全球、大区的物流企业,在该区域建立的物流分支机构,完成特定的物流服务。

(3)考察基于某一物流资源的相对独立的物流企业。主要包括铁路物流、航空代理、汽车货运服务、信息系统提供商、仓储经营企业、货运公司等。

1.3 物流业发展“软”环境要素

物流业发展软环境,反映各种物流资源通过物流企业的综合集成能力,相同配置的物流设施其功能能否正常发挥等问题。重点考察和评价以下各方面。

(1)物流政策框架健全配套程度。重点考察围绕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的各项财政、税收、投资、产业、土地、环境、人才等政府对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促进措施的组合。

(2)物流规划的健全度。物流规划是面向全社会,特别是各类现代物流投资者的一个明确信号,对于吸引各类投资者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包括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现代物流的空间组织规划健全程度,以及规划之间协调程度等进行必要的评价。

(3)物流标准的使用普及和推广情况。物流技术标准应用普及情况,反映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健全程度。标准托盘使用,集装箱运输、货架,标准化服务等是现代物流高效实现的基础。

(4)区域中心城市影响程度。现代物流企业运营离不开依托城市,物流基础设施也与依托城市之间具有共享性,中心城市的规模、职能,中心城市与关键物流设施的区位关系等对于现代物流过程实现有一定的影响。

2 指标体系设计与量化方法

根据以上形成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的基本要素分析,本着全面性、代表性、可比性、可量化的基本原则,优化选择3类11项反映区域物流支撑能力的指标,构成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评价体系。

2.1 指标体系释义

2.1.1 基础能力指标群(X)

物流节点体系完善度(X1)。通过评价区域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的数量、等级、分布特征的定量评价得到。设定指数边界X1∈[1,100]。

交通网络优势度(X2)。通过区域可选择的运输方式类型,各类场站数量、面积和等级,各类路网、航线的通达性进行综合加权评价得到。设定指数边界X2∈[1,100]。

物流信息系统完善度(X3)。通过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专业性物流信息平台、物流跟踪服务信息平台、物流信息交换信息系统以及物流交易信息系统等在区域上的健全程度定量评价得到。设定指数边界X3∈[1,100]。

物流工具保障度(X4)。通过通用货运车船保有量、各类专用车船保有量,各类现代化装卸设备、搬运设备、分拣设备和包装设备数量和配置使用情况,集装箱班轮、铁路货运班列、城市货的等数量、构成、运行线路情况综合加权评价得到。设定指数边界X4∈[1,100]。

仓储设施保障度(X5)。通过通用服务于区域的现代物流的仓库数量、面积和分布,专用仓库容量、水平,现代化自动立体仓库等在区域内的配置情况定量评价来反映。设定指数边界X5∈[1,100]。

2.1.2 物流企业运作能力指标群(Y)

物流总部企业集聚度(Y1)。综合评价区域内基于专业商品集散地或者港口、铁路、航空等中转物流枢纽建立的具有总部特点的物流企业数量及就业人员数量。设定指数边界Y1∈[1,100]。

物流分支企业集聚度(Y2)。综合评价总部在区域之外,但在区域内建立的物流的分支企业数量及就业人员数量。设定指数边界Y2∈[1,100]。

物流资源要素经营企业集聚度(Y3)。评价铁路物流、航空代理、汽车货运服务、信息系统提供商、仓储经营企业、货运公司等数量及就业人员数量。设定指数边界Y3∈[1,100]。

2.1.3 物流能力影响因素指标群(K)

物流政策健全度(K1)。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区域现代物流发展的各项财政、税收、投资、产业、土地、环境、人才等组合政策进行定量评价。设定指数边界K1∈(0,1]。

物流规划健全度(K2)。对物流业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现代物流的空间组织规划,以及物流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程度等进行定性评价。设定指数边界K2∈(0,1]。

通用物流技术普及度(K3)。对标准托盘使用,集装箱运输、货架,标准化服务等标准化运作等进行定性评价。设定指数边界K3∈(0,1]。

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度(K4)。对现代物流依托的中心城市规模、职能进行定量评价,设定指数边界K4∈(0,1]。

2.2 指标聚合及量化方法

基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一般有综合加权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降维加权评价、层次分析等具体方法。但这些方法仅从各指标之间的统计关联性、方差或者协方差特点出发,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不能从指标的内在机理、指标之间关联和组合特点出发,作出定量评价,特别是从区域物流过程的本质特点出发作出评价,因此提出以下指标聚合规则和方法。

规则1:对于具有“串行”特征的物流能力(X)评价指标,其中任何一个指标出现“零值”,即使其他指标完全健全,也难以完成具体的物流过程,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指标聚合:

规则2:对于具有“并行”特征的物流能力(Y)评价指标,指标之间可以相互代替,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业务延伸可以弥补其他企业的不足,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指标聚合:

规则3:作为物流过程的外部影响因素(K),影响物流关键指标(X、Y)的效率,通常不能使各种关键物流要素组合的最高效率得到充分发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指标聚合:

规则4: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S)通过区域物流的基础设施能力、企业集聚程度、物流的外部影响因素综合反映。存在以下关系:物流外部影响因素对于物流企业运营构成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情况同物流基础设施之间则具有一定的内在互补性,可以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物流支撑能力指标聚合:

3 辽宁沿海经济带评价

3.1 区域概况

据2009年7月1日获得国务院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10],辽宁沿海地区开发被纳入国家战略。该规划提出要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全面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需要对于当前港口物流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地级市,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根据区域功能整体性,区域差异与关联、行政因素、明显的区域分割地理要素,区域的主体功能以及分工协作关系,把沿海经济带物流区分为7个地区,包括绥兴物流区、锦葫物流区、营盘物流区、大连渤海物流区、大连城区物流区、大连黄海物流区和丹东物流区[11]。

3.2 原始数据及来源

在采用2009年已经完成的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综合评价结论的基础上[11],基于本研究设计的指标聚合方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7个分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能力、物流企业集聚度、物流能力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评价,并对各分区的现代物流支撑能力作出总体评价。总体评价结论参见表1。

表1 各评价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评价

3.3 评价结论

从物流基础设施能力来看,由于现有仓储用地置换、地价上升等因素,大连城区物流区虽然在仓储设施保障程度略有不足,但其他物流基础设施配置均比较好。物流基础设施能力次序依次为营盘物流区、锦葫物流区、丹东物流区、大连渤海物流区、大连黄海物流区、绥兴物流区。

物流企业集聚度反映各类物流企业区域上的集聚程度,评价次序依次为大连城区物流区、营盘物流区、锦葫物流区、丹东物流区、大连黄海物流区、大连渤海物流区和绥兴物流区。

物流能力影响因素反映相关政策和规划、依托城市规模等因素对于物流企业成长的综合影响,大连城区物流区、营盘物流区优势明显,锦葫物流区、丹东物流区、大连黄海物流区、大连渤海物流区有待强化。

从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综合评价来看,大连城区物流区优势明显,其次为营盘物流区,锦葫物流区、丹东物流区支撑能力相对不足,大连黄海物流区、大连渤海物流区价差,绥兴物流区最差。

4 几点讨论

本研究从区域现代物流支撑能力的评价需要出发,设计通用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区域间可比的支撑能力指数,但以下几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①区域物流支撑能力指数仅对应物流系统的综合支撑能力,反映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物流需求相对应,也就是说即使能力指数很大也不能反映物流供给能够满足物流需求,反过来物流能力指数很小,也不能证明物流供给能力就不能满足物流需求,所以支撑能力研究评价还应当与物流需求进行衔接,需要进一步作出供需缺口研究。②评价单元面积大小对于一些指标的量化影响较大,对评价结果的区域间可比性有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剔除面积因素影响。③本研究定量分析采用已有研究成果,具体的指标量化还需要详细研究,提出量化的依据和技术方法。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EB/OL].[2009-03-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265 983.htm.

[2] 刘秉镰,王燕.区域经济物流发展与物流系统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50-60.

[3] 徐文彦.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J].物流科技,2009(10):30-35.

[4] 罗玉葵.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物流支撑体系分析与设计[J].中国科技财富,2009(8):58.

[5] 李超锋.广东省港口物流发展及其战略选择[J].水运工程,2011(3):63-66.

[6] 李全喜,金凤花,孙磐石.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基于全国面板数据[J].软科学,2010,24(12):75-79.

[7] 李文顺.物流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20-30.

[8] 郑淑蓉,程恭明.基于ISM的港口物流能力研究[J].港口科技,2010(4):13-17.

[9] 曹卫东,曹有挥,梁双波.安徽长江沿岸港口物流发展评价与空间博弈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3):464-468.

[10]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EB/OL].[2011-08-24].http://www.lngh.gov.cn/.

[11] 王利,狄乾斌,郭建梅,等.辽宁省沿海‘五点一线’建设背景下的港口物流优化及空间组织研究报告[R].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10:13-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09JJD790058).

猜你喜欢

物流业物流区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