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核镍配合物[Ni2(Htda)2(H2O)6]·4H2O与DNA作用和细胞凋亡研究

2012-10-30武光磊高恩军

沈阳化工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双核配体荧光

武光磊, 湛 琳, 徐 进, 高恩军

(沈阳化工大学配位化学研究室沈阳市无机分子基材料化学(国际)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142)

DNA是生物体中重要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对于生命遗传密码的翻译、转录、复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顺铂(cis-DDP),奥沙利铂、卡铂等铂配合物作为广谱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促使很多研究者研究了大量金属配合物与DNA的反应,探讨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反应机理,进而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及与DNA反应机理的关系,为筛选出新的生物学研究工具,设计合成出具有应用前景的低毒、高效、抗菌、抗肿瘤药物提供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及理论根据[1-5].

1,2,3-三氮唑-4,5-二羧酸存在众多配位原子,可分步失去质子,表现出灵活多变的配位方式.配体本身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其氮氧原子易分别与亲氮和亲氧离子配位,其2-位氮原子还可提供氢键作用或配位作用.此外,基于Htda有机分子配体配合物性质的报道目前还很少,本文参照文献[6]合成双核镍(Ⅱ)金属配合物[Ni2(Htda)2(H2O)6]·4H2O.Barton 等人[7]提出[Ru(phen)3]2+与DNA作用时有插入和静电作用2 种模式,Norden 等人[7]则认为[Ru(phen)3]2+与DNA 作用时只存在静电作用1种模式[1,6].金属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机理与模式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针对此问题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凝胶电泳法对双核镍(Ⅱ)金属配合物[Ni2(Htda)2(H2O)6]·4H2O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此配合物主要以静电作用与DNA结合,但也存在一定的插入作用.此外,对配合物引发细胞凋亡的能力与顺铂做比较,结果显示细胞凋亡效果明显区别于顺铂.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PXJ21C数字显示离子计,配丹麦2401B型Ag/AgCl复合电极;Nicolet IR2470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Bruker CCD晶体衍射仪;UV-240岛津近红外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PerkinElmer荧光分光光度计,美国铂金埃尔默;培清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上海培清.

1.2 试剂

小牛胸腺DNA,国药集团产品;Hela细胞DNA,本实验室自己提取,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 000,用前作进一步稀释处理,纯度以260 nm处吸光度与280 nm处吸光度的比值检测(A260/A280=1.9);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配合物的合成

按文献[7]方法合成双核镍(Ⅱ)金属配合物[Ni2(Htda)2(H2O)6]·4H2O,元素分析、单晶衍射和红外吸收光谱与文献[7]报道一致.

1.4 实验过程

研究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时,样品均溶解在含5 mmol·L-1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和50 mmol·L-1NaCl的二次蒸馏水缓冲液(pH=7.10)中,小牛胸腺DNA和Hela细胞DNA的浓度以ε260=6 600 L·mol-1·cm-1确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配合物的结构

从图1可看出,2个金属Ni(Ⅱ)原子分别与4个氧原子(3个来自水分子,1个来自Htda配体)和2个氮原子(分别来自2个Htda配体)配位螯合成2个五元环和1个六元环的近平面稳定结构.在配合物的单元分子中,存在4个游离水分子,为维系空间结构稳定性氢键的形成提供基石.在Ni(1)和Ni(2)两个镍原子形成的配位键中,Ni(1)—N(3)和Ni(1)—N(5)的键长分别 为 0.206 67 nm 和 0.205 03 nm,Ni(2)—N(2)和 Ni(2)—N(4)的键长分别为0.202 95 nm和0.206 19 nm,N(5)—Ni(1)—N(3)和N(2)—Ni(2)—N(4)的键角分别为96.000°和96.477°,二者都存在略微的差异,同样Ni(1)和Ni(2)与氧原子之间的配位也存在略微的差别,但整个配合物近乎是一个对称结构.水分子的体积忽略,则可看做一个大五元环六元环交错的平面矩形.配合物的部分晶体数据如下:空间群:C2/c;F(000):2 504;衍射映像/独特性:11 954/3 762[R(int)=0.029 2];完整性,%:99.6;拟合度 F2:1.058;数据/限制/参数:3 762/4/360;R最终指数(I>2σ(I)):R1=0.317,wR2=0.074 9;R指数(所有数据):R1=0.039 9,wR2=0.080 4.

图1 配合物单元结构(氢原子被省略)Fig.1 Complexes with structural(H atoms are omitted)

2.2 紫外光谱法研究双核镍(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

紫外光谱法是很多种检测配合物与DNA作用的方法之一[8].含有碱基生色团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其UV/Vis吸收光谱在260 nm附近有一强吸收峰,当小分子与核酸结合后,对核酸或小分子吸收峰的吸收光谱都会引起变化,可根据相互作用前后DNA或其他分子的吸收谱带的变化对金属配合物与作用模式进行判断.对于DNA的吸收光谱:如导致构象变化,则产生减色效应和红移现象,且作用越强减色效应越明显;如导致DNA双螺旋结构的破坏,则产生增色效应[9].对于金属配合物等小分子的特征吸收谱带,当金属配合物嵌插到DNA碱基对中,即发生插入作用时,将会发生减色效应,这是因为DNA碱基对与插入配体间发生π电子堆积,使后者的π*空轨道上也有一定的电子填充,从而使电子从金属转移到配体上跃迁(MLCT跃迁)的几率减少.减色效应的强弱,能够反映插入能力的大小,插入能力越强,减色效应越强.与DNA发生插入作用后的配合物,插入配体与DNA碱基对间发生π电子堆积后,配合物的配体共轭性加强,产生红移现象,红移程度反映出插入能力的大小.插入能力强的配合物,红移较大,插入能力弱的配合物,红移较小[10].

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的紫外光谱图见图2.配合物在波长为210~360 nm的紫外范围内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为芳香氮碱配体内的n-π*电子跃迁形成,DNA的掺入使配合物各特征吸收峰在波长发生明显的减色效应,DNA浓度越大,趋势越明显,并有等色点生成.说明配合物与DNA之间建立了新的平衡关系,生成新的化合物物种.配合物以静电方式与DNA螺旋碱基对结合,发生孤对电子静电吸引作用,配体上孤对电子数目减少,使n-π*跃迁几率减小,产生减色效应.

图2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紫外光谱图Fig.2 UV spectra of complex with DNA

2.3 荧光光谱法研究双核镍(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

溴化乙锭(EB)具有共轭芳香环的平面结构,能专一平行地嵌入DNA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在水溶液中,其本身荧光极弱,而DNA分子几乎没有荧光.但当溴化乙锭插入双链DNA分子之后,溴化乙锭分子借助其与碱基之间的堆积作用而能平行地“固定”在DNA分子内部,从而使溴化乙锭分子平面刚性增加,碰撞淬灭减小,发出的荧光强度大概提高了10倍[11].溴化乙锭不能插入单链DNA中,而只能插入双螺旋DNA分子中,因为它与DNA的插入作用是通过碱基间堆积而产生的.因而溴化乙锭是一种能与DNA双链发生专一插入作用,且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荧光探针.

如果配合物是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那么就能与DNA发生类似EB的插入作用,从而竞争EB与DNA结合的位点,释放出EB,使EB/DNA复合体系荧光减弱:M+EB·DNA=M·DNA+EB.根据经典斯特恩-沃尔默(Stern-Volmer)方程[12]:I0/I=1+Ksq·r. 其中:I和 I0分别代表复合物(配合物/EB/DNA)中存在和不存在配合物时的荧光强度;r为复合物中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浓度比;Ksq表示斯特恩-沃尔默(Stern-Volmer)淬灭常数,其可以定量描述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强弱.从Ksq值的大小就可以定量地比较几个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与DNA作用的强弱程度,Ksq值越大,作用强度越大,结合能力越强.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图见图3.

图3 配合物对DNA-EB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Fig.3 Emission spectrum of EB bound to DNA in the presence of the complex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加,DNA-EB复合物的体系荧光强度逐渐减弱,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淬灭,并且浓度越大,荧光猝灭逐渐趋于平衡.当配合物的浓度逐渐增加到最大时,配合物把DNA-EB复合物体系的荧光强度约由135淬灭到115,下降幅度为20.由斯特恩-沃尔默(Stern-Volmer)方程作图,见图4.配合物的斯特恩-沃尔默淬灭常数值(Ksq)为0.053 0.这一现象说明配合物与DNA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插入作用,但作用微弱,说明配合物分子与DNA结合主要以静电模式,同时存在一定的插入作用.

图4 配合物对DNA-EB体系作用的stern图Fig.4 Interaction with the DNA-EB system

2.4 凝胶电泳技术研究双核镍(Ⅱ)配合物对Hela细胞DNA的切割作用

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荷物质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DNA中存有亲水性的磷酸基团,在高于其等电点的缓冲溶液中带负电荷,从而使DNA在电场中通过凝胶介质向正极泳动.影响DNA在凝胶介质中移动的因素主要有电荷效应、凝胶介质的分子筛效应.在电荷相同的条件下,凝胶介质的分子筛效应至关重要,其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及构型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空间构型产生的空间位阻越小,迁移位置就越靠前,而DNA带间的距离也就越大.当共价闭环型DNA的一条链上出现一个缺口时,超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开环型结构;若2条链在同一位置发生断裂时,则成为线形分子.某些能插入DNA双螺旋碱基对之间的试剂如EB、放线菌素D可以改变DNA的超螺旋状态,使负超螺旋减少,以至完全松开形成单链开环结构,甚至形成正超螺旋,进而能通过凝胶电泳实验表现出来[13-14].基于上述原理及前面的荧光法实验结果,以凝胶电泳实验来研究配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

配合物的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见图5.在图5中,Lane 0是纯的 DNA,Lane 1~4分别为10 μmol/L、5 μmol/L、2.5 μmol/L、1.25 μmol/L 的配合物与DNA在有氧条件下反应2 h的电泳图像.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大,配合物使质粒DNA的超螺旋带(FormⅠ)和开环带(FormⅡ)没有明显增多,而且无线性带(FormⅢ)出现.此结果可以看出,配合物对DNA的切割能力比较微弱,这个结果与上述的荧光淬灭实验中的趋势相一致,原因很有可能是 1,2,3-三氮唑-4,5-二羧酸是一个富电子的小平面结构配体,配合物与DNA结合模式主要以静电作用为主,插入作用相对较弱.

图5 配合物对Hela DNA切割作用的电泳图Fig.5 Cleavage of Hela DNA in the presence of complex

2.5 双核镍(Ⅱ)配合物对Hela细胞的形态学影响研究

细胞凋亡[15-17],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不同于细胞坏死,是程序性死亡过程的一种主要形式,强调的是形态学上的改变.将处理好的爬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拍照.从图6(a)可以看出,正常Hela细胞在染色后呈不规则的多角形,细胞与细胞间连接紧密,细胞核完整,染色体均匀淡蓝色,属正常生长状态.图6(b)是顺铂作用下Hela细胞凋亡的形态,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变圆,变小,胞核深染,胞质浓缩,染色质成团块状,细胞表面有出芽现象,并伴有凋亡小体.配合物作用过的细胞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见图6(c)),可明显地观察到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由此看出,Hela细胞在配合物的作用下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凋亡,但引起细胞凋亡的作用效果明显没有顺铂强烈.

图6 Hela细胞培养48 h后经染色在显微镜下的形态Fig.6 The shape of the staining of HeLa cells under the microscope after 48 h

3 结论

经过对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表明双核镍(Ⅱ)配合物[Ni2(Htda)2(H2O)6]·4H2O对DNA具有一定的结合能力,结合的作用模式主要以静电作用为主,同时存在插入作用,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配合物对细胞形态学影响的研究,发现此配合物可以引起细胞一定程度上的程序性死亡,但细胞凋亡效果明显没有顺铂强烈.

[1] Gao En-jun,Wang Lei,Zhu Ming-chang,et 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Interaction with DNA and Cytotoxicity in Vitro of the Complexes[M(dmphen)(CO3)]H2O[M=Pt(Ⅱ),Pd(Ⅱ)][J].Eur.J.Med.Chem.,2010,45(1):311-316.

[2] Barton Jacqueline K,Goldberg Jonathan M,Kumar Challa V,et al.Binding Modes and Base Specificity of Tris(phenanthroline)ruthenium(Ⅱ)Enantiomers with Nucleic Acids:Tuning the Stereoselectivity[J].J.Am.Chem.Soc.,1986,108(8):2081-2088.

[3] Gao En-jun,Zhu Ming-chang,Liu Lei,et al.New PH-dependent Complexes,from Mononuclear Pd(Ⅱ)Monomer to Heteronuclear[Pd(Ⅱ),K(Ⅰ)]Polymer:DNA Cleavage and Cytotoxicity in Vitro[J].Eur.J.Med.Chem.,2010,45:3261-3270.

[4] Gao En-jun,Wang Ke-hua,Zhu Ming-chang,et al.Hairpin-shaped Tetranuclear Pallad Ium(Ⅱ)Complex:Synthesis,Crystal Structure,DNA Binding and Cytotoxicity Activity Studies[J].Eur.J.Med.Chem.,2010,45:2784-2790.

[5] Bakalova Adriana,Varbanov Hristo,Buyukliev Rossen,et 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Pt(Ⅱ)and Pt(Ⅳ)Complexes with 5-methyl-5(4-pyridyl)-2,4-imidazolidenedione[J].Eur.J.Med.Chem,2008,43(5):958-965.

[6] Pyle A M,Rehmann J P,Meshoyrer R,et al.Mixedligand Complexes of Ruthenium(Ⅱ):Factors Governing Binding to DNA[J].J.Am.Chem.Soc.,1989,111(8):3051-3058.

[7] Zhou Xin-hui,A Dinuclear Ni(Ⅱ)Complex[Ni2(Htda)2(H2O)6]·4H2O:Synthesis,Cryst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J].China.J.Inorg.Chem.,2010,26(5):801-806.

[8] Gao En-jun,Sun Tie-dong.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Interaction with DNA and Cytotoxicity in Vitro of Novel Pyridine Complexes with Zn(Ⅱ)[J].Eur.J.Med.Chem.,2010,45(10):4534-4536.

[9] 吴红星,李风华,林华宽,等.二胺桥联邻菲啰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5,21(1):117-122.

[10]李红,乐学义,吴建中,等.铜(Ⅱ)邻菲咯啉蛋氨酸配合物与 DNA相互作用研究[J].化学学报,2003,16:245-250.

[11] Holder A A,Swavey S.Design A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xed-metal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 Capable of Visible Light Induced Photocleavage of DNA[J].Inorg.Chem.,2004,43(1):303-308.

[12]张黔玲,刘剑洪,任祥忠,等.新型双核配合物的形成与DNA的作用机制及荧光性质研究[J].化学学报,2006,64(10):968-974.

[13]王得宝,祁国荣.核酸: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55.

[14]袁彩霞.DNA断裂剂的合成与识别基寡聚脱氧核苷酸的偶联及其作用机理[D].太原:山西大学,2004.

[15] Wu Kuang-shi,Liu Ji-hua,Johnson Russell N,et al.Drug-free Macromolecular Therapeutics: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Coiled-coil-mediated Cross-linking of Antigens on the Cell Surface[J].Angew.Chem.Int.Ed.,2010,49:1451-1455.

[16] Jung Jongjin,Solanki Aniruddh,Memoli Kevin A,et al.Selective Inhibition of Human Brain Tumor Cells Through Multifunctional Quantum-dot-based SiRNA Delivery[J].Angew.Chem.Int.Ed.,2010,49:103-107.

[17]彭黎明,王曾礼.细胞凋亡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4-186.

猜你喜欢

双核配体荧光
全球金融“F20”在此召开!横沥进入“双核”时代
干式荧光发光法在HBV感染诊疗中应用价值
高荧光量子产率BODIPY衍生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基于配体邻菲啰啉和肉桂酸构筑的铜配合物的合成、电化学性质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新型夹心双核配和物[Zn2(ABTC)(phen)2(H2O)6·2H2O]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
新型三卟啉醚类配体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能
基于Schiff Base配体及吡啶环的铜(Ⅱ)、镍(Ⅱ)配合物构筑、表征与热稳定性
系列含4,5-二氮杂-9,9′-螺二芴配体的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三螺旋N-N桥连的双核Co(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一个双核β-二酮镝(Ⅲ)配合物的超声化学合成、晶体结构和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