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十佳标兵”

2012-10-26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4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洋

2012年3月31日,在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议暨首届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和双十佳颁奖大会上,“十佳标兵”获得隆重表彰

海洋工程咨询是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智力服务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全国海洋工程咨询行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在推动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保障海洋工程质量,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益,减轻海洋不良环境影响,优化工程布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转变海洋增长方式,促进海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为鼓励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推进海洋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2011年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决定开展“十佳单位”和“十佳标兵”评选活动(简称“双十佳”),表彰和奖励在海洋工程基础研究、技术咨询、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先进集体和领军人物,肯定优秀会员单位和个人为行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树立行业典范,弘扬行业精神,不断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首届评选活动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业内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本次活动在充分借鉴了其他评先评优活动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评选的程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评选活动全过程坚持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严密、设计科学、准备充分、结果理想,符合国家有关评选表彰活动的规定。

“双十佳”是全国海洋工程咨询行业的一项崇高荣誉。首届“双十佳”覆盖了海洋工程咨询的各个行业和专业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必将对我国海洋工程咨询行业的全面建设与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刊本期对“十佳标兵”进行特别报道,传递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国、敬业、创新、奉献”的行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咨询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孙永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孙永福同志长期从事海洋灾害地质与海洋工程地质研究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立足国家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带领课题组在海洋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调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孙永福同志是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专家库成员、全国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注册海洋工程师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他积极热情投身于海洋工程咨询服务领域,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承担完成了海洋油气开发工程、海底通讯光缆工程、海底隧道与跨海大桥、人工岛以及港湾码头等海洋工程勘察与工程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工作30 余项,负责完成国家863 项目1项,技术报告成果50 余项,发表论文20 余篇。

该同志长期致力于黄河口海洋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研究,其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滩涂浅海油气开发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承担的国家863课题“海洋工程地质环境探测技术集成”,实施了高分辨率工程多道地震探测、超宽频海底剖面测量、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等3 个系统的浅水化及小型化应用改进,初步形成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程地质环境探测技术系列。

2009年《海洋工程地质环境探测技术集成》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第1名;2007年《埕岛油田典型区块灾害地质研究》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二等奖,第1名。

孙永福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李健,中共党员,学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总工程师。李健同志带领团队进行了多项海洋工程技术的攻关研究,解决了建设中的多项技术难题。他首先在庄海2×1 进海路及海上人工井场进行“对拉板桩”结构先导性技术试验,解决了被视为“禁区”并严重制约大港滩海勘探开发的瓶颈问题,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海油陆采”新路。组织开展了丛式井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井口槽液压双向移动轨道技术,实现钻机快速移动井口,满足了同时钻井、同时油气生产、同时修井的要求;该技术已广泛推广应用于相邻油田的海上油气开发,大大节约了开采成本。主持编写了《滩海对拉板桩及袋装砂道路结构设计规定》。

李健同志主持的“埕海一区海工及地面建设项目”先后荣获大港油田公司2010 年度优质工程奖、2011 年中国石油建设工程协会石油优质工程金奖。在地面工程建设中,针对人工岛特点,集成应用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实现了人工岛油气生产、集输的安全平稳和有效运行。

该同志还获得了2008 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天津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以及中石油和大港油田的多项工程技术奖;埕海二区海工建设中的消防集水井、透流箱涵、筒基栈桥、管线直立上岸等结构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因业绩突出、廉洁勤业被评为中油集团级、油田公司级先进工作者、模范干部。

李 健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

余建勋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余建勋,学士,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余建勋担任国家863 重大专项“7000 米载人潜水器”水面支持系统副总师及布放回收系统主任设计师,在毫无资料借鉴的条件下,带领项目组同志克服困难,边实践边探索。几年来他全心投入,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主持布放回收系统和辅助设施的方案论证设计,参与制造和安装,指挥调试与试验;系统地开展载人潜器布放回收安全性研究设计和试验验证,突破抗海面抨击、恒张力控制、抗船舶纵横摇、人性化控制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了高海况下布放回收载人潜水器技术,确保五级海况下“蛟龙”号入海出海的安全。

在3000米和5000 米海试中,余建勋担任现场副总指挥并兼任操作手,他克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完成了全部37 次收放工作中的30次。在5000米海试中,他以顽强的拼搏精神,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精心操作、一丝不苟,确保了“蛟龙”号布放与回收的安全平稳,为我国载人深潜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2011 年10 月获中国大洋协会成立二十周年优秀工作奖表彰。

张光玉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张光玉,中共党员,学士,研究员,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室主任。张光玉同志一直从事港湾环境水力学研究、工程环境可行性研究、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理论研究。主持开展了港池净化机理、水工建筑物布局对物质迁移扩散的影响、港口排污口动力条件的环境优化等专题的研究,取得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好应用价值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港口工程环境评价和港口设计中。主持完成大中型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科研项目60 余项,先后在国际学术讨论会、国家海洋环境学术会议及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编写了《港口工程环评技术规范》《内河航电工程技术规范》等5本技术规范,主编《港口散货粉尘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方法》《天津湿地与古海岸遗迹》两本专著,获“升降式移动防风网装置”“高强度防风网”等4项国家专利。

张光玉同志积极投身于海洋工程的咨询服务工作中,积极参加海洋工程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他担任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专家、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交通部自然科学研究评审委员会委员、交通部承运工程建设专家、环保部常聘专家和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2008 年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港口协会科技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2008 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赵帅,中共党员,硕士,教授级高工,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现为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石油天然气工程师。赵帅同志一直从事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设计、技术研究和质量管理工作,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条极浅海海底管道、海底电缆,主持设计了我国浅海地区两座最大的采油平台“胜利中心1号平台”和“胜利中心2号平台”,主持设计了我国浅海地区第一条海底管线“埕北35井组平台登陆海底管线”。他主持设计完成的胜利海上岛油田200 万吨/ 年产能建设工程、胜利岛油田东区75 万吨/ 年产能建设工程和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其先进技术获得多项奖励;曾先后获得“山东省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首届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行业首届勘察设计大师”等荣誉称号;2011年获“中国石油和石化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创新突出贡献奖”;先后主持和参加的工程建设项目有11 项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 项、铜奖3 项,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效益良好。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 篇,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享有较高声誉。

赵 帅

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侯保荣,无党派人士,博士,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院士40 余年来一直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的研究,主持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提出“海洋腐蚀环境”概念,建立海洋腐蚀环境理论体系,研发模拟海洋腐蚀环境系统。针对海洋工程钢结构的腐蚀环境研发了浪花飞溅区矿脂包覆防腐蚀技术,对海洋工程钢结构具有长效保护效果;研发了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补强技术,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涂层性能评价体系,起草了混凝土修复补强施工标准。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十一五”“十二五”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10 年11 月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理事长单位,成员包括30 多家科研院校和企业,侯保荣任首届理事长。2009 年组建山东省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实验室1220 平方米,中试基地2000平方米,具有良好的科研、转化环境;2009 年起,先后建立院士工作站8个;先后组建了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培训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了国内外有较高影响的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团队。

侯保荣院士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担任山东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省人大代表,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其他省部级奖;主持完成了60 多项国家、省市及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在海洋腐蚀控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

侯保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贡献。出版专著7 部,占国内海洋腐蚀防护领域出版专著的1/3;论文集10 部,发表论文340 余篇,其中SCI论文100 余篇;申请专利70 余项,授权30 余项。

贺志鹏

山东省海洋咨询中心

贺志鹏,中共党员,博士,工程师,山东省海洋咨询中心,副主任。贺志鹏同志在技术审查、现场核查、竣工验收、动态监管等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为用海单位耐心解答各种疑问,做好服务,在审批机关和用海单位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组织并主持了86 个海洋工程、生态整治项目的专家评审和技术审查工作,主持编写咨询报告100 余本。组织参与了115个海域使用项目的前期现场核查工作;组织了23 个填海项目海域使用验收工作;主持编制了测量验收报告,为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规范填海项目竣工验收以及注销海域使用权证书提供了技术支撑。积极参与有关规划区划的编写,参与了《山东省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山东省海岛名称标志设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还参与了“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规划”和“海岸与海洋空间布局规划”等工作的调研及编制。主持编写了“海洋环评、海域论证专家评审意见格式”和“技术咨询报告编写大纲”。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4 篇,2010 年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徐兆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徐兆礼,中共党员,学士,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室主任。徐兆礼同志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在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和海洋工程生态保护咨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海洋工程爆破挤淤、核电水电取排水和大型围填海等工程的海洋生态影响、资源损耗评估和生态保护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的技术方法,目前在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评中得以广泛应用。近三年来,她主持完成了70多项包括核电、风电、围填海码头等工作的海洋环境调查、生物资源评价等工程咨询项目。

该同志担任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和环保部海洋生态常聘专家,积极参加评审工作和交流活动,敢于发表意见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了20 多名硕士生。近三年来,在一级学报和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0 多篇;在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揭示了浮游动物种群变化与东海赤潮发生的时空关联特征,阐释了东海浮游动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阐明了主要经济鱼类在我国近海的洄游路线、渔场和渔汛特征等,为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减灾防灾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参与国家和省级海域论证、环评评审约60 项。曾获2007-2008 年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奖、中国水产科学院科学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谢健,中共党员,学士,教授级高工,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健同志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海洋经济建设咨询服务工作,积极支持参与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各项工作,并担任协会副秘书长,为协会长远发展献计献策。他主持完成了香港电灯、中海壳牌、国内外电缆路由选址和澳门新城围填海、湛江钢铁基地、港珠澳大桥等海洋工程咨询服务工作。组织开展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等行业标准编制和技术规范起草工作。带领科研团队多年来承担海域论证项目200 多项、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100 多项、海洋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30 多项。他积极开展海洋疏浚泥综合利用研究及产业化推广,组建了疏浚泥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在有效解决海洋废弃物综合利用、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为此获得国家海洋局“刘恩兰青年科技奖”三等奖。

该同志现为国家及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勘察设计注册海洋工程师考试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港珠澳大桥首席环保顾问。曾获国家海洋局十大“优秀青年”称号、国家海洋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

谢 健

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

鲍献文,民盟成员,博士,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副院长。鲍献文教授一直工作在海洋教学科研第一线,主要从事海洋调查和近海海洋数值模型研制及其应用研究,曾主持20 余项国家及地方海洋工程咨询服务项目和课题,总研究经费达6000 万。几年来,他将水动力与泥沙耦合模型精细化技术应用于全国20 多个重要海湾的研究,同时作为水动力负责人,完成海湾围填海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国家标准的制定。海洋调查方面,揭示了夏季黄海中部余流的垂向结构和冬季黄海暖流基本形态,解释了渤海盐度多年变化的新的动力机制,提出影响渤海水体交换的关键物理过程。率先将适应于复杂岸线地形的FVCOM 海洋数值模式应用于我国近海、河口和海湾研究,为我国近海大型工程建设及规划论证提供技术支撑。主持了山东胶州湾大桥、广东湛江东海大桥、海南洋埔港规划和福建兴化湾港口规划等全国十余个重大涉海工程的数模论证工作,为地方重点涉海工程及用海规划提供咨询建议。在2008 年抗击浒苔灾害过程中,他组织中国海洋大学有关技术力量,完成青岛奥帆基地及附近海域精细化海洋动力环境预报系统,为奥帆赛提供赛场动力环境保障。

发表论文76 篇,编写专著3 部、教材1 部。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列入2011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已公示);2008 年记二等功一次,2008 年获民盟青岛市突出贡献个人,2009 年获民盟山东省优秀盟员,2009 年获山东省“兴鲁富民”劳动奖章。

鲍献文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海洋
北斗系统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洋之歌》
海洋工程专家 刘培林
《海洋工程》第二届理事会
海洋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北斗RDSS在海洋工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