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铁7#烧结机停机事故原因分析与改进

2012-10-23

天津冶金 2012年6期
关键词:烧结机下料单耗

关 中

(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炼铁厂,河北涉县056404)

1 引言

天铁7#烧结机于2009年6月投产运行。该系统由1台抽风烧结工艺的400 m2带式烧结机,2台SJ21000烧结主抽风机,2台德国西门子7800 kW同步电动机,6个混匀矿槽,2个白云石槽,4个生石灰槽,2个冷返矿槽,1个添加剂槽,1个焦粉槽,1个煤粉槽及1个20万m2的综合机械混匀料场组成。投产运行后经常出现停机现象,严重影响着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后得知,停机大都是由于成品系统板式给矿系统和上料系统胶带漏堵塞造成,为使烧结机稳效增产,提出了改进方案,改进后效果较好,提高了烧结机利用系数,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 烧结工艺特点

2.1 工艺流程

7#烧结机上料系统按物料输送路程先后经过配料室、一次混圆筒合料机、二次混圆筒合料机、烧结机大矿槽的顺序。成品系统按烧结矿输送路程从烧结机机尾、单齿辊破碎机、鼓风环式冷却机、筛分室的顺序。配料室应用重量配料方式,以运输带秤计量公斤数为准。一次混合为1台Φ4.4×24.5 m圆筒混合机,安装角度2.5°,混合时间约为4 min。二次圆混合为1台Φ4.4×26 m圆筒混合机,安装角度2.5°,混合时间约为4 min。鼓风环式冷却机冷却面积为460 m2,中径Φ48 m,拦板高1500 mm,料层厚度1400 mm。选用5台G4-73 No29.5D离心风机,冷却时间约75 min。筛分间共有3台1.05×6.0 m(双向)环保型悬臂振动筛,上下垂直布置。筛分室:一次筛分级>20 mm为烧结机铺底料,二次筛分级为5~10 mm的烧结矿通过溜槽与一次筛筛上>20 mm的烧结矿给到同一条胶带机上,进入成品烧结矿运输系统;三次筛分级为<5 mm的冷返矿由胶带机运往配料室。原料上料系统见图1,成品流程系统见图2。

图1 原料上料系统

图2 成品流程系统

2.2 烧结原料条件的整合

针对天铁低成本战略,原料含铁品位高低兼用,原料品种多、杂的特点,制定了严格的原料配比要求,稳定控制Si、CaO的含量,根据物料的物理化学成分以及物料的渗透性,有效地掌控混匀料的水分。水加入量的多少对烧结料制粒效果有着很大影响,水加入量根据混匀料内水,熔剂中白云石粉及生石灰消化作用而定。返矿作为烧结矿筛分后的筛下产物,由于其粒度相对较大,加上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和一定温度,在混合料制粒过程中易成为小球的“核心”。经测得,92%以上小于5 mm的烧结矿返矿在一次混合后,85%以上返矿完成造球,混匀料制粒的粒度得到充分改善,经过一混低压蒸汽预热小球在适当降温后,在二混中得到进一步成长,同时对保持物料温度也起到一定作用,避免了物料因水分过高造成原燃料大面积凝结成块,堵漏子以及水分过小,使干料、粉料无透气性,对胶带设备造成危害等现象。在烧结配料过程中最难掌控的就是水分,水控制的多或少都会给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直接影响到烧结矿的质量,同时影响下一个循环的进行。另外,实践证明通过对物料特性观察,针对冬天块多夏天雨多的特点,在不同季节做出相应的调整是有必要的。细化物料的结构,做出精准的物料结构分析对生产环节至关重要,是保障物料与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协调的主导因素。合理的烧结制粒可以较好地对应原料变化,并可得到较高的烧结利用系数和较好的还原性能。鉴于此,水的控制有待分布加入与PLC控制的运用进一步提高。

2.3 原燃料的均粒

在烧结生产过程中制粒是个关键的环节,制粒效果的好坏将影响烧结矿的单项成分稳定性及烧结过程。固体燃料粒度的大小对制粒也有一定影响,固体燃料粒级应控制在小于3 mm,当精粉率较高时,最好控制在0.5~3 mm。烧结实验证明:粒度过大,燃烧速度慢,烧结带变宽,烧结透气性变差,垂直烧结速度下降,烧结机利用系数会降低。粒度过小,烧结速度过快,高温区停留时间短,液相反应进行不完全,烧结矿强度变差,成品率下降,烧结机利用系数降低。在生产过程中把大于8 mm的铁原料破碎,强化混合料制粒工艺,减少混合料中小于3 mm粒级的含量,增加3~8 mm粒级的含量,特别增加3~5 mm粒级的含量,改善烧结料的粒度组成,使烧结料的粒度整体趋于均匀。在造球过程中加入一种有机粘合剂,它是一种新型聚合物,其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特点是溶于水后粘结性强,形成一种单一以返矿为中心的造球的技术,制粒效果均匀,透气性明显改善,主管负压显著提高,杜绝了烧结矿白点、死心现象。研究表明,返矿配比在20%~30%,返矿粒度(ld):5 mm>ld>3 mm 时造球效果颇佳,具有运输途中粒度破坏率低,经过下料点顺畅,泥滚铺料松散不粘结、不拉沟、不积料的特点,在上料系统中为系统的顺行起到决定性作用。

3 设备及漏子配置的改进

3.1 下料漏子改进

在以往下料点不正的情况下偏料,堵料造成联锁停机,在原有漏斗基础上改进为现有的下料漏子,在漏子进料口一端安装迎料板,迎料板下用双三角支架支撑可以通过钢丝绳调节迎料板角度,支架两侧装有防护网防止料干喷出,防护网由推杆及卡槽进行控制。改进后漏斗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具有结构精巧,易于岗位操作,便于清理,处理灵活,控制效果良好等优点。实践证明,应用它能够随时控制胶带的下料点,有效避免挂料现象,使得下料通畅,防止堵漏子的现象发生,减少停机处理事故频次,提高漏子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减少人工清料频次,大幅度降低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岗位作业安全,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3.2 翻板改小车机构改进

在过去的生产过程中,切换物料系统的机构多数设计成翻板。翻板体积笨大,一般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耗力耗时。通过对漏子口对接和下料点改变,用双漏子下方加箱体支点构架,设轮式走行机构,地面加钢轨,移动小车载两个相同漏斗可以通过在钢轨上位置改变物料的品种,轨道上还设有小车运行安全极限。运行小车机构顺畅,更加易于推广改进,小车机构可以根据运行环境设计成通过PLC信号开关控制或液压系统控制。在PLC中设置系统故障,变频器故障超限等报警,小车有两个正常工作点,确保小车在生产过程的运行及安全。

3.3 板式给矿的改进

板式给矿机运行常见滑料现象,尤其是各连接部位螺栓极易松动,螺母磨损非常厉害。据统计,板式给矿机发生的事故中,切断螺栓、卡链板、掉链斗事故频频。而且尾部链轮磨损严重,且发现链板卡阻、滚子骑齿、啮合不好,运转时有异常响声和振动。再加上现场粉尘浓度大,环境恶劣,润滑油遇尘后成为油泥,以致润滑作用不明显,烧结矿从其上散落下来尤为突出,抢修处理极为困难。成品矿由于温度高,对设备维护要求更高,通过改变下料角度、下料点、加长衬板、护板高度、在传动机构安装半密封罩,板式给矿结构得到优化,下料不受启停影响,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使现场环境灰尘得到明显改善,保障了成品系统长久运行无故障。根据上年反馈信息表明,烧结机在单位时间上造成停机,点火器下面的烧结矿很容易过熔,由于抽风时间的延长,烧结矿的液相会增多,烧结机的篦条会适当受损,烧结矿液相过多时易粘篦条,减少篦条的使用寿命。当篦条发生形变或脱落,在台车料面上形成风洞,将直接影响抽风利用率及局部烧结矿质量,严重时会使主管负压降低。烟气杂质量增多,降低风机叶片使用寿命。恶性循环极大地给成品系统造成危害,致使检修难度增加。成品系统每停5 min,烧结机实际停机小时(t)>5 min,风机电损耗=15600 kW×0.08 h=1248 kW·h。板式给矿的改进,在保障成品系统的同时,也保证了烧结机有效循环的正常运行,对获取经济利益起到了很大作用。

4 实施效果

通过优化烧结工艺操作,烧结机长时间稳定运行,避免了过去料面凸洼不平及拉沟现象。点火均布料线防止了台车过点火器后欠熔或过熔问题,使终点风温及风压得到有效控制,杜绝了风洞的出现。成品烧结矿全铁稳定率达到100%,一级品稳定率100%。主体设备经过改进后,创一年来运行单周最高水平,月完成作业率95%以上,成功超额完成年计划产量。

设备的改进使事故台时呈递减趋势,事故台时最高月比前两年平均月事故台时降低8%,烧结机利用系数最高月比前两年烧结机平均利用系数提高近1倍,备件损耗总和比前两年总和降低40%,油脂单耗比前两年平均单耗降低20%。固燃耗单耗比前两年平均年单耗下降7%,电耗单耗比前两年平均年单耗下降11.5%,吨矿成本比前两年平均月降低5%~7%。近两年多的生产实践证明,针对两个系统所做的改进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通过对7#烧结机停机事故进行分析并采取改进措施,使物料结构得到了优化,粒度组成得到了控制,保障了烧结矿质量,提高了烧结机利用系数,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1]薛俊虎.烧结生产技术知识问答[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2]二羽安夫,孙冲.球团烧结混合工艺的发展及其在福山5号烧结机上的工业生产[J].国外钢铁,1991(11):1-6.

[3]薛正良,周国凡,阳洪.粘结剂在生球抗暴方面的作用机理[J].烧结球团,1995,20(5):7-13.

猜你喜欢

烧结机下料单耗
降低回转式阳极炉天然气炉前单耗的生产实践
山钢日钢500m2烧结机技术优势及生产实践
基于数理统计的卷烟物料供应商选择研究
玉钢烧结机给料主辅门适用性改造
电解铝生产降低氟化盐消耗的研究分析
烧结机头电除尘器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2100PCTC薄甲板制作工艺
废树脂料斗定量法计量验证试验
铝电解槽下料过程对电解质温度场的影响
烧结机尾除尘改造方案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