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淡不掩“针”功夫
—— 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赵吉平教授

2012-10-19陈广晶陈淑玉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13期
关键词:医疗器械针灸老师

本刊记者◎陈广晶 陈淑玉

▲赵吉平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现场

赵吉平教授从医近3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东直门医院针灸科,曾师从针灸名家杨甲三、姜揖君和科里的多位名师,也曾到京内外的其他名医门下求教,对传统中医有颇深见解,主持、参加多项国家级、部局级课题。她是患者眼中的“活菩萨”,学生们敬仰感激的恩师。组织“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写时,赵吉平脱颖而出,出任《针灸学》一书主编。然而,对于荣誉和感激,她却总是说:“我只是在做应该做的事。”日前,记者采访了赵吉平教授,听她讲述了几十年来她与中医学的不解之缘。

有“抄方先生”陪伴的快乐童年

初见赵吉平教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微笑,真挚平和、和蔼可亲。有人说,微笑是世上最美的语言,赵吉平爱笑在北中医是出了名的,她爽朗的个性和精湛的医术也同样闻名。往事如梦亦如烟,赵吉平的回忆把记者带到了她的童年时代。

赵吉平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她的童年是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她的父母是县里的中学老师,工作都很忙。她和三个兄弟姐妹都是姥姥、姥爷一手带大。回想起和姥姥、姥爷一起度过的岁月,赵吉平的言谈与表情中不禁流露着快乐与感恩之情。老人的一言一行莫不是赵吉平人生中巨大的宝藏,一生一世受用不尽。

抗日战争前,赵吉平的姥爷原本是一名小学老师,不仅教书求精、桃李天下,还多才多艺,写剧本、拉二胡、说戏导戏,在抗战时期做过很多抗日宣传工作,颇受尊重。但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却因“历史问题”回到农村。回乡后,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也从不怨天尤人,仍然乐观生活,乐于助人。也许是家中开过中药房的缘故,自青年时,他就对中医很感兴趣,边教书、边自学,却也渐懂诊病的知识,回乡后的数年里,老人都在家免费行医,方圆百里的乡亲,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来找他看病。

“姥爷是有名的抄方先生!”谈起这段往事,赵吉平兴致很高,“经常看到他参照医书给村民看病,细问病情缘由,观舌摸脉,然后,认认真真地翻书对照,思考选择适合的方子,竟屡见奇效,治好了很多人。那时候,正月里姥爷是几乎捞不到在家吃饭的,总是被乡亲们请去家里吃饭答谢他。”

老人对赵吉平姐弟几个的学业非常重视。“从小学到中学,每年的大年初一姥爷一定要求我们读书学习,他总是说,在一年之始学习,一年里都会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的。”

在姥爷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下,赵吉平学习很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同时,她也是体力劳动和针线活的一把好手,淳朴善良的姥姥也把自己的女工手艺都传授给她。直到今天,赵吉平成了有名的针灸医生后,弟妹们开玩笑的时候,还会说,“姐姐的针灸手法这么好,就是因为姐姐当年绣过花。”

[2]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依然是2016年SSCI社会科学1区的重要刊物,鉴于该刊物的学术影响力,本论文将其保留作为参照。

“努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1978年,年仅17岁的赵吉平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从此开始了她的从医生涯。初入大学,她觉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因为选择了,所以就要认真地学好。现在再问起当初第一次扎针的情景,她说,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当时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并没有其他的想法。那时候的她也是一个爱玩的小姑娘,但是无论怎样,“一切都要建立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虽然,大学里也是一直成绩优异,但赵吉平始终觉得自己当时年纪太小,不够勤奋,比起同班级的师哥师姐们“努力得不够”,反而是后来在工作岗位上、在实践中,更注重学习,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与针灸结缘,同样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22岁的赵吉平结束了5年的大学生涯,服从分配,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工作。由于朴实善良,待人和气、工作认真,同事和患者都很喜欢她。有机会在多位老师身边侍诊学习,赵吉平也觉得很幸运,她说,“刚到科里,就成了第四诊室的小主人,而每天轮流来访坐诊的贵客则是当时担当课堂教学的老师们。”那段时间,她进步很快。

“高洪宝老师治疗顽固性面瘫、何树槐老师善用夹脊穴、唐玉秀老师针法简明、张国瑞老师研究子午流注、李学武老师讲究针刺手法、耿恩广老师喜用新针法、李凤萍老师轻巧施针、唐丽婷老师毫针散刺治疗麦粒肿……”说起老师们,她如数家珍,眼里充满着敬佩之情。“对我的影响最大的还是杨甲三、姜揖君两位先生,他们在针灸理论、针灸技法方面的独到学术思想一直指导着我的工作。”

回望赵吉平走过的人生之路,波澜不惊,她的生活轨迹中没有过多的曲折坎坷,也没有风起云涌、沧桑巨变,所有的只是一颗简单质朴的心:对病人,将心比心;对学生,尽心尽责。她说:“我其实没什么,就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做事很认真。而且很多事情不会想太多。我只是要求自己努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医术也是医德的体现”

赵吉平的工作越来越忙碌。在医院的一天通常从7∶30以前开始,一直到中午12∶30左右,甚至到午后1点。工作结束后,和学生们一起吃午饭,之后又开始其他工作,晚上下班回到家,还要写文章、编教材、学习新知识,几乎没有晚上12点以前睡觉的时候。每天除了6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外,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工作。

受前辈们的影响,赵吉平在医学研究上,很下功夫,参加中医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近30年,在中医针灸临床颇有建树,主要研究方向是腧穴特异性的临床研究,以疼痛性疾病、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骨性关节病、皮肤病等为主要研究病症。

赵吉平教授在临诊时提倡针灸治神理论,心身同治,精研针刺手法,努力做到进针灵巧,无痛而感应强。她的针法不但痛苦小,还特别有美感,甚至有人称她为“银针上的舞者”。针刺时在保证疗效所需的针刺角度、深度、刺激量的基础上,总是力求美观大方,“老师的手法若行云流水,娴熟而富有美感”,她的博士生王军医生如是说。经赵吉平诊治过的患者,没有不夸她的手法好,痛感小的。

赵吉平说,针灸不但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力求把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至少,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就像扎针,如果你自己看着都不舒服,那病人怎么会舒服呢?”因此,她要求学生们,在认穴准确的基础上,一定要尽量做到美观。不但针灸,赵吉平的火罐手法也同样堪为艺术,曾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中,一显身手,让观众大开了眼界。

经过多年学习和研究,赵吉平在治疗中风、抑郁症、顽固性面瘫、面肌痉挛、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哮喘、月经病、疲劳综合征以及美容等方面独具心得。另在使用灸法防治亚健康状态、疑难杂病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她经常对学生说:“作为一个医生,技术提高了,也是医德的一种体现。如果你连医术都不行,拿什么来证明你有医德?”

2008年,经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翁维良教授推荐,赵吉平成为北京市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中医器械专业组中的一员,负责中医医疗器械上市前的审评工作。

▲赵吉平和她的洋学生

▲赵吉平正在为病人诊病

对于这份工作,赵吉平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参加医疗器械审评的工作,要有一颗负责任的心,要有一种认真的态度:要为厂家负责,对得住他们的辛苦研发;要为用户负责,对得住他们的托付信任。一方面要认真了解企业生产器械的原理,不能草率地否定一个产品,另一方面,也要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而对于中医医疗器械来说,还必须保证产品应用到了中医理论。

赵吉平告诉记者,从大的方向讲,中医医疗器械的改进和发展都十分重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医医疗器械起点较低,现在,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理论上有很大进步;但在手段上,仍需要做出改进和创新。目前中医医疗器械的现状是:小的改进不少,大的突破不多,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研发更是少之又少。研究中医医疗器械的人,不少是通过自学获取医学知识的,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而真正科班出身的,又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因此,虽然目前一些器械的疗效尚好,但整体上还有待提高。

赵吉平认为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工作很有意义,她很愿意为医疗器械的安全严格把关出一份力。平时只要有时间,赵吉平都会积极地参与到审评中心的工作中。她说,这对平时的临床医疗工作也会有积极影响,她和其他专家针对技术审评工作中的常见产品,汇总编写了针灸科、理疗科常用器械4大类中医器械的临床使用关注点和技术要求,有效提高了审评中心审核员的中医理论水平,保障了中医器械审评的科学性。同时,中医器械专业组经过对现有已注册产品的梳理,开展了以中医脉象类仪器为典型产品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中医脉象类诊断仪技术审查规范》的初稿。通过多年工作的积累,小组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医器械基础理论纲要》受到业界人士一致好评。

在医术上,赵吉平孜孜以求,但对于收获,她却看得很淡。每次为患者诊病的时候,她都尽量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能花最少的钱看好病。她的学生告诉我们,现在情况还好些,早些年,下岗职工多,碰上一些要用退休金养家的老人,老师基本上就免费治疗了。

“有这样的老师我们太幸运了”

“老师就是太低调了。”见到记者以后,赵吉平的博士生石志红说:“能成为赵老师的学生,我们太幸运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对我们的影响特别大。”

赵吉平的师门,在学校内外也是出了名的,很多人争着投到她的门下。一方面与她在学术上的造诣有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她能以父母之心对待自己的学生,真正为他们的成长负责。在赵吉平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在医术上孜孜以求,在生活中互助互爱。在北京的学生,无论多忙,每年的教师节、老师的生日都会回来,和老师聚在一起,汇报工作、学习,探讨医学问题、交流学习经验,即使毕业很多年的学生也不例外。师门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大家庭。

赵吉平对学生的学习严要求是出了名的,抓基础不遗余力,批改病例在现今的临床带教中更是少有,她有专门的一套方法。为施教于学生,她在旁监看学生接诊患者;为对患者负责,学生问诊后她必定再亲自询问病情,然后,针对学生病例书写中的不足,如老师判批作文一般,勾勾画画,一一指出,细细分析。不但详细标出专业知识方面的错误、不足,甚至连标点符号的问题都会认真地标注出来。一遍、两遍,对于病情复杂者,甚至要反复修改三遍,直到改好为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吉平以她的医术和医德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也得到了应得的荣誉。1993年,赵吉平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4~1999年度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还曾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多项表彰。日前,她受邀在全校一年一度的临床教学会上,面对参会的29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介绍临床教学经验及教学改革思路,使更多的人分享到她的教学经验。

赵吉平爱笑,传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而对赵吉平来说,“运气”只是表象。成功背后更多的是来自30多年如一日对针灸的热爱和孜孜追求;来自家庭的孕育,家人的支持和平和的心态;来自坚韧的努力和一心为患者、为学生着想的执着。赵吉平与针灸结缘的历程,是平淡的,也是卓越的,更是韵味深长的。她作为一名医者的一串串足迹,正在她看似平凡的人生之路上闪闪发光。

人物小传

赵吉平,女,1961年5月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针灸教研室主任。

一直坚持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荣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4册,主持“973”、博士点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承担多项社会兼职。热心中医科普宣传,多次在CCTV、BTV、医学报刊进行中医针灸宣传。

猜你喜欢

医疗器械针灸老师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