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肺切除术后纵隔移位的预防与治疗

2012-10-14艾合买江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移位胸腔支气管

艾合买江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022-01

【摘要】:目的:探讨全肺切除后纵膈移位预防与治疗的良好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12年7月间因为全肺切除术的1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手术完,对患者安置引流管,用平衡引流的方法预防及治疗术后的纵膈移位。并且加强对术后患者的护理及出院宣教指导。结果:这12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轻中度纵膈移位的有12例,均无不良主诉,出院8例发展为中度纵膈移位,4例发展为重度纵膈移位,12例患者复诊住院后予以合理治疗,症状好转改善出院。结论:平衡引流的方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能够很好的预防治疗全肺切除后纵膈的移位,临床值得大力提倡。

【关键词】:全肺切除术纵膈移位预防

全肺切除术是治疗中心型肺癌、主支气管断裂、严重肺裂伤伴出血、单侧肺广泛支气管扩张伴大出血等疾病的一种特殊的手术方式,在消除疾病危险,带给患者生的希望的同时,此手术引起纵膈移位等并发症的风险也较大。全肺切除術后纵膈移位,是全肺切除后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且由于纵膈的移位及健侧肺组织过度的膨胀,还会使健侧肺部的支气管树出现过伸及压迫,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心悸、晕厥、甚至声嘶、吞咽困难等系列气道阻塞、循环受阻、牵拉压迫的不良症状。这些情况如果治疗不及时,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病人生存、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病人死亡,因此临床上,在做全肺切除术的同时,必须做好预防此类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同时做好一切抢救治疗的准备,力求将这些风险降至最低,最大限度的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2年7月5年间因为肺癌行全肺切除术的124例患者进行研究。在这124例患者中男性有78例,女性4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58.6岁。在这些患者中,肺癌98例:右侧中心型肺癌74例,左侧中心型肺癌21例,右侧三叶肺多发周围型肺癌3例;创伤性主支气管破裂17例:右侧9例,左侧6例,创伤性肺裂伤伴大出血2例;还有4例为肺结核毁损肺,5例为单侧肺广泛支气管扩张伴出血。

1.2手术方法

上述所有的124例患者都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进行全麻,并进行双腔支气管的导管插管。患者健侧卧位,并经患侧的腋下切口,对背阔肌的浅面与深面充分游离,但不予离断,将前锯肌切开,第五肋骨中段去除,并从第五肋床进胸,由此对胸膜腔、纵隔进行探查并行全肺切除。术后置一根引流管,调节胸腔的压力,常规安置硬膜外的镇痛泵。

1.3预防及治疗措施

1.3.1预防措施

(1)术后要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及正确康复锻炼宣教指导,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平时引流管为加闭状态,根据病人情况,适当做短时间的开放。保持气管的居中位置,护士站于病人患侧,将手的食指及无名指置于病人的胸锁乳突肌及气管夹角处,将中指置于胸骨上窝,如果中指能够位于无名指和食指中间位置,说明气管居中,纵膈位置没有偏移及移位,此时引流管保持加闭状态。(2)术后注意患者的体位,鼓励患者采取1/4健侧卧位,这个体位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术侧的胸腔渗出液对支气管残端过度浸泡致支气管胸膜楼,同时能够防止纵膈摆动出现血管的扭曲致循环障碍,均有一定预防纵膈移位的作用。(3)全肺切除术后,不能让患者过早的进行活动,有效控制剧烈咳嗽,积极预防便秘,否则易引起纵膈移位及纵隔摆动,所以临床一定要多加注意。同时要着重照顾患者的饮食,加强体疗护理,给予患者高蛋白高营养饮食,适当喂些蔬菜汁,防止患者术后出现便秘。此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敢面对疾病,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防治纵膈移位等并发症,帮助患者身体及早康复。

1.3.2纵膈移位的治疗

如果在护理中指测发现患者气管位置有偏移,说明纵膈位置发生了偏移,此时要及时将引流管开放排液,对纵膈移位的情况及时纠正。但是每次的放液量不能超过100ml,放液时速度要慢,以免快速多量的放液引起纵隔摆动、血压下降及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应该每隔1~2小时开放引流管引流10rain,同时观察胸腔中的渗血情况,必要时可以通过胸部X线摄片、B超或CT检查详细确认处理。

2结果

这12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轻度纵隔移位12例,出院后加重发展为中度纵隔移位8例,重度纵隔移位4例。纵膈移位的发生率是9.7%,但是经过合理治疗,患者症状好转改善出院。住院时间为8—34天,平均住院时间14天。

3讨论

3.1纵膈移位的表现及危害

正常的纵膈位于人体两侧的胸膜腔之间,胸骨在前,脊柱居后,上届为胸廓的上口,膈肌为下届。上面连接于颈部的器管及筋膜,在下经过膈裂孔与腹膜后隙相通,正常情况下纵膈位置是基本固定的。如果胸腔一侧发生病变,如肺全切手术后,胸腔内压力不平衡,会导致纵膈发生移位,患者会出现气短、咳嗽、呼吸困难等系列呼吸障碍的症状。同时纵膈移位,还会影响心脏、神经等器官的正常功能,会使血液循环受阻,出现血液循环的障碍。再者纵膈的移位及摆动,也会引起心脏的移位及摆动,会使上下腔静脉与心脏相交界位置受到一定牵扯,发生屈折,影响静脉回流,如果严重会导致血压急速下降,使患者出现休克。还有开胸手术,在开胸后肺脏本身会有一定萎缩,使肺内的循环阻力随之增加,在这种缺氧及二氧化碳大量蓄积的情况下,会导致肺脏小血管出现痉挛,从而使肺动脉压力及肺循环的阻力增加,使右心充盈欠佳,右心排血困难,使中心静脉压及右心房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右心排血量及肺循环血量降低,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会导致病人死亡。

3.2全肺切除后纵膈移位的预防及治疗

在早期,一些外科的医师就已经开始认识到全肺切除后,如果纵膈移位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来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比如最开始用Lucite球置入术侧胸腔来防止纵膈发生移位,但是Lucite球本身的移位会使气道出现阻塞、感染等多种致命的并发症,因此此种方法,很快被摒弃不用。后来用向胸膜定期注射空气使胸腔的压力保持在5—10mmH2O,但是因为操作繁琐,也少有应用,目前临床多用平衡引流的方法来保持纵膈位置,已达到预防及治疗纵膈移位的情况。术后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能够很好的平衡胸腔内压力,保证纵膈处于中间位置,不发生偏移,防止更多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术后患者的生命质量。上述治疗中,我们通过通过我们的治疗护理经验证实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预防全肺切除术后纵膈的移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命、生存质量。

总之,全肺切除术虽然能够挽救肺癌等患者的生命,但是此手术手术的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会使肺功能严重受阻,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后纵膈移位就是常见的并发症,我们提前采用平衡引流的方法,加强对手术中及术后对病人及引流管的护理,根据气管位置情况确定引流管的开闭,如果有气管位置的偏移要及时引流放液,防止纵膈的移位及摆动,注意患者术后的饮食,防止因为便秘导致纵膈的移位,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这样才能够确保术后纵膈位置居中,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祝丹.肺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09).

[2]顾和燕,葛春燕.肺叶切除术后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8,(09).

[3]刘志艺,姜格宁,王海峰.全肺切除术后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01).

[4]郑运凤.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16).

猜你喜欢

移位胸腔支气管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机探讨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警惕:支气管扩张不全是咳嗽!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患了支气管扩张该怎么办
ADA检测在90例结核性与癌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置管闭式引流并腔内化疗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