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探析*——以五华绵洋的“上刀山,坐刀轿”为例

2012-10-08曾桓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仙姑客家人诞辰

曾桓辉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先民,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1]。其在历史演变中创造了众多特色民俗文化,如围屋,迎灯,烧火龙、客家拳、客家山歌等,这些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上刀山,坐刀轿就是其中的一种,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客家特色民俗活动却鲜为人知。本文以五华绵洋地区的平安村为例,对这一活动做具体研究。

1 上刀山、坐刀轿活动的起源

五华绵洋上刀山坐刀轿起源于明代,是为了纪念先烈谢圣仙娘的诞辰(农历八月十三)而衍生的。据谢氏族谱记载,谢圣仙娘出生于今五华县双华镇大陂村大岭下,是其父谢肇嵩所生四男两女中排行最小的一女,名叫谢二,生于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十二年(1379年)八月十三日。谢圣仙娘年少时不爱红妆,随父习武,练就十八般武艺。18岁时,就成了当地农民起义军女首领,高举反腐败(明朝初期,各地官员贪腐成风)义旗,率队在军营、大径一带屡次与明军做战,多次取胜,威震四方。后被因寡不敌众被擒,慷慨就义。但后来朝廷感其英雄烈节,敕封为“英烈相女”,成为英勇正义的化身。此后建庙高山寨,自明朝至今,一直受到人民的崇拜瞻仰[2]。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当地的族人都会为谢圣仙娘诞辰纪念日举行的庆祝活动,场面都非常热烈而隆重,远近各地男女老少都来庆贺祝寿,祭品丰盛,西乐八音和谐伴奏,迎古事,上刀山,坐刀轿,演戏剧,锣鼓喧天,雄狮起舞,人潮如涌,热闹非常,年年举办,代代传承。而上刀山,坐刀轿文化就是从谢圣仙娘诞辰的庆祝活动中逐渐衍生出来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 上刀山,坐刀轿的活动形式

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当地的村民早晨九点都会来到谢氏祖祠先进行“三献礼”祭拜谢圣仙娘和祖宗神位。参拜过后,各房子孙回到各自祖屋门前放鞭炮,敲锣打鼓,舞狮等先行庆祝。到中午十二点,就会在谢氏祖祠前的大空地上陈设桌子凳子开始吃宴席,热闹非凡。到下午二点,男女老少集体到田间开始观看上刀山坐刀轿的表演。

上刀山时,村民们会在田间竖起十多米高的树桩,缘桩而上,以三十二把锋利的钢刀为梯级。在表演之前表演者都会拿些道具在刀架上割几下,以向观众证明刀子的锋利程度。上刀山者是当地谢氏人,平时大家都叫他“童子”,在上刀山之前,“童子”会先闭上眼睛开始施法念咒,大约几分钟后,“童子”睁开眼睛大喊了一声,就开始赤足裸掌,手脚并用的往桩顶攀爬,同时在上面做各种难度动作,底下的观众看到后都忍不住的惊呼出声,而整个攀登过程历时一分多钟(见图1),非常惊险刺激。

图1 上刀山

坐刀轿时,“童子”只穿件单薄的礼服,一手持令剑,一手持法器,开始,口中念念有词,摇头晃脑的施法,然后就拿着“令剑”在轿门前比划几下,表示受到了仙娘的庇护,接着就跳上刀轿,踏刃而坐,由人抬着跟随队伍在村中边放鞭炮边游行(见图2)。坐刀轿这一环节的含义,据说是为了护送“谢圣仙娘”回宫,因为庆诞前一天村民们会将“姑婆太”(谢圣仙娘)神像从庙宇中请出来祭祀,庆诞当天要将其安放回宫,特派两员武功超凡的武将(表演者)做护法,护送“谢圣仙娘”安然回宫。

图2 坐刀轿

2.1 刀山、刀轿的具体构造

刀山是以三十二把锋利的钢刀(类似唐刀和日本刀)为梯级,在一个长十多米的木桩上从桩底每隔四十厘米钻个刀孔,一直延伸到桩顶,然后钢刀就从这些刀孔中刀背向下,刀刃向上穿过,共三十二把,组成梯级。在表演前,每把钢刀都需要经过打磨一次,使刀刃变得更加锋利。

刀轿是由十一把钢刀和简易木轿组成,所有钢刀皆刀背朝下,刀刃朝上,分别固定在脚下(三把)、臀下(三把)、后背(三把)及扶手两侧(各一把)。这些钢刀在表演之前也是需要经过打磨,来使刀刃变得更加锋利。

2.2 上刀山、坐刀轿的队员组成与传承方式

据了解,每年临近谢圣仙姑诞辰时,村里都会由几名德高望重的村民来共同组织上刀山坐刀轿的活动。其他村民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积极的参与。表演者的服装和道具等都是由村里统一制作或购买的。两位表演者都是村里的村民,大家都叫他们“童子”,每当“童子”上了年纪就会在村里找出合适的人选,然后传授他们上刀山坐刀轿的“神术”,以便他们传承、发扬下去。

3 上刀山、坐刀轿民俗文化的特征

3.1 传统性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五左右开始,当地的村民就开始张罗这一活动,筹款、组织人员、利落器具、安排场地等,许多外出的人也为了参加这一活动而赶回来,这一活动和其它节日一样,成为了客家人的民俗传统,历经数百年,经久而不衰。

3.2 惊险性

刀山,刀轿,在活动伊始,都要再行磨砺,雪白的刀刃看着都让人心生怖惧,而上刀山者却裸掌赤足,这不免让观众们提心吊胆,上刀山时,手脚并用,十几米的刀山,三十余把钢刀,刃刃经手(足),步步惊心;坐刀轿者,身穿单薄礼服,赤裸双足,股坐、背靠、足踏各三把钢刀,一手持令剑,一手持法器,不断地挥舞,同时还要经住抬轿者的颠簸,也充满了惊险。

3.3 神秘性

究竟是什么样的考虑,让先人们创造出如此惊险的体育活动,之前又有多少人在这种活动中受伤甚至发生了意外,除了纪念谢圣仙姑诞辰,它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含义,以及活动开始的施法念咒能有多少“护体”作用?这些都还很神秘,有待于后来者研究。

4 上刀山,坐刀轿的文化含义

4.1 反映了客家人对正义的崇尚

上刀山,坐刀轿活动是为了纪念为正义而献身的谢圣仙姑的,表达了客家不屈不挠、敢于挑战、追求正义的精神风貌。客家文化中一部分是贬谪文化,它始于历史中的流放官员。据载,明朝洪武年间,对功臣的迫害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在建朝时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都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流放甚至杀害[3]。这些功臣中有没有客家人的先祖,上刀山,坐刀轿和这一历史背景的无联系?这需要历史的考究,如果确有联系,上刀山,坐刀轿这一民俗活动的原始意义,就带有“舍身取义”的悲壮色彩。

4.2 反映了客家人对武艺的重视

客家人,自古以来,有读书习武的传统,有谚曰:“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唔娶都随便”,客家拳有多达十余个派系[4](朱家教、刘家教、刁家教、钟家教、李家教、岳家教、流民教、刘凤山派、昆仑拳,牛家教等)。特别是五华地区,自古以来,民风彪悍,武术的行家里手众多,不仅产生过多位武举人,而且诞生了武状元(李威光[5](1735-1795))。被纪念的谢圣仙姑也是一位武人,充分说明了客家人对武术的重视,这一活动可以看作是客家人武文化的一部分。

4.3 反映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

谢圣仙姑据说是五华人,也就是说她是五华人的先祖之一,当地人对于谢氏的纪念可以认为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属于我国祭祀文化的一部分,被纪念的先人,往往被历史的夸大,以显示后人对于先人的敬重,这从“谢圣仙姑”这一称呼上就可以反映出来,客家先人是古代汉族人的一个分支,接受的自然也是正统儒家“忠、孝、仁、义”思想,而这种思想几乎充斥在所有的大型民俗活动之中,这是客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5 结束语

上刀山,坐刀轿是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具有传统性、惊险性和神秘性。它是为了纪念客家人先祖谢圣仙娘诞辰而产生的,这一活动反映了客家人不屈不挠,对于正义的追求、对于武艺的重视和对先祖的崇拜。

[1]邱世海.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1(4):124

[2]谢幼华.谢圣仙娘文物史册[M].梅州:梅州出版社,2002:38-42

[3]蔡东藩.明朝的故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25-146

[4]邓柏真.客家拳械介绍[J].客家武术馆画刊.1994:3

[5]李宝玺.状元故里探源-五华黄埔史略[M].五华县地方志办公室,2005:95 -106

猜你喜欢

仙姑客家人诞辰
纪念焦裕䘵同志诞辰100周年
纪念张令彬同志诞辰120周年
何仙姑避嫌
客家人
小二黑结婚(节选)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回顾与期待——纪念沙汀诞辰110周年
还她清白